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春金 安心最大富
撰文‧李委煌
【訪視志工速寫】
人生歷程:1965年出生,2004年初受證慈濟委員
訪視資歷:12年
訪視祕訣:結案與否,最重要的是「心安」。如果還有一絲毫放不下的猶豫,就繼續陪伴,或許對方需要更深度、更心靈層次的關懷。
志工心得:能夠全心做慈濟,代表家人平順、生活穩定;雖然不富有,卻是求也求不來的幸福。
(攝影/蔡臺生)
為礦工煮飯,用的是大鍋灶,煮完之後留有鍋粑,母親用豬油塗抹,刮下後撒些鹽巴或糖粉,就成了孩子們的點心;有時,媽媽也買些菱角或花生讓孩子們嘗鮮。「雖然很少,但不會沒有。」成長過程雖然清苦,但林春金強調:「媽媽不會讓我們只看著人家吃……」老家在基隆暖暖,林春金是六個孩子中年紀最小的,長姊甚至和她相差二十四歲。她剛進小學,父親就往生了,那年五十歲的母親,憑著到礦坑幫人煮飯,撐起了整個家;偶爾入不敷出、捉襟見肘時,他們只好跟巷口的柑仔店賒帳,待母親手邊有錢時再還。
林春金小學時,曾接受過家扶中心的資助關懷,成家後依然為生活開銷、兒女教養煩惱,但她總記得傳統而堅韌的母親,設法讓孩子們感到溫馨與自尊:這分愛,影響了她日後的人生。
回鄉扎根站穩腳步
林春金婚後隨先生移居日本東京生活,以往是老么個性,什麼事都有人拿主意,出國後凡事都得自己來;先生收入難以支應生活開銷,她每天醒來後就開始「計算」,「日常的水、電、菜錢等,我都得斤斤計較。」她集中家人沐浴時間,減少熱水的耗電與用量;晚上六點半後才上市場,撿降價或特價的蔬菜、食材。
日本居大不易,加上孩子出生後接踵而來的教養問題,在在讓她傷透腦筋。在東京,他們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,加上置身與臺灣完全不同的異鄉文化,她感覺無法讓孩子安定,和先生商量後,決定放棄甫取得的日本居留權,獨自帶著一雙還沒上小學的兒女回臺。
他們落腳新北市中和公寓,林春金就在陽臺旁車縫衣服,從一片片布料車縫成衣,小衣每件三十五元,大衣每件五十元,雖然賺得是辛苦手工錢,卻能同時兼顧照顧孩子。
她每天最少得賺到一千兩百元,才能繳得出每月三萬元的房貸;因為所剩的生活費已不多,所以孩子們從小就不曾上過補習班,但親子作伴的時間卻因此較充裕;即使沒錢遠遊,社區的公園或書店就足供度過美好時光。兒女倆也沒讓媽媽失望,求學成績一路優秀。
隨著成衣業逐漸外移,林春金改行做清潔工;兒女寒暑假時,就跟著她一起去打掃,回家後一樣要分工晾衣、摺衣。林春金對孩子生活教育完全不放鬆,要求他們建立起「盡本分事」的態度。
人生為什麼這麼苦
在忙碌生活中,林春金還擠出時間做志工,最震撼她的是人生之苦。
七十多歲的阿嬤賣豆漿、飯糰,照顧著中風臥床的兒子、洗腎的女兒、以及孫女未婚生下的曾孫;老人家做生意之餘,還得為兒子更換尿布,看護著這幾代兒孫……
十多年前訪貧時看見的這一幕,讓林春金升起疑惑、不解,「為什麼會這麼苦?慈濟人又該怎麼做?為什麼這樣做?」她沒有選擇轉身離開,甚至決定更深入投入弱勢家庭的評估、補助與關懷。
最忙的時候,她每月固定訪視三十個案家,親手寫下一筆筆家訪紀錄。視障、癌症末期、親子問題、憂鬱症……在訪視後她常會流淚,但沒有放棄,反而更用心分析他們的問題或優勢點,希望可以務實地引導他們走出困境。
