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美勤 不再為自己流淚
撰文‧黃惠珠 攝影‧黃筱哲
面對「小腦萎縮症」侵擾,
黃美勤「身不由己」;
顛簸的人生旅途,走到了志工這條路,
讓她走出封閉的象牙塔飽覽世間百態。
當眼淚是為別人而流時,她看見自己的幸福,
開始提筆寫下一篇篇美善篇章……

愈想壓制住抖動不停的手腳,手腳反而愈不聽使喚;儘管如此「身不由己」,黃美勤仍小心翼翼地將時刻顫抖的右手藏到背後,雙腿踏出不協調的步伐,在活動現場中捕捉每一個專注眼神、每一抹燦爛笑容,或是因感動而婆娑的淚眼。
十七歲被診斷出罹患「小腦萎縮症」,右半側手腳不斷抖動,個性膽怯自卑,她極少跟陌生人說話。雖然如此,憑著一股對於筆耕的執著,她將這些擾人的性格拋諸腦後,像單打獨鬥的勇士趕赴戰場,挑戰一切困難。
因為緊張、抖動,即使是天寒地凍,豆大汗珠布滿她清秀臉龐,也浸溼灰色制服。「您好!請問可以跟您聊聊嗎?」在活動現場尋著了受訪目標,她搖晃地慢步向前問候著。面對陌生人,她習慣以笑臉來掩飾不安,然而倔強抖動的手腳總是不留情面地揭穿了她的偽裝。
貼心的會眾看到了,會說:「要不要先找一個椅子坐下來,我們再聊。」
由於左手寫字慢,她訪問時依賴錄音機;但因為容易緊張,往往在按下錄音按鈕的剎那,腦袋就變成一片空白;事先想好的問題,也在受訪者面前逃匿無蹤。這時,她只能祈求對方能夠侃侃而談,豐富報導內容的可讀性;反之,若是受訪者不擅言辭,她還是會竭盡所能收集採訪內容後,如釋重負地騎著電動車回家。
青少年時,每每看到同學執筆為文,投稿報社化為鉛字登出,心中羨慕,躍躍欲試;但生性害羞,從未付諸行動,只當成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
殊不知因緣巧妙,來到慈濟接觸「人文真善美」這方福田,不僅圓了夢想,更無心插柳柳成蔭,打消存在心中多年,想要了此殘生的念頭。
三十餘年與病共存
一九六二年,黃美勤出生在臺南本淵寮務農家庭。母親為了改善家中經濟而成立互助會,沒想到接踵而來卻是數次的倒會;為了償還龐大會款,母親在市場租店販賣五穀雜糧,更將自家改設為雜貨店,耕種反倒成為工作之餘的副業。
身為長女的黃美勤,放學回來幫忙看店,下田工作則由弟弟妹妹負責。在全家人分工合作之下,雖然生活辛苦,倒也還能糊口。
國中畢業後,黃美勤任職於自家對面紡織工廠;一年後的某天,在進行穿線工作時,竟然發現自己把一條線看成兩條線,一個人看成兩個人,走路姿態也漸漸變得不太協調。她心中生起疑雲:「到底怎麼回事?」
十七歲某天晚班後留宿工廠,醒來後發覺右邊手腳無力、右拳頭緊握蜷曲無法張開、嘴歪眼斜、眼睛複視,她慌了手腳:「我該怎麼辦?」命運之神猙獰的面目悄悄現形,繽紛的人生霎時風雲變色。
母親帶著她四處尋醫、求助各種療法,然而徒勞無功,直到醫師斷定罹患「小腦萎縮症」;雖說某位密醫治好她嘴歪眼斜、眼睛複視的病症,可是右邊手腳卻是不聽使喚地抖動,持續至今。
發病後黃美勤愈加害怕接觸人群,無法面對窗外寬廣明亮的世界。沒想到為她生命帶來僅存光輝的母親,也在日夜操勞下罹患肝癌,並於她三十六歲那年離開了人世。
面對父母往生、弟妹陸續婚嫁,沒有工作能力的黃美勤頓失依靠,只能依賴政府補助勉強度日;輕生的念頭也如同鬼魅一般,不時纏繞著她。
 |
〔圖說〕在慈濟活動現場找到採訪目標,黃美勤展開笑容問候受訪者,並且以錄音機錄下採訪內容,彌補左手速寫的不便。
|
走入人群柳暗花明
時間在漫無目標的荒蕪中流逝。九年前一天,黃美勤路過臺南安南慈濟環保站,看著站內眾人忙於資源回收,她鼓起勇氣走入一探究竟;慈濟志工立刻放下手邊工作,走過來親切問候。一股暖流掠過心頭,她感受到自父母往生後,不曾有過的溫暖。
由於右邊手腳使不上力,讓她在回收分類資源時,往往還沒做就滿身大汗。志工看了很不捨,心想文書工作可能比較適合,於是邀她加入「人文真善美」,記錄社區所發生的美善故事。
黃美勤一口就答應,忘卻走入人群的眾多艱難,期待藉此完成夢想;也因此從封閉的象牙塔重回人間世界,用心見證人生百態。
某次採訪社區照顧戶,案主是位七十幾歲的阿嬤,與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同住;阿嬤僅靠政府老年津貼度日,長久以來日食一餐,而這餐飯就是一碗飯,配醬瓜或豆腐乳。她不肯接受慈濟經濟補助,但願意讓志工來清理環境。
