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4期
2013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‧慈濟援助菲律賓風災
  主題報導
  助人線上
  同個屋簷下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人醫之愛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〇一三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4期
  歡迎回家! 楊九如陪伴更生人
撰文‧鄭雅嬬 攝影‧林炎煌

楊九如曾是世人眼中的「惡人」,
結婚時甚至只有五位親友觀禮。
賢內助黃玉薰,是引導他的善知識,
慈濟人一句「歡迎回家」,
更觸動他的心。他發願陪伴更生人,
這次,換他跟迷途的孩子說:「歡迎回家。」

 

 

 

〔圖說〕相較以往縱橫江湖日入數萬,楊九如如今擺攤賺薄利,卻贏回自己、保全了家庭。

在楊九如和黃玉薰經營的豆花店經常可以看到熱鬧的景象——營業期間除了客源不絕,偶有更生人帶著家人前來小聚話家常;這時候楊九如和黃玉薰會適時補位,輪流招呼生意和關懷更生人。

楊九如接到更生人突發狀況的緊急來電,便會放下生意前往協助。打烊後,若更生人家庭需要多加關注,夫妻倆也會一起拜訪。

「我比較雞婆,不只關心更生人,會連家人也一起關心。」楊九如深知要讓更生人振作,一定要有家人的支持,「邀他們一起參加慈濟的活動,除了讓心情好一點,他們也可以看看教聯會的老師們怎麼和孩子互動。」

從二○○九年開始陪伴更生人以來,夫妻倆的生活步驟因此更加緊湊忙碌,但是看到更生人的進步和改變,即使辛苦也甘之如飴。

 

〔圖說〕楊九如透過做環保除去習氣,現在陪伴更生人,也鼓勵他們以此安住內心;吳其財(左)在楊九如引領之下,資源分類愈做愈上手。

毒癮 一輩子的痛

現年四十四歲,頂著小平頭的楊九如有雙會笑的眼睛,經常彎彎地漾著笑意,還沒開口就散發平易近人的氣質。他的個性直爽、草根,說話幽默、大方,與更生人談天總能在短時間內對上頻率。

「陪伴更生人,常讓我想起從前的自己,他們現在走的路,我都走過。」談起荒唐的年輕歲月,楊九如眼裏的笑意隱去。

他從小在暴力家庭成長,「差點被爸爸拿刀砍死。」年輕時不愛讀書,為求致富而在酒店工作,結交各路習氣不良的朋友。當時氣盛、易怒也愛玩,做過恐嚇、勒索、吸毒種種踰矩的行為。二十九歲身陷囹圄,高牆隔絕了家人愛他的心,妻小最終離他遠去。

儘管出獄後走上正軌:經營豆花店、結識黃玉薰再度步入婚姻、加入慈濟志工,但是毒品在他身上留下諸多後遺症,時時提醒他曾經迷失自我的過去。

頭痛,是後遺症之一,使他心情浮躁、注意力渙散,吃止痛藥的幫助有限;即使定期求診中醫,在兩隻耳朵貼上一排耳針,功效也在三天左右漸漸消失。

「毒真的碰不得,從前已經戒毒一陣子,有時候內心還會有『癮』跑出來!」大概是被內心幽微的「癮」操控的經驗太過深刻,楊九如戒掉一切會成癮的菸、酒等習慣,並且開始吃素,試圖將欲望降至最低。

「唯獨『做慈濟』,上癮了也沒關係。」他眼睛再次笑彎地說。

他的豆花店從四間收到剩下一間,以投注心力做慈濟,每週志工行程:環保回收、監獄關懷、反毒教育、更生人陪伴……即使透支體力也沒有怨言。楊九如這股決心和意志,就是為了幫助更多同樣遭遇的更生人,能夠走上正途。

 