酗酒的父親,酒醉後失控,兩個才三歲、五歲的孩子,常因此嚇得躲在門後。林春金心疼,也反思:「這樣的家庭還有希望嗎?」面對醉漢,林春金不是不怕,但鼓起勇氣理性溝通,終於這位父親願意住進療養院戒除酒癮;林春金請他安心養病,慈濟也會補助孩子的生活費。
單親媽媽小萱,帶著孩子逃離先生家暴;她因為小兒麻痺,右手無力、脊椎側彎且駝背,謀職不順,經濟拮据,也因管教問題與兒子關係惡劣。
林春金觀察,生計問題可以透過經濟補助解決,但小萱的兒子卻因為家庭背景而自卑。她發現這男孩運動比賽屢獲殊榮,只是課業成績落後許多;於是,她特地到學校跟導師討論,讓兒子能參加課業輔導,在成績逐漸進步後獲得導師推薦,終於得到運動會傳遞聖火的資格與任務,也因此提升了自信。
有些案家因為生活背景或想法觀念導致走入困境,林春金認為,訪視志工可以引導他們調整看待人生的角度,並建立正向的態度,這樣許多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。
林春金說,「結案與否,最重要的是『心安』,如果還有一絲放不下的猶豫,我就會繼續陪伴,或許對方需要更深度、更心靈層次的關懷。」或許需要陪伴很長的時間,才能看到案家經濟逐漸穩定、成員對家庭愈來愈有責任感;然而,能見證弱勢家庭離苦得樂,正是讓她持續十多年助人的動力。
 |
〔圖說〕梁素蓉(右二)和林春金(右一)同齡,也是她訪視路上接觸的第一位視障者。梁素蓉一夕間人生頓成黑暗,訪視志工協助她排除一個個有形與無形的障礙,再一步步導引走向希望。如今充滿自信笑容的梁素蓉以按摩謀生,已非當年自憐自怨的單親媽媽。(攝影/蔡臺生)
|
當個案關懷個案
因糖尿病而導致失明的梁素蓉,對林春金來說,不只是關懷對象,也是志工路上的同伴。
二○○七年她昏倒,再度清醒後竟然再也看不見;當時女兒待業、兒子服役,她不想讓孩子有負擔,努力適應黑暗的生活。
林春金和住在梁家附近的志工陳秀靜商量,由她每天六點半來送餐;林春金還怕梁素蓉聽到電鈴聲會緊張而跌倒,特別在她家門口掛上籃子,讓她慢慢走來開門,自己取用。
志工團隊定期陪伴就醫,也向政府申請定向學習、居家服務、電腦課程等視障者福利資源,逐步排除她生活障礙與掛礙,能夠自行外出,再進一步充實自理及謀生能力。
當梁素蓉的子女到外地謀職,林春金擔心她在颱風天無法外出用餐,還特地為她送來熟食;同時也鼓勵她看大愛電視臺,「我一個人在家容易胡思亂想,後來聽到上人說『眼盲心不盲』,我覺得很有道理,也決定這樣做。」林春金會篩選適合梁素蓉的勤務,然後用機車載她去付出;當志工再遇到喪志的視障個案,也會商請梁素蓉幫忙。
楊女士因腦瘤壓迫視神經而失明,三年來封閉己心、足不出戶;梁素蓉隨志工前往關懷並鼓勵她說:「剛開始看不到的時候我也好難過,每天都躲在家裏哭。可是師姊她們出現後,常過來關懷陪伴與鼓勵我;我身邊愈來愈多貴人,也跟著慢慢轉念;你如果能走出去,也會有福報認識很多人。」
楊女士一家人住在頂樓加蓋的屋裏,林春金初訪時,看到分別就讀國一、國三的兩個大孩子,鞋子破了、眼鏡缺了鏡片也沒能換新,並且繳不起學校午餐費。慈濟先以急難補助金解決眼前經濟困難,之後林春金陪伴楊女士熟悉往返市場買菜路徑,再協助申請居家服務員到宅服務,教導楊女士煮飯做菜。