男眾合力搬走棄置了幾十年、早已破碎腐朽的鋼架沙發,修補坍塌的屋頂,加蓋鐵皮屋,免得一下雨,客廳立刻變池塘。女眾則賣力刷洗廚房、浴室,將不知多久不曾洗過的黑色馬桶,還原為白色。
黃美勤看在眼裏,驚訝又難過,原來世界上有人是如此不堪地過日子。回到家,拿出紙和筆,她一邊寫著阿嬤的人生大藏經,一邊拭去眼角的淚水。對阿嬤受的苦感到心疼與不捨,而阿嬤的知足與堅強,又令她敬佩與讚歎。
到大林慈濟醫院做醫療志工,一連串生老病死的故事,就像電影一幕幕在眼前上演。她看到生命的喜悅,也看到了一樣的病苦卻是千般面目;看到了病患一家人相互扶持的溫暖人情,也看到了另一幕的冷漠疏離與蒼涼。
 |
〔圖說〕右側肢體難以控制,無法安坐,黃美勤以站立的姿勢打字寫稿,每十分鐘就得坐下休息,打完一篇文稿最快也要一天多的時間;為了省電,她只開著小檯燈。
|
一指神功記錄真情
當眼淚是為別人而流時,黃美勤開始看見了自己所擁有的幸福。
每一個故事,都像是春雷敲響了沈睡的心靈,讓她發現自己生命中荊棘滿布的沿途,仍有含苞的花兒等待綻放。慈濟大家庭帶來的溫暖人情,志工江淑珍一路用心的陪伴與關懷,讓她感受到天地有情,人間有愛。忙碌之中,她忘記世俗煩惱,輕生的念頭也消失無蹤;而大愛臺淨化人心的法音宣流,更是她滌盡塵垢的一股大力量。
不知不覺中,黃美勤打開鬱悶的心,清水般的笑容在臉上盪漾,清純秀氣的臉龐,更顯得容光煥發。「我真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,沒有人比我卡有福氣,雖然是寄人籬下,但是不用煩惱吃跟住,這個世界上,有人比我更苦。」見苦知福,感恩之心油然而生。
獨居的黃美勤,每天光是洗衣、整理家務、準備三餐,就要耗去大量時間;但她認為,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將文稿完成來得重要,碰到這種非常時期,家事全擱下,三餐也草草了事。
因為要趕在三天內交稿,她採訪完回到家第一件事,就是拿出紙和筆,戴上耳機,將剛才錄音內容寫成逐字稿,同時思考著整篇文章如何架構、如何開頭、起承轉合。
緊接著打開電腦,開始以左手的一根手指頭,一個鍵、一個鍵,仔細地敲。由於右手右腳抖個不停,無法讓她坐得安穩,她只好站著敲鍵盤。忍受著因長時間使用左邊手腳所引發的強烈痠痛,以牛步化的速度,將現場所看到的每一分感動,一幕幕轉化為文字檔案。
足不出戶,分秒必爭,往往夜深人靜,黃美勤才終於完成「為時代做見證、為人類寫歷史」的篇章。文稿既交出,體力已耗盡,疲憊躺在床上,回想步步艱辛所凝結出淨化人心的一股小小力量,所有辛苦化為幸福,就在這分滿足的喜悅中沈沈睡去。
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。黃美勤以病為師,由手心向上轉變為手心向下,揮灑生命彩筆,書寫下一冊又一冊的人生大藏經。而她的風雨人生路,也因為慈濟,風景大不相同。就像折翼天使,在大愛的搖籃裏成長、茁壯——如今羽翼豐潤,正在展翅高飛著!
 |
〔圖說〕慈濟像個和樂的大家庭,黃美勤(中)在此找到了如親情般的溫暖,也找回往日的笑容,「我感恩師姊們,幸有她們的陪伴,才有今天的我,我現在是幸福的。」
|
【作品分享】
遮雨棚下的愛
撰文‧黃美勤 攝影‧方俊賢
南臺灣十月深秋,白天炙熱依舊,二十七位臺南區慈濟志工來到安南區照顧戶吳先生家,為他清掃房屋。
年輕時,吳先生拋妻棄子,導致女兒也不願扶養他。回到故鄉獨居,住在三合院拆剩的一角,無論日曬雨淋他都無處可逃,志工曾為他架設遮雨棚,卻遭天秤颱風吹落屋前;之後又再請專業人士為他搭建鐵架遮雨棚。
他因為糖尿病,截去一隻腳,加上視力不好,平日生活由堂嫂從旁協助;但因為行動不便,室內髒亂,異味嚴重,志工決定在搭棚工程之後協助清掃。
師兄們出力搬運清空家具等重物,讓師姊們入內細心清潔地面和牆壁。清掃行列之中,有對小兄妹特別受到注目,他們是志工陳螢綺的孩子。螢綺十幾年前懷孕時,先生車禍往生;她有一隻手不方便,生活辛苦,即使如此,她省下點滴捐慈濟善款,等著孩子大一點就帶他們參加慈濟活動。
訪視志工馬麗美說,環境衛生改善,生活空間也變大了,對吳先生的身心健康會有幫助,「我們健康,更應該去幫忙不健康的人。因為付出,看到對方心情快活、生活品質轉好,我們也會覺得充實快樂。」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