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個地方
◎撰文‧盧蕙馨(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)
插畫‧林倩如
這是個情意空間,可以讓人戒除惡習、
忘記病痛、療治創傷、彌補缺憾、重燃熱情……
有一個地方,比世俗的「家」還親,沒有爭吵和閒話,只有和氣與關懷;沒有權威與壓力,只有平等與歡喜。每個人都享有來去的自由,也都可找到做事的空間,表現個人的能力和心意。包容加深了歸屬感,心歸向的力量打造出清淨溫馨的另類家園。
這個地方不只在一處,分布在「慈濟分會、聯絡處、環保站」的城鄉各點中;雖名為慈濟,卻不是內外有別的教團聚會所,也不為傳教,而是人人可以進入,寒暄、歇腳、喝茶的左鄰右舍,也是提供無數做好事的機會,讓人動心動手幫忙的奇妙場所。
本書所輯就是發生在這個地方的美麗故事。美麗不在於人事的外相,或財富、健康皆得成就的結果,而是可以戒除菸酒賭等惡習,可以忘記病痛,療治情感的創傷,彌補人倫的缺憾,浴火重生的美麗;或是在遲暮之年,重燃不輸少壯熱情付出的美麗。
這些故事的發生,源於單純的愛––愛人如愛己,愛大地如所依,愛所有人不為私利默默做事,以歡喜面容交會的清和氣象。也許在人生走投無路時,因緣踏進這個地方,煩惱與受苦的心靈得到洗滌與撫慰,開始蘊積愛的能量,成長為送愛的人。
沛然大愛來自慈濟的濟世經驗,如今延伸到陶多多的社區開花結果。我們發現,形容它是社區活動中心並不適切,因為它不只是可出借的活動場地,熱鬧一場後曲終人散,而是無盡的情意空間,時時有人打掃維護,有人發心煮茶煮食款待,有人願意傾聽心聲,有人維修電器電腦,修補房子,有人把花園整理得紅花綠葉生機蓬勃。
更多的是,日日資源回收物湧進,許多人如獲至寶般地投入分類,手腳可能因年邁或病痛不便,卻做得專注起勁,做到看見自己心中的垃圾,掃除憂愁埋怨,從勞動的汗水中重拾生命的踏實感。
在這個地方,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螺絲釘,各行各業,不分能力與智愚都派上用場,沒有高談闊論,只有相互鼓舞、相互成就的行動力量。
工商業社會高度競爭下,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,許多人身心處於社會的邊緣無依。慈濟向下扎根的社區道場,是黑夜裏的熠熠星光,以「心」溫情貼近無助的靈魂。有愈來愈多的人相傳:有一個地方是慈濟……
(本文摘自《心鄰居‧心靈居——慈濟社區道場》推薦序)
母愛奇蹟
◎撰文‧鄭善意
這兒的人都和和氣氣,她愈做愈歡喜,
心得到從來沒有過的平靜。
她開始明白,與其憂心忡忡,不如化煩惱為祝福。
天才濛濛亮,四十七歲的王玉鈺便悄悄起床,躡手躡腳梳洗完畢,騎上機車穿過一片窸窸窣窣的竹林,朝著大馬路揚長而去……
「噗!噗!」機車熄火、停穩後,一個矯健的身影快速隱入堆滿舊報紙、舊衣服、紙箱等回收物的環保站內,輕巧俐落地將紙類、塑膠瓶、鐵罐等分類整理、仔細綑綁、堆放整齊。
旭日柔和的光輝灑在王玉鈺白裏透紅的臉上,顯得格外平靜。她低頭看看腕上的手錶,六點四十五分了,婆婆、先生、孩子快起床了,尤其二兒子大吉醒來若看不到媽媽,又會慌作一團。
想到大吉,王玉鈺加足馬力往回家的路奔馳,沿路高矮不一的樓房、路樹迅速地倒退著……
三年前,大學聯考結束後,大吉與同學約好騎車去踏青,回程發生嚴重車禍。聽到醫師語氣沉重地表示,有成為植物人的可能,聞訊趕來的親友都無奈搖著頭,勸王玉鈺要多考慮,「萬一變成植物人,不只孩子痛苦一輩子,你也要跟著累……」
看著一臉蒼白的大吉,王玉鈺死命地請求醫師立刻為他開刀。前後動了三次腦部手術,大吉的病情總算穩定下來,但仍是沉沉地睡著,必須依賴氣切、鼻胃管來維持生命。
王玉鈺辭掉工作,一心一意守護著大吉,她不斷地祈求佛菩薩,不斷地在他床邊念佛、幫他按摩、跟他說話、放他最喜歡聽的音樂……
