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地全球化與草根菩提
撰文‧林安梧(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所長)
生命是草根的、是在地的,芸芸眾生何其多元又何其個殊,
「在地全球化」的導向,正是多元互助、交談融通,
以致共生共長、共存共榮。
「在地全球化」這詞是從「Glocalization」譯來的,也有譯為「全球在地化」的。這詞不好譯,怎麼譯都不準確。但若能清楚的對比於「全球化(Globalization)」,也就清楚多了。尤其,這「在地」若能連著「草根」去理解,也就準確多了。
「全球化」與「在地全球化」的不同之處,在於加入了「在地」概念。「全球化」強調的是「普遍性」、「全體性」、「唯一性」,導向於權力與利益的競爭;「在地全球化」則是著重「在地性」、「多元性」、「個殊性」,偏重多元互助、交談融通,以及由此而來的共生共長、共存共榮。
有了「在地」,就有「草根」,就能落實發榮滋長,免於只是全球化的權力及利益所控制,免於「在欲望之力的理性法則」的控制之下,被世界核心國家所奴役。
有了在地性,有了草根性,有了來自泥土的芳香,長成的菩提,這智慧叫做「草根菩提」。「草根菩提」的提法,並不是不重視菁英,而是說菁英必然來自草根,有了草根,這菁英才得育養、才得養成。有了眾生,便有眾生的心,有了眾生的心,才有佛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;有了大地,便有大地的山,有了大地的山,就有了河,「山、河、大地,自有等分」。
是啊!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;山河大地自有等分」,就因有此等分,自無等分,無了等分,就從「有差別」回到「無差別」。「無差別」並非唯一絕對的「無」,而是從眾生平等出發,在正視眾生苦難差別之後,付出大愛悲心去關懷、實踐。
「無差別」不是西方現代性、普遍性、全體性、唯一性的標章;「無差別」是立足於草根,敬畏生命,如其生命本身之千差萬別,識得緣起,了達性空,就此悲智雙運下的無差別。這種「無差別」需要立基於「在地性」、「多元性」與「個殊性」;他可以是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」,也同時「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」,更要體現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。
芸芸眾生,莫非此在地也。話語不同、膚色不同、文化不同、信仰不同;何其多元,又何其個殊。小小的草根生命,就如須彌山王,何等巨大,何等莊嚴。
想起大愛電視臺的節目:「草根菩提」,就此草根,即是菩提,菩提原就不離草根,在地的、多元的、個別的生長著;這通向於生活世界,通向於生死幽明、通向於古往今來。這是真正的「在地全球化」,「四大志業」、「八大法印」,就這樣邁進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