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花遍地生
◎撰文‧袁瑤瑤 攝影‧阮義忠
【提天下的菜籃】
在阮義忠師兄隨師行腳所拍的底片中,從來沒放大過的好照片不少;把它們從影像檔案中找出來,純粹就藝術性的角度去欣賞,特別有意思。因為攝影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技法,可以表達文字或資料傳達不了的氛圍與象徵意義,解說文字愈少,影像本身感動人的力量就愈強。
從記錄性的角度來看,每張照片的拍攝日期都會提供我一個重溫上人教誨的線索。找到上人在那個時刻、那一天,或是那天前後所說的話,再回過頭來看照片,感覺又會不一樣。在不同的時空,《靜思語》給人的啟發也不同。
就拿二○○二年四月十六日,上人到三義慈濟茶園那天來說吧!當天天氣很好,上人的心情更好,不但戴起斗笠,到茶田中摘了「兩葉一心」,還在一塊大石頭旁佇足,觀看上面爬來爬去、各有方向的蟲子。
「這些小蟲雖然只是小生命,卻都很有靈性,同在一顆堅硬的大石頭上,卻能和樂共處,互不相礙。人與人之間,不也該像牠們一樣嗎?」
那也是我第一次聽上人講「提天下菜籃」的故事,說當年他雖然年輕卻不服氣,為何一個女人的幸福,只能繫於一個家庭之中?
「與其提起一個小家庭的菜籃,我不如去提起天下的大菜籃。可是,不捨小愛,又如何能挑起大愛?」
當時的我尚未開始寫「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」,連頭髮都是短的。但是,進入慈濟愈久我就愈相信,上人這一世化為女身,就是要啟發全天下的女性,除了照顧家人,我們還有為全天下付出的能力。
【蓮花遍地生】
二○○三年九月一日,上人在關渡用完午膳後前往新竹。
上人膝頭的報紙,以斗大標題印著當天頭條新聞——蘆洲大火。那場死傷多人的大火,起因於一對夫妻吵架,引火自焚。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利用行車時間向上人報告。
事件之後,上人經常不捨地感嘆,這就是為何慈濟要落實社區的原因。倘若志工在事發前曾去過那棟大樓,透過愛灑人間運動輔導民眾打開心門、去除煩惱,這樣悲慘的事也許不會發生。
抵達新竹後,上人對幹部們殷殷開示,佛陀在世末期,想把法華精神付託予弟子們,但娑婆世界的弟子卻默然不應,反而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們忽然顯現,表示願意承擔在娑婆世界推動法華精神的責任。佛陀的弟子為何不敢承擔這項重任?舍利佛坦言,只因娑婆世界眾生剛強、難調難伏。
當時上人提到,以現代來講,台灣以外的地方,也可比喻成他方世界。這就使我想到,身為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的黃思賢師兄,發願當上人的腳,在過去將近二十年間,孜孜不倦地在世界各地播種,協助催生慈濟在海外的分支點。如今,全球各地數萬顆精純的種子,粒粒都在萌生纍纍果實。
二○○七年五月三十日,上人蒞臨南投主持新聯絡處啟用,欣賞藝文空間的布置。在這張照片裏貴州慈濟村的大海報上,「蓮花遍地生」的幾個大字讓我想到,無論是海內外的慈濟人,都是那樣賣力地在傳播上人的法;推動慈濟精神的使命,在娑婆世界和他方世界,都有上人的弟子願意承擔哩!
【平常的聖人】
上人常說自己是最不自由的人,到哪裏都有一大堆照相機、攝影機跟著,想輕鬆一下都難。二○○四年九月十日在台南與弟子們聊天時,他老人家環視周遭,忍不住也捧起一台攝影機來,體會拍人而不是被拍的滋味。上人的赤子之心,在這樣的溫馨時刻顯露無遺。
那一天,上人剛好談到人生要面對現實,莫尋找奧妙、神奇之事,簡單過日子最好。當時,有些會眾因學佛用錯方法而走火入魔、幻聽幻覺,上人勸導,正信的佛教不講神通;所謂聖人,是可以超越凡夫見解的人,而不是具有神通的人。
「孔子是一位聖人,他的生活和凡夫沒有什麼差別,最大不同在他守規矩守禮節,以身作則。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平時的生活也很平凡,並沒有離開做人的規矩,也不談神論怪,甚至還禁止弟子談神通怪異,所以,真正的聖人是這麼的平常,教法也是這麼平常。」
前一天,上人也殷殷開示,說修行其實很簡單,就是「凡事善解」;能起一念善,所有的惡就會消滅。善惡相對,善起惡就滅;惡起善就滅,所以要好好培養一念善心。有了善心,那怕是惡緣也能夠轉為善緣。修行是修心養性,修的就是一念心啊!
二○○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屏東,上人趁著早齋後的一點空閒看報告。那些天來,洛杉磯的森林大火延燒數日不息,大家都在關心此事的同時,照片裏的印順導師彷彿也在看著大家。
上人領著全球慈濟人做出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,但這些平凡又溫馨的畫面,卻又提醒有幸隨師的我,其實我是身在凡間。正因為如此,更讓人覺得幸福。
【「有」和「無」的道理】
二○○三年三月十一日,上人在台北回花蓮的自強號火車上,向窗外的弟子們揮手祝福。同樣是恭送上人場景,在二○○七年六月五日,上人卻是難得地從屏東坐火車回花蓮。那一次,上人專程出門看慈濟四十一周年慶展覽,說每個地方的展覽都好看,恨不得在每個點都「浸」幾天,了解每一個故事。
在月台上的阮師兄想拍上人,可是車窗反光,有如鏡子般地映照出車外的眾弟子,卻看不見上人。拍出來的畫面,反而是上人所看到的影像。也就是說,我們在仰望上人的同時,上人也正在關照著每一個人。
前一天,有位師兄報告親人修行走火入魔,上人便觀機逗教,說學佛不要學得奇形怪狀,看不到、摸不著的都不是正法。正法就在我們日常生活,你看得到、摸得著,真正有這件事情,這才是真法。
「佛法談苦空,空在哪裏?外面在下雨,你硬要說沒有雨,可以嗎?若說沒有下雨,不妨不要拿傘,這樣身體是不是會溼?你若不被淋溼那才叫做空,若是無法閃過雨水,那就不是空了。
世間有的,不能說沒有;沒有的,不要強說有。日常生活無法離開有與無,不過,在內心應該要有一分強烈的正信;若是缺少這分強烈正確的信仰,人生就會在有與無之中模稜兩可,甚至擾亂了人生的腳步;一失人身萬劫難再,那就太可悲了。
日常生活中,有的不能說無,正確的道理不能不相信,不能撥無因果。『理』要有正確的信仰,『事』不可撥開說無。平時要修這分『有中圓融』,也要了解佛陀說『無』的道理,就是用智慧去體會人生,生老病死、生住異滅、成住壞空;這些變化的道理便是真理,好好用心去體會琢磨,就能理事圓融。」
這段記載於《衲履足跡》的文字,實在太精彩了,所以恭錄下來與大家分享。舊法新知,上人的智慧寶藏,永遠能在不同的時空,給予我們新的體會與啟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