真誠 更生人感受得到

二○○九年受證慈濟委員後,楊九如因緣際會地接獲不少關懷更生人的機會,至今陪伴超過十位更生人。

當多數人習慣將更生人貼上標籤,或是敬而遠之,楊九如因為感同身受,選擇逆道而行,積極與他們互動,並且把握一個準則:「不能帶著防備的心,要真誠付出。」楊九如說,更生人很敏感,與他們相處,若懷著防衛的心態,就無法建立互信,「他們會觀察我怎麼帶他,再決定要不要聽我的話。」真誠付出不能是口號,還要用心投注無法計算的時間與金錢。

曾有位更生人為了找工作,去報考大貨車駕訓,楊九如也陪著報名、上課,最後兩人一起考取駕照;有的更生人遲遲找不到工作,楊九如擔心他們想要重振的心受到打擊,陪著到環保站做志工和參加讀書會,協助他們轉移注意力和安住內心;也有更生人和家人的關係不佳,楊九如連家人也個別關懷;擔心平時形象太過威嚴,偶爾還帶他們出遊、看電影,或相約吃飯談談日常。

「若深入他們的過去,就會發現每個人都不好過。」只要更生人願意,楊九如都會傾聽他們的故事,鼓勵他們為自己爭氣,「通常會有兩極的情況,有決心的就會更好;不相信自己的,就會繼續跟著習氣走。」

多年來,楊九如也看過不少憾事:有的更生人倚仗信任,偷走店裏的錢;有的更生人習氣未除再度入獄,也有人出獄不久遭遇車禍往生;或是吸毒後飲酒過量暴斃……「陪伴過程哭過,也曾覺得疲憊、沮喪;還是告訴自己要振作。也到各地跟師兄請益方法。」

 

〔圖說〕被少年與家事法院處分的未成年孩子,來到慈濟環保站做社會服務,楊九如和教聯會團隊一起關心,希望藉由慈濟人文的教育方式和他們交心,讓他們不再誤入歧途。

 

陪伴 提醒自己修忍辱

陪伴過的更生人當中,最讓楊九如津津樂道的轉變,來自於「弟弟」吳其財。

「我把阿財當做自己的家人在關心,有時候也會被問:『你是他哥哥嗎?怎麼照顧的這麼妥當!』」楊九如笑說。

阿財天生雙手就有殘缺,從小被媽媽遺棄,在育幼院長大;之後因為吸毒、販毒入獄,出獄後居無定所,過著流浪的生活。

楊九如回憶一年前初識阿財:「他對人有很深的防備,沒什麼反應,也不會說謝謝。」阿財當時住在一個狹窄陰暗的地方,楊九如陪伴的第一步,就是幫他找尋舒適的住處,接著叮囑他開戶儲蓄,邀他一同做環保,晚上再到店內共進晚餐。

阿財有許多流浪時養成的不良習慣,楊九如和黃玉薰不時提醒他:「東西用包包裝,不要拎塑膠袋,不要把腳跨到椅子上面,要回應別人的關心……」阿財也在楊九如的鼓勵下,決定培訓慈誠,遵守戒律端正品行。

「有一次我離開高雄,不在他身邊,相信他可以自律。」楊九如沒想到才一天沒見,阿財就打破約定,和朋友齊聚飲酒啖肉。

看到阿財又重返舊時的形象,楊九如怒不可遏,「我很氣,氣到自己的習氣好像也要被激出來,一直提醒自己要修忍辱。」

跟著楊九如和黃玉薰走進慈濟,阿財漸漸知道因緣果報,黃玉薰教他轉念:「這一生很多苦也很多怨,明白三世的業一世還,就會甘願。」

今年,阿財受證慈誠,經常跟著楊九如到監獄、學校、社區分享經歷,警醒世人歹路不要走。楊九如常幽默地跟阿財開玩笑:「我們做志工為下輩子積福田,但是你的脾氣要改,不然下輩子我們當富有兄弟,錢也會被敗掉。這樣當你兄弟,我很衰喔!」

 

〔圖說〕楊九如和黃玉薰在各自結束一段婚姻後相識、相戀、步入婚姻。然而不被親友祝福的婚禮,和楊九如酗酒、賭博的習慣仍在,讓黃玉薰的臉上多了一絲愁。(相片提供/楊九如)