林春金也幫她車縫了不同觸感的腳踏墊,方便她在家憑感覺走往瓦斯爐及流理臺等處,免得廚房刀刀火火的很危險。母親節時,她帶蛋糕過去,請兩個總是躲在房裏不肯出來的孩子,也能向母親說感恩。「我們雖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,卻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。」林春金勉勵孩子,人只要能勤儉、不怕苦,生活就有希望。
訪視志工最樂事
「跟你講一個好消息,案夫會講話了。」那一天,林春金回到家就迫不及待打電話給慈濟社工和訪視志工,激動地說她聽到居家關懷戶林先生可以發出聲音了。
林先生三十六歲時發現罹患舌癌末期,歷經二十二小時的手術,將舌頭、淋巴及口腔內組織全部摘除,還做了氣切,完全無法說話,隔年又感染肺結核,令他沮喪失望。林春金跟他認識時,四個孩子中最大的小學三年級,最小的三歲,太太帶著孩子做資源回收,貼補家用。
他在醫院治療,志工與林太太相約家訪,她騎機車載著三個孩子從醫院趕回家;「看到她抱著兩歲的女兒,四歲的兒子拉著她的褲腳在哭;她一邊安撫兒子,婆婆又從醫院打電話回來說:『你老公現在吵著要找你,你趕快過來。』」為家庭焦頭爛額的這一幕,讓同為人母的林春金看了好心酸。
那天之後,林春金天天致電關懷,陪伴林太太熬過艱難的日子。林先生也為了家人努力堅強著,雖然醫師說他不可能再說話了,但他不想讓最小的女兒沒聽過爸爸的聲音,每每利用家人入睡後獨自練習發音,終於如願!
林先生曾寫過一封信給林春金:「你們突然走進我的病房,帶給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;在你們熱心的關懷陪伴下,我沒有沮喪、逃避的藉口與理由……」他也應志工邀約,寫信鼓舞其他病患:「活下來是需要勇氣的,多想想身邊關心你的人,你不能這麼自私,你也沒有權力放棄自己。看了很多的病友,我覺得殺死人的不是癌細胞,是自己的心情、想法。」
讓子女感受到愛與責任
這麼多年來,林春金從案家處境和自己的生命經驗體會到,身體累,睡一覺就好;但心累,可就真辛苦了。她也慶幸,當年選擇回到臺灣是對的,她感恩走過那段陪伴孩子的路,儘管過程相當辛苦,但如今回想起來卻很歡喜、很值得。人生不免需要選擇、有得有失,但究竟一件事是得是失,端視人看待它的心態。
兒子楊皓旻回憶,小時候,媽媽對他們很嚴厲,若犯了什麼錯,「抓起衣架,先打再說!」媽媽在陽臺邊車縫衣服,姊弟倆在客廳寫功課,有時她會握起他們的小手,一筆一畫教導寫好字跡。「連字的上下空白距離,媽媽也會管。」楊皓旻如今很感恩媽媽,尤其現在許多年輕人可能連中文字都寫不好,他更能了解媽媽當年教養的苦心。
姊姊楊佩瑾也說,有次她考試粗心寫錯答案,媽媽認為她原本應該會的,便讓她在客廳罰跪;不過她能理解,那些年母子三人相依為命,媽媽對他們是求好心切。
「我總認為要好好讀書才有出息。」林春金坦言,為了孩子才放棄在東京的一切,返臺後生活重心全是孩子,難免得失心很重,直到走進慈濟後才開始學習做人;也在投入案家的訪視工作後,拓寬生命視野,激發出自己的潛能。
現在有八成時間在做慈濟,她說,那表示自己的生活平靜、平順、很穩定,「老的小的都不用我去操心,我才能安心地做志工。」她感恩說:「這種生活,是求也求不來的。」
(資料提供/吳麗娟、資玉潔)
【Q&A】
天生我材必有用
用心為照顧戶找出潛能或優勢點,
激勵他們發揮自身的力量,改變觀念,也能改變困境。
問:如何不讓偏見影響助人工作?