日子在王玉鈺不斷努力中過去,又是驪歌高唱的季節,大吉終於醒了,只是,那時候的他,智能有如五、六個月大的嬰兒,只有眼神可以傳達他的「注意力」。
王玉鈺更加仔細地照顧著大吉。兩、三個月後,大吉會站了,她信心大增,不只耐心地扶著他一步一步學走路、做字卡教他認字,還握著他的手一筆一畫學寫字……
從小篤信佛教的王玉鈺,想到要為大吉積福。老同事知道她的心意,便告訴她:「離你家不遠的地方,有一個慈濟資源回收站,做環保是好事,也兼疼惜地球。」
一個長日將盡的傍晚,王玉鈺來到桃園平鎮市南勢慈濟環保站。
「我可不可以來幫忙?」她走向一位蹲著做分類的人,靦腆地問。
「當然可以,感恩喔!」那位志工立刻站起來,親切微笑地回答。
「因為我有一個孩子需要寸步不離地照顧,還有一位高齡的婆婆要服侍,所以,只能利用大清早他們還沒起床前來做事,這樣可以嗎?」
「沒問題,只要不吵到鄰居就可以了。」
第二天起,王玉鈺每天五點半就來到資源回收站,她拚命地將堆放的回收物分類、整理,一小時抵三小時用。
她愈做愈歡喜,因為這兒的人都和和氣氣,還可以聽志工們轉述上人的開示和小故事,她的心得到從來沒有過的平靜。她開始明白,與其憂心忡忡,不如化煩惱為祝福。
大吉會走路了,雖然走起路來危危顫顫,但王玉鈺知道他能跨出一小步,就一定會跨出穩健的一大步。她風雨無阻每天帶他去醫院做復健,週六、日陪他到公園散步、踩踏步機,也帶他到環保站認識各種回收物。
媽媽說一樣,大吉就結結巴巴跟著發音,雖然說不清楚,但慢慢地,鐵罐、寶特瓶、報紙……他都認識了,當媽媽告訴他:「鐵罐放這裏、寶特瓶放那裏」時,他也懂得照著做。
「大吉終於會笑了!醫師說,他已經有四、五歲孩子的智商了,真的很感恩大家的祝福。」二○○七年九月中旬的某一天,王玉鈺笑著告訴跟她一起疊紙板的蕭春鳳。
聽到王玉鈺的話,蕭春鳳伸出去要拿紙板的手定格般停住,她本能地回頭,視線與大吉含笑的眼光不期而遇,「上人說,有心就有福、有願就有力。有你這位好媽媽,大吉真的很有福報,他一定會愈來愈進步。」
在整理舊衣服的胥秀鳳,霎時淚水盈滿眼眶,她吸了一下鼻子說:「我兒子也是因車禍成為植物人,我努力了兩年多,他還是往生了!玉鈺師姊的辛苦,我很能體會,也很羨慕她還有兒子可以陪她做環保!」
如今,王玉鈺臉上的笑意更濃了,因為大吉走路更穩了,不僅會自己慢慢捲起袖子,左手拿著碗、右手抓起菜瓜布,有模有樣地洗碗,而且會說的話也更多了。
爺爺的針線活兒
◎撰文‧葉子豪
「我發了個願,有生之年,不論年紀多大,
就是做到不能做為止。」
年過八十的周藩,一週六天縫頭花,週日做環保,
不浪費一分一秒。
「慈母手中線,遊子身上衣」,印象中,縫補刺繡、製作衣服飾品,一向是媽媽們甜蜜的負擔;不過在慈濟關渡園區,卻有一位老爺爺,日復一日地做著針線活兒。
高齡八十一的周藩,雖然白了頭,縫製飾物的手藝可不比婦女朋友遜色,女性慈濟委員必備的頭花,每一朵都是經過他的穿針引線。
「中間要縫四針,兩邊要各縫三針。」拿起半成品,周藩解說著縫製要領。他負責把頭花的左右兩瓣及中間部位,與弓型髮夾縫合,手續看來簡單,但要把三個點都縫得牢固、縫得漂亮可不容易。
「做這個要用心。你不用心、不專心就做不好,精舍師父會退回來。」說著說著,周藩拉出了線,熟練地打了個結,剪刀喀嚓一聲,一朵頭花又完成了。
一張椅子、一盞檯燈、一部收音機,外加針線材料,就是老人家工作的全部。而專注的神情、細膩的手工,配上厚厚老花眼鏡的形象,常讓大家誤以為他是「師傅級」的老裁縫。
「我以前連針都不會拿,怎麼做裁縫啊?」和許多少小離家的榮民伯伯一樣,老家在浙江的他,年紀輕輕就加入軍隊,跟著部隊遷到台灣,擔任駕駛職務,大半歲月都是在車子上度過;一直到退休後,鬆開方向盤的雙手,才開始學著針線活兒。
原來,那時老同事曾秀娥加入了慈濟,承擔了頭花的縫製工作,見到退休後的周藩閒了下來,就把他拉來一起幫忙。
