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4期
2013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特別報導‧慈濟援助菲律賓風災
  主題報導
  助人線上
  同個屋簷下
  見證人生真善美
  人醫之愛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〇一三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4期
  海燕過後
撰文、攝影‧蕭耀華

〔圖說獨魯萬市海岸一個社區,被強颱及掀起的大浪夷為平地;附近機場來自各國貨機起降頻繁,為劫後居民帶來企盼的糧食物資。
 

三百公里風速衝向陸地

每年一、二十個颱風,如候鳥般尋常造訪菲律賓,今年十一月八日,全球有紀錄以來,登陸時風速最高的強烈颱風「海燕」,以每小時超過三百公里的強勁風力及引發的大規模風暴潮,在菲律賓中部造成毀滅性破壞。

幾小時摧枯拉朽,把萊特省(Leyte)「吹」殘得體無完膚;災後一週,奧莫克市(Ormoc)伊沙貝爾鎮(Isabel)一戶人家,回到殘破瓦礫堆中,撿拾房屋殘骸搭起棲身處。

從奧莫克往獨魯萬(Tacloban)的路上,沿途萬里晴空,遠方海面平靜如鏡,波瀾不興,看不出有何異狀。可是,把目光放回大地上,屋倒路毀,一地狼藉,椰樹低頭,蕉樹折腰,農夫在田中搶收稻子。

受災最嚴重包括萊特省的獨魯萬市、奧莫克市以及薩馬省(Samar)圭烏安島(Guiuan)等,近四千五百人喪生、九百五十萬人受災,一萬九千五百棟房子毀損,其中一萬三千多棟全毀。
 

扶持傾倒的人生

十一月十二日午後一點,臺灣新竹空軍基地,兩架C-130H運輸機升空,軍方持續多日載運臺灣各慈善團體捐贈的救援物資,包括慈濟基金會提供的毛毯、香積飯,直飛菲律賓宿霧,轉往災區。

十一月十三日上午十一點,菲律賓與馬來西亞慈濟人一行五十人,從宿霧乘船到萊特省奧莫克市,市區電線桿或斜或倒,使得單線雙向的主交通幹道更形擠擁難行;隔日一早,志工分頭深入災區勘災、發放和義診。

國際救援物資雖然抵達菲律賓,但災區廣泛,市府員工也大半受災無法出勤,分送的效率緩慢。

垃圾、磚瓦圍繞著受災鄉親,但缺乏大型機具清理。「他們眼神中沒有希望,」從馬尼拉趕來馳援的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說,十一月二十日起慈濟展開「以工代賑」,讓居民一起來復建災區、協助物資發送,同時領取救濟金重建生活,「有事做,動起來,他們就可以再站起來。」

 
願生者心安,亡者靈安

奧莫克市高達九成五受災,全市停電,民眾在失去屋頂的加油站前苦候珍貴但短缺的油料;零星幾起商店搶劫,治安更形緊張,警察荷槍巡邏。

在距離奧莫克兩個多小時車程外的萊特省首府獨魯萬,原是二十二萬人口的繁榮港口城市,市區地勢低窪接近海平面,風災當時五、六公尺高的大浪,宛如海嘯衝進漏斗型海灣,鋪天蓋地吞噬一切;浪潮退去,已成廢城。

全市九成以上的房屋倒塌,廢棄物、受損車輛充斥大街小巷和主要幹道,像極大戰後的景況,只是沒有彈孔,僅有水過留痕在牆上,足有一個成人高。

當地超過四千人喪生,因身分確認及人手短缺等等問題,強颱遠颺一週後,部分遺體仍暫置路旁和空地上,經過幾天曝曬,氣味濃烈,也成為災後公共衛生一大隱憂。

 
居民逃離家園,志工船上急診

十六歲的傑阿(Jay-Ar Menses),在強颱來時被吹進大水中,幾經掙扎始脫離險境。他的祖父和母親就沒有那麼幸運,祖父當天喪生,母親至今不知所蹤。

傑阿雖逃過一劫,但渾身是傷,因處理不當,左手傷口惡化,導致肌肉壞死,高燒不退。在外地工作的姊姊要將弟弟接往宿霧,在船上遇到慈濟人,馬尼拉慈濟人醫會醫師盧尾丁即在渡輪船尾為他治療,刮除手部傷口腐肉、清理消毒並縫合。志工在旁陪伴,讓少年憂心忡忡的姊姊,放下心中的重擔。

從奧莫克市前往宿霧的渡輪上,同船的乘客大多是從災區撤離的民眾,可以感受他們不得不遠走的心情。勘災三天、看盡蒼生苦難,慈濟志工在十一月二十二日起展開大型的生活物資、慰問金發放及義診,八十間簡易教室組合屋也預計在月底前運抵宿霧,藍天白雲身影將持續駐留在這破碎的大地,陪伴居民完成重建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