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需落實的生命態度
據稱是今年全球最強颱風海燕,本月八日重創菲律賓中部萊特島,摧毀無數家園,造成四千五百人罹難。倖存者面臨醫藥、糧食短缺的困境,甚至連避難處所都不可得。
入冬的季節本不致於出現強颱,未料天災無常,停泊在海灣的船隻被巨風強浪沖上陸地,暴潮所到之處房屋盡毀,滿目瘡痍,猶如印度洋大海嘯、東日本大震災海嘯的災後景象。海燕接著又在中國海南、香港、廣西,以及越南等地釀災。
菲律賓位於易受颱風襲擊的地帶,每年要面對至少二十個颱風的威脅,今年已有潭美、百合、柯羅莎等颱風,讓百萬以上的居民飽受災變之苦,處境堪憐。
這一次的災難震驚世界,各國均表達哀悼之情,並提供援助。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在十一月十三日進入災區,進行勘災、義診及發放,評估大規模的急難救助與重建工作。海內外慈濟人也迅速展開募款,作為菲律賓賑災的後盾。
在數百萬人受苦待援的此刻,搶救生命、安頓生還者是要務。前線志工與受災居民患難與共的同時,災區之外生活平安的人們也當思:頻繁的災難帶給我們何種深切的警惕?
根據氣象研究,颱風威力何以不斷增強到難測的地步,和人的活動息息相關。大量溫室氣體排放,導致海洋水溫升高,使得颱風在生成時獲得更大的能量,破壞力大增。
從世界各國產業發展狀況看來,絕大部分的溫室氣體排放,源自富強的工業國,或成長快速的前幾大經濟體。這些國家地區物質消耗量大,碳排放量有增無減,也因為經濟條件好,災害防救能力相對較強。相形之下,碳排放量低的貧弱之國,卻因為財政困窘,難以建構足夠的防災救災體系,一旦遭遇極端天災,死傷人數往往遠超過富國。
因此,在聯合國氣候會議舉行期間,菲律賓代表在悼念死難同胞之餘,也嚴辭譴責發達國家忽視全球暖化的後果,仍一逕追逐產銷利益,讓貧窮國家承受最嚴重的苦果。
證嚴上人曾云,過度消費、過度開發、過度使用,都會污染大地,也污染心靈。假如人人想要總多於所需,對自然資源予取予求,甚至變相加工,不只大地受損傷,無法承載眾生,欲求也傷害了自身生命。
一個不遠處發生的驚世天災,讓我們回憶起幾年前的莫拉克風災,殷鑑歷歷,「戒慎虔誠,自我節制」已成為當今最需落實的生命態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