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迷「網」時
整理.黃秀花
Q:孩子長時間上網、玩手機,擔心影響他們的視力,
更擔憂他們過度沈迷虛擬世界,該如何導引?

中壢慈濟教聯會老師黃雅蘋分享:
有篇報導寫著,一位初次到幼稚園上學的孩子因不適應而大哭,媽媽對她說:「你乖乖,等一下叫『佩佩』來陪你!」孩子聽到「佩佩」就迅速安靜了。「佩佩」到底是誰?只見孩子接過媽媽拿出的平板電腦(pad)專注低頭玩耍,連媽媽跟她道別,都未見她抬頭。
想要孩子保有正確的生活態度,父母的觀念是重要關鍵。現代父母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方法,遇到問題只能先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。家長經濟壓力重、工作時間長,寧可花錢買遊戲機讓孩子在家「運動」,也沒辦法撥出時間帶孩子去郊外踏青;彼此相處的時間少,無形中雙方關係漸行漸遠。
我任教國小十五年,有次親子教育日,安排洗腳活動;當孩子認真幫爸媽脫鞋按摩時,卻見很多家長只顧拿手機或照相機拍攝,忽略當下應有的情感交流;我適時的提醒,也少有家長能聽進去。
連父母都不肯專注子女,又怎能奢求子女將注意力集中於父母呢?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談天對象,往往會把網路虛擬世界作為宣洩與寄託的管道;一旦沈溺其中、無法自拔,家庭衝突與行為偏差等問題自然接踵而來。
我們班上有位學生,不補習、不上網、甚至也很少看電視;他的媽媽跟我說,她讓孩子學習直排輪鍛鍊身體,沒想到卻激發他的榮譽感;雖然過程中常摔得傷痕累累,也曾在競賽中敗北,但他持續練習沒有放棄,也沒有因為這項興趣而荒廢學業,總是很自律地寫好功課,同時利用運動所培養的專注力,成為全班第一名。
媽媽一路陪伴著孩子,當他受挫時,給予擁抱安慰;當他獲得成就,共享喜悅和驕傲,這樣親子互動自然密切。
與其禁止孩子沈迷網路世界,不如幫助他開發生活中的興趣,讓他從興趣中得到成就感;或者帶著孩子接觸真實美善的事物,好人、好書、好的團體,這樣比一味糾正更來得有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