「以前我每天一早就到她租的地方去做,兩年前她的房子退租了,我就被安排到這裏做了。」說到關渡園區內的工作場所,周藩認為這裏的好處就是安靜,不會有太多的干擾,可以讓他專心做事。
「我早上先坐公車到捷運站,趕六點六分的頭班車,大概六點二十分之前就到了,晚一點的話大概七點以前會到。」每天清晨就坐定位開始工作,接近中午時分到園區的廚房拿便當,一直做到太陽下山前,再吃個晚餐,然後打道回府。其間,除了上廁所之外,他幾乎足不出戶。
「吃飯的時候,有人勸我休息一下,我都說沒有時間,馬上就要做,不能停的,一停就沒辦法交貨了。」從最早期一個小時縫五朵,到現在一個小時十二朵的效率,周藩的手藝已是又快又好。
「我一天大概可以做八十朵。以前一個月縫個五、六百朵,現在一個月可以縫上一千五百朵了!」日復一日,積少成多,周藩翻開記事本,去年他縫了兩萬零五十八朵頭花,而前年稍微少一些,但也超過一萬九千多朵,這都是他一週六天默默付出的成果。
而更難得的是,他星期天也沒有閒著,依然到住家附近的振華公園當環保志工,不浪費一分一秒的生命。
「我發了個願,有生之年,不論年紀多大,就是做到不能做為止。」周藩道出了心裏的話。
菲傭玉美的假期
◎撰文‧徐淑靜
以往休假日,就是和同鄉朋友吃飯、聊天;
現在,她把休假日奉獻給慈濟環保站,
學習如何把垃圾變黃金、黃金變愛心。
三十歲的玉美來自馬尼拉,已婚,育有一子,二○○五年四月是她第三次受聘來台。
一樣是做家庭看護工作,玉美感覺到這個家庭與前兩次不太一樣;家裏的電視雖然有第四台,但是,阿嬤、老闆與老闆娘都只看大愛電視。
「老闆娘,為什麼垃圾會變黃金、黃金又會變愛心呢?什麼是清流?它為什麼會繞全球?」玉美對大愛電視的廣告,有聽沒有懂。
「像阿嬤喝完的奶粉罐,不要丟掉,可以回收拿去賣錢,賣的錢可以幫助貧窮的人,也可以捐給大愛台製作好節目,這就是清流呀!」李淑貞用簡單的比喻,讓玉美了解慈濟環保的用心。
「家鄉的人都是挖一個大洞將垃圾埋起來,也沒有做分類,好可惜喔!」玉美心裏想。
「今天是環保日,我先去做環保。晚一點阿嬤睡醒了,吃完早餐,你再推她過來。」阿嬤以前是環保志工,只要身體狀況許可,李淑貞都會叮嚀玉美帶她到環保站走動。雖然玉美常推阿嬤去環保站,但是要照顧阿嬤的她,實在無法全心投入環保。
「老闆娘!我想把休假排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,可以嗎?」本來,玉美都會利用休假,找同鄉的朋友吃飯、聊天;後來,她覺得光是吃飯、聊天,實在很沒意思,不如把休假日奉獻給慈濟的環保站。
「比較軟、比較輕,一壓就變形的是鋁罐,要放在這一袋裏。」
「比較硬、不容易變形的是鐵罐,要放這邊。」
「材質不同要分開裝袋;回收的燈管要小心,不要打破,才不會污染;寶特瓶要依顏色分類,賣的價錢才會好……」
經環保志工的解說與分類介紹,玉美對資源回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。
透過大愛台的新聞,玉美看到各地氣候異常、天災不斷,加上證嚴上人常在「人間菩提」節目中,呼籲人們要「保護地球,疼惜大地」,讓玉美為自然生態遭受破壞感到憂心,她特地打電話回家鄉,告訴親友做環保的重要。
「Gapitan,我們那邊的垃圾還是埋起來嗎?在台灣,他們都會將垃圾做分類,還可以拿去賣錢……我們應該也要這樣做。」
二○○八年四月,玉美在台的看護工作契約將期滿。
「老闆娘!可不可以請志工拍攝一卷社區做環保的帶子,讓我帶回去,我好想教家鄉的人也來做環保喔!」
玉美要將慈濟做環保的經驗帶回故鄉推動的想法,很快就得到志工們的支持與回應,大家都期待這卷帶子,可以作為一顆種子,將正確的資源回收觀念及有效的推動方法,讓玉美帶回家鄉播種。
(以上文章摘自《心鄰居‧心靈居——慈濟社區道場》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