【回首‧展望】 童心塑造有情校園——前進慈濟小學
◎撰文‧黃秀花 攝影‧林炎煌
雨天到校,孩子們第一件事不是衝進教室,
而是坐在校門口的板凳換鞋——
他們肯定這所學校是全前進鄉最美的房子,
所以多帶一雙鞋上路,不讓泥濘污染了教室。
惜物之情、感恩之心,落實在生活每一刻……
雅安市,俗稱「雨城」,位於成都西南方,終年多細雨,雲霧飄緲、恍若輕紗;因屬潮溼多雨氣候,適宜栽植茶葉,境內蒙頂山上所產的茶,質精潤喉,自唐代以來年年都列為進京貢品。
近二十年來,除蒙頂山以外,四周丘陵和山地也開始遍植茶葉,雅安市名山縣前進鄉,近八成家庭從事與茶栽種或製作有關的工作。
前進慈濟小學就座落於前進鄉六坪村街上,距鄉政府不遠,附近有一小市集,小吃店、雜貨店、文具行等商家林立,每月逢一、四、七日,還有小販來趕集兜售日用雜貨。
在這純樸偏遠的小鄉鎮,宏偉的校舍建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「兩年多來,校園可是翻天覆地變化啊!以前面積較小,學生活動空間有限,連操場都要分配使用;現在整體環境變大了,操場還是滲透性佳的環保合成跑道呢!」在校服務十一年的文英瑜老師驚喜地說。
「這肯定是前進鄉最漂亮的房子了,好光彩喔!」家就住六坪村、剛升上五年級的鄭浩波,一談起學校,滿是驕傲神情。
植草、換鞋、愛校
前進中心小學創立於一九五二年,初名「回龍鄉小學」。即將退休的戴云秀老師回憶,一九七六年前來任教時,教室是土磚砌成,有窗條沒玻璃,地面凹凸不平;冬天北風一颳,師生們冷得直打哆嗦。
「當年有十二個班,每班三、四十名學生,很多人都是打著赤腳來上學。」戴云秀說,因家庭經濟能力不好,很多學生買不起鞋;就算有鞋也捨不得穿,通常會在校門前的水溝把腳洗乾淨,才穿鞋子進學校。
一九八○年校舍雖曾修建,仍不敵汶川強震撼動,牆體斷裂、屋頂塌陷、圍牆倒下,幸好無人傷亡;災後三個月,獲得台灣慈濟重建。
二○一○年夏天新校舍啟用、新學期開始,全校師生把校園內外徹底打掃一遍。「學校變得那麼美,我們也有責任盡一分心力。」六年三班鄭江昆說,在板房教室熬了兩年,搬進新校舍當然要好好愛惜。
上課時,文英瑜老師一再叮嚀學生:「這一切來之不易,大家要愛護環境,不能弄髒牆壁、桌椅;也要有感恩心,像愛護自己的手腳一樣。不然就會對不起所有付出愛心的人。」
校園鋪設草皮成本昂貴,校長宋如偉發動學生從家裏帶來麥冬草,在各班老師帶領下,人手一把草,親植在校園。「希望透過這樣的勞動機會,讓他們更珍惜學校的每一景、每一物。」
為了維護校園環境,住在偏遠地區的學生,會多帶一雙鞋來更換;學校貼心地在校門口擺放三條長板凳,方便他們換鞋。
穿著雨鞋走來的三年二班戴卓棟說,他家到學校走路只要十五分鐘,但因前一晚下過大雨,路面全是爛泥,褲管都髒了,若不多帶雙鞋,教室肯定會遭殃。
除了學生自律,宋如偉也期望老師們能穿制服。「一穿上制服,無形中言行舉止會提升,就像軍人著軍裝一樣,行動和站姿都會講究了,整體的感覺就很不同。」
戴云秀老師也說:「穿制服是一種尊重,我們擁有這麼漂亮的學校,若不能作學生的好榜樣,就很不值了!」
老師「走」進學生生活
前進慈濟小學啟用後,容納了楠水、鳳凰、兩河三所村莊小學的學生,也安排清河和新市兩所村小六年級學生到校準備升學考試,目前全校共有九百多位學童。
「鄉村孩子很單純也很刻苦,他們白天上學,晚上回家後還要幫忙做家事。」宋如偉自己也出身鄉下,很能體會這些孩子求學的辛苦。
「鄉下地方雖然窮、條件落後,但民風純樸,百姓善良,學生也很聽話,很懂得尊師重道。」從鳳凰村小轉至前進慈小任教的張藝老師說。