答:之所以有人提報個案給慈濟,就表示案家生活可能「扛不下去了」。也許你可以扛二十斤,但或許十斤已超過他負荷,你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看待對方。
一件事痛苦與否,有時是相對比較而來的;如果帶著預設心態:「那有算苦嗎?」存著這樣的成見,就無法傾聽到案主真正的難處,又如何能陪伴解決他的難題?
又或許有人覺得,早年臺灣社會生活更苦,「這哪有什麼?以前還不是得挖番薯?」但要想想,以前的人或許用水、燒柴不用錢,住家牆角處處都能種菜,但現代人每日一睜開眼,水、電、瓦斯全都要錢。
也曾經家訪時,看到對方衣著體面,深入了解後才知道他們原本生活不錯,但突然遭到意外才需要人幫助。並不是貧困就要穿得寒酸,所以不能用這樣的眼光來衡量對方。
如果訪視員沒有調整好心態,用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評價案家,其實受傷或受挫的會是自己的心靈;而且第一時間若無法建立互信關係,下次你要再過去關懷,人家已把門關起來了。
問:有些個案家庭難題多重,不是經濟補助或者短暫時間就能化解。如何調適心境耐心陪伴?
答:我認為每個家庭都一定會有可以施力的「優勢點」,不會每件事情都很糟,不然是無法度過每一天的。
身為訪視員,我們要用心去發掘他們家庭的潛能;專心傾聽、不打岔案主說話、同理對方的感受,真誠關心案主平日生活對什麼有興趣?家中每個人的優點何在?又要怎麼去激勵他們?每個家庭狀況不同,無法套用同一個公式,為他們量身訂做找出解決方案,然後陪伴他們試著改變想法、改變態度、改變行為,尋回自尊自信。
少年阿樂的父親反覆入獄,我們讓阿樂加入為照顧戶舉辦的慈濟課輔班,但他的態度總是讓教師志工感覺挫折。
我知道,阿樂生命中缺乏父親這個角色,因而少了能作為他學習典範和關愛來源;我想到我們曾經關懷過一位案主,她的先生雖然學歷不高,但喜愛閱讀,不過由於有弱視,找工作不容易;但他很有家庭責任感,照顧生病的太太,為孩子們營造很好的讀書環境;他堅強正向的個性,讓我們每次去家訪時,就像上了一堂人生課。
於是我們找了這位先生來陪伴阿樂。果然,他的個性影響了阿樂,也在關懷過程中發現阿樂原來喜歡烹飪,鼓勵阿樂朝向專業廚師努力。
若能陪著一個案家走出困境,社會就少一個問題家庭;做起來很不容易,但總是自許如此去付出,盡力而為;不能做的也不過分憂慮,「前腳走、後腳放」,才能走得遠。
問:因病出現急難狀況的家庭,會需要那些幫助?
答:在經濟補助或生活陪伴的同時,如果對方願意,可以多聊聊現在怎麼看待病況、最擔心的是什麼事,有沒有辦法解決。以同樣是面對癌症末期病患家庭,各個家庭結構不同,不能使用同一套「要看開啊」的說詞來安慰,更不可強迫人家接受「因緣果報」觀念。
幾年前關懷蔡女士,她子宮頸癌擴散到肺及肝,醫師宣布只剩三個月生命;在安寧病房與她談話,得知她在先生病逝後帶著幼子從臺中到臺北打拚,擁有了自己的房子,拉拔大兩個孩子,一個高三,一個大一,卻沒想到自己生病了。
她與我同齡,同樣身為人母,如果換成是我,一定也放不下兩個孩子……她很苦,更苦於叛逆期的兒子與她經常有口角。
知道她的心事,我跟兒子單獨溝通,提醒他,人生若為了賭氣而做的決定,將來都會後悔的;我提醒他面對媽媽、理解媽媽對他的期待。我也鼓勵蔡女士,多看孩子優點、多給他鼓勵,關係會改善的。
一年多後,蔡女士往生,而且是帶著微笑離開,家人都很安心。儘管媽媽已往生,我還是繼續關心她的一雙兒女,直到一年多後兩人都有了工作,整個訪視工作才結案;這段過程,不僅他們親子雙方都沒有遺憾,我也無憾。
 |
〔圖說〕思維清晰、說話快速的林春金(右),在前年「法譬如水」經藏演繹活動,協助黏貼舞臺地標;藉由經文的提醒棒喝,她反思要放緩腳步待人。(攝影/張家基)
|
【Q&A】
放手,讓孩子有成長空間
適時鬆開手,不把孩子困在原地,
而是給他成長的空間。
問:在慈濟個案中,隔代教養或單親家庭比例很普遍;面對現代社會趨勢,是否會感覺力不從心?