發願 帶回迷途的孩子

楊九如能夠無後顧之憂的陪伴更生人,有賴黃玉薰在背後的全力支持,她告訴楊九如:「你儘管去陪他們,我可以做後盾。」近五年的時間,夫妻內外分工默契得當,事業和志業因此細水長流。

黃玉薰不僅是賢內助,還是善知識。起初,陪伴更生人的任務讓楊九如多有躊躇,他了解更生人重返正常生活的過程不太容易,然而黃玉薰的一句話:「這件事我們不做,還有誰要做?」讓他堅定地扛起使命。

黃玉薰不若楊九如活潑,性情溫和善感,關懷更生人雖然都由楊九如打前鋒,但她並不置身事外,而是在一旁扮演聆聽和鼓勵的角色。

她願意支持楊九如耕耘更生人這塊領域,源自於二○○九年在花蓮慈濟醫院當志工的經驗。

當時她行經病房走廊,被一陣鐵銬聲吸引,於是好奇的循聲找人。「一位二十多歲的少年躺在病床,雙手被上手銬。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投緣,才聊一下子,隔天再見面他就叫我『阿母』。」黃玉薰談起這段往事和緣分,仍深感不可思議。

少年的名字是阿緯,服刑期間因病入院,住院時雖然與黃玉薰只有幾面之緣,卻覺得很親,於是主動跟她談起童年受暴的往事。「巧遇阿緯,讓我覺得冥冥之中,上天指示我們陪伴更生人這個功課。」

阿緯出獄後仍和黃玉薰保持書信和電話聯絡,即使住在臺北,也會撥空到高雄拜訪。夫妻倆希望能從根本化解阿緯的心結,主動與阿緯的家人聯繫,製造機會促進親子的情誼。

「最後一次分別,我們跟他說:『等你回來』。」黃玉薰解釋「等你回來」的意涵有二,一是等你向善,二是等你團聚。

然而今年八月,阿緯再度入獄。「我哭到不行,自責是不是做得還不夠?」

黃玉薰談起這件事仍然眼眶泛紅,她轉個念輕嘆:「他會再犯表示還不會想,在裏面好好反省也好。」

黃玉薰發願:「還要不停地撒網,能帶回一個迷路的孩子,就是一個善的力量。」

 

充電 抱抱親愛的家人

二○○六年,楊九如和黃玉薰的婚禮,只有五位親友到場祝福,讓他們協力邁出的第一步顯得踉踉蹌蹌;婚後楊九如賭博、酗酒的習氣未除,夫妻每天口角爭執、意見衝突,致使婚姻一路走來,顛顛簸簸倍受挑戰。

常有人問黃玉薰:「為什麼要嫁給楊九如?」當時就讀國小的女兒鄭如妍,曾心直口快地代答:「業障現前!」童言童語道出黃玉薰心中的苦。

而今他們一家苦盡甘來,楊九如除去惡習,夫妻彼此體諒,親子關係也回溫。

楊九如印象很深,初次參加慈濟的歲末祝福時,曾被一句話震懾:「一位師兄跟我說『歡迎回家』,我聽到以後,眼淚流不停。」短短的四字讓他重掌人生的指南,提醒他珍惜親人,也指引他步上心靈的家。

楊九如曾經感性的說:「走入慈濟,由迷轉悟,讓我和媽媽、妻子、女兒的感情變得更好。」能夠抱抱家人親親她們,都讓他彷彿充電一般,充滿力量。

有感自己的圓滿與幸福,他發願更加投入陪伴更生人,指引他們人生的方向。這次,換他跟迷途的孩子說:「歡迎回家。」

 

〔圖說〕楊九如和黃玉薰的婚姻走過怨懟和爭執,現在同心協力陪伴更生人。父母的改變,女兒鄭如妍看在眼裏,不僅感到驕傲也決心跟他們一同做慈濟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