教書二十九年的韓佳慧老師,以前不太能理解偏遠地區學生的辛苦,一聽說是走兩、三個小時來上學,還會罵「吹牛」;最近她走了一趟山上做家訪,終於能體會什麼是「上山難、下山又更難」的感覺了。
「我很懺悔過去都誤解學生了!」韓佳慧說,她向來嚴格,學校規定八點到校,她要學生七點就來寫習題,哪知有些學生就是早不了。「其實,他們也只不過比其他人晚來一會兒,為何當初我就是不能體諒呢?」
針對偏遠地區的孩子,前進慈小已擬定一套方案。「要徹底解決走長路的問題,就是讓孩子住校。」宋如偉說,以前學校沒這個條件,只有老師宿舍,如今慈濟建造了可容納一百多位學童的宿舍,只要是住家偏遠或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兒童,都可以申請入住。
「學校會安排老師輪值,負責管理和輔導孩子的課業,讓他們安定學習,也能得到心靈啟發。」宋如偉計畫讓所有老師都去家訪,特別是針對從村小轉來的孩子。「老師要能理解和關心學生,教學質量才能提升。」
「我特愛這些弱勢的孩子,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。」從新市村小轉來前進慈小服務的袁學卉老師說,她老家就位於尖峰村山上,她是村裏第一位考上師範學校的人;後來堂哥也當上老師,姪女也以前進鄉第一名成績錄取高中。「這證明只要肯努力,就算起跑比人家慢,還是有機會可以超越的。」
遠村家長的牽掛與安心
住在前進鄉最偏僻村落尖峰村山上的陳小游,清晨六點摸黑出門,捲褲管、繞山路,搭船,再走二十分鐘的路,尚不包括等船時間,每天要花兩個多小時到新市村小上學;晚上七、八點,天暗了才能回到家……
若是道路好走,還不打緊,偏偏山路布滿大小石子,多雨溼滑又泥濘,相當難行。但這條路陳小游已走過好幾個年頭,天天準時到校,從不缺席。
陳小游這學期升上六年級,她符合「住家偏遠」條件,申請到前進慈小宿舍。「我很高興女兒不用再天天走長路上學,慈濟把學校蓋得那麼好,真的很感謝!」父親高光能表示,他們想盡各種方法都無法解決路途遙遠的問題,如今總算可以放下心頭的牽掛。
茶葉,是這家人主要經濟命脈,然採收期僅從正月到六月,不夠一整年開支;每年採茶期一過,母親陳國瓊就會下山兼差,幫人車製衣服;近兩年,更嘗試栽種獼猴桃,已陸續有收成了。
「孩子住校,生活費肯定增加,但我們寧願多擔待些。」陳國瓊說,山上常有泥石流,每下大雨,泥石就會滲進屋裏,多年來修補過好幾次;為了籌措女兒未來的教育費用和遷居至山下的建屋基金,他們會更加緊努力。
●
前進小學歷年的辦學成果斐然,不論在教育成績、學生管理、師德師風等面向,已連續三年榮獲全縣第一名。
「我期望能帶領有志氣的孩子走出大山,離開貧窮和落後。」袁學卉老師表示,且不論將來發展機會如何,最起碼多歷練、增廣見聞,相信對孩子的人生會有幫助。
「能讀書的孩子要盡量栽培,確實在學習上有困難者,老師也要設法引導,以後回歸農村認真幹活,同樣可透過勞動為自己創造財富。」宋如偉強調,教育辦得好不好,不在於學生有多高成就,而在於他能本分做事,不危及社會,這就是一種貢獻。
「思想重於知識、教育重於教學。」是宋如偉常掛在嘴邊的名言;與慈濟教聯會老師多次交流後,他更覺「情感教育」的重要,如何塑造「有情」校園,讓學生發揮愛心、善心、環保等觀念,他心中已有張藍圖正待實現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