答:我陪伴過一位阿嬤,自從女兒改嫁後就獨自帶著孫子;她沒體力照顧孫子,更別說完整的身心教育。我思考著,愈晚教育,成效愈不好,若能趁早養成孩子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,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;後來我決定讓孫兒來我家寫功課,親自教導他。慈濟雙和靜思堂也有舉辦新芽課輔班,志工長期陪伴,也能慢慢導正他們的觀念。
雖然孩子們的原生家庭並不健全,慈善團體也無法改變這個現實,但還是可以及時付出,以避免他們未來複製跟父母一樣的問題。
問:陪伴照顧戶的子女,有改變您本身的教養態度嗎?
答:有些媽媽或隔代教養的祖父母,對孩子放不下,很容易擔心。我們常覺得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很叛逆,其實他們何嘗不覺得父母嘮叨呢?對孩子來說,叛逆的還可能是父母。當我們覺得孩子講不聽,緊盯著這個缺點不放,卻忽略自己的問題,彼此關係會愈來愈差。
早年,我從日本回臺,兩個孩子是我生活的重心,我每天盯得緊緊的,只要離開我的視線,我就會胡思亂想。後來聽到上人開示,養育子女就像放風箏一樣,緊緊拉著線,孩子就永遠停留在那裏;但全部放手,就再也抓不到他,所以必須視孩子的年紀適時放鬆,他們才會有成長的空間。
我曾經聽過親子課程講師說,如果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了,等於是讓他們沒手沒腳沒頭腦。這個觀念讓我很震撼,孩子也許很想學習,反倒是我們剝奪了他的機會。
若孩子很願意,我們要放手讓他學習;就算孩子不願意,也要試著去激勵他,讓他親自去做、去體驗看看。況且,我們做父母的能陪伴孩子多久呢?父母若不改變,早晚會苦到自己與孩子。
問:長年救濟貧困、關懷急難,會影響您的理財觀念嗎?
答:以前做裁縫養家,孩子去上學,我就做慈濟;他們放學回家,我邊車衣服,邊陪伴他們寫功課,等他們就寢後我繼續完成工作,有時忙到凌晨一、兩點。現在做清潔工,一週打掃兩天,也是為了有多一點時間可以做志工。
房貸確實是經濟的壓力,但如果生活只剩下賺錢、存錢,天天緊繃,煩惱不斷,反而容易失去健康或忽略與家人的互動;我看過那麼多案家,深刻感到人生無常,就算我努力還完房貸,也不一定有條件去做志工了。
在最辛苦的時候,我就不曾想過要拚命工作,然後放棄陪伴子女或當志工的機會;儘管生活沒錢萬萬不能,但做志工的那種歡喜心,是再多錢也買不到的。
我有穩定工作,每月也按時繳貸款,雖不富有,卻每天都很開心。
 |
〔圖說〕兒女的乖巧與貼心,讓林春金對當年選擇離開日本回到台灣教養,覺得是無怨無悔、相當值得的正確抉擇。女兒楊佩瑾(右)也常跟著媽媽參與慈濟活動,一起在愛的大家庭共同成長。(攝影/陳金鶴)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