膚慰哀愁,讓美麗恆春——王伯蓮、張錦雲
◎撰文‧郭書宏 攝影‧林炎煌
恆春半島,碧海波光粼粼。
山間紅瓦房前,孤單老者端坐板凳;
沿岸村落裏,
滿臉滄桑的阿公阿嬤牽著年幼孫子;
遼闊青空下,
新移民之子蹣跚求學……
美麗景色與現實哀愁交錯,
需要「愛」來彌補。
南台灣金紅日照,勻稱地投射在恆春半島上;伴隨日光的加溫,市區商家活絡起來,街道上汽車引擎和喇叭聲陣陣交響,飄蕩在有海水鹹味的空氣中。
「阿嬤!這是這個月的米。身體還好嗎?」冬日的恆春有著涼意,但是王伯蓮的叫門聲,讓住在鐵皮屋裏的阿嬤頓時感到暖和起來。
每年歲末,慈濟為照顧戶舉辦冬令發放及圍爐活動;對於家住深山,或因路途遙遠無法到現場的案家,志工們會將民生用品專程奉上。往往一抵達村落,就看見滿臉滄桑的阿公、阿嬤,帶著年幼的孫子在家門口等待。
「在恆春鄉下,許多年輕人到外地工作,留下老弱婦孺;很需要有人關懷。」王伯蓮說,老人家只能靠種些地瓜、芋頭勉強度日;若是遭遇病痛無人聞問,尤令人不捨。
也許是感慨這無奈的宿命,王伯蓮搖搖頭,話沒多說,立即發動車子引擎,沿著迤邐的海岸線朝向「紅柴坑」方向前進;那裏僅有幾家雜貨店,是她每週固定要跑一趟的資源回收點。
酷熾的烈日依舊,她奮力將一箱又一箱的資源回收物扔抬上車,顧不得腰椎的舊傷復發,身穿著腰部護具,十足「拚命三娘」的模樣。「因為腰痛,我已經在家休息好幾天了,不出來活動一下不行。」
過年期間,墾丁湧入大量遊客,風景區及大型飯店回收量暴增。王伯蓮記得有回大年初一,因為整理回收罐頭被誘l劃傷手指,她不以為意,笑說過年「見紅」,鴻運當頭!
「常是風和日麗好天氣的恆春,最適合做環保,沿途可以欣賞海岸美景,真的再幸福不過了!」在素有「四季如春」美名的恆春鎮長大,笑口常開的王伯蓮予人感覺也正似陽光般,總是帶給大家歡喜與希望。
無私付出,
善用社會資源助人
「你說王伯蓮喔,她是我們鎮上前任里幹事,就住在鎮公所幾步路的距離。」來到恆春鎮,如果向人問起王伯蓮,她古道熱腸的「雞婆」個性總讓人印象深刻。
民國八十四年,慈濟與勞委會在恆春鎮公所合辦「幸福人生講座」,當時在鎮公所民政課擔任里幹事的王伯蓮,因此接觸慈濟。
「我還記得那一天,看到身穿整齊制服的志工,很有條理在清潔會場,廁所打掃完還要灑香水……我就說鎮公所有史以來,從沒那麼乾淨過!」
那晚回到家裏,王伯蓮就想:「有這麼付出而無所求的團體嗎?」她轉身問先生:「以後也來當慈濟的委員好不好?」
先生說,「委員」聽起來職位很大,而且薪水也一定很高,便鼓勵她投入。「我說我也不知道,就去做看看。」
到花蓮慈濟醫院當志工後,王伯蓮受到很大的感動,覺得「慈濟就是我要走的路!」隔年年底受證為慈濟委員,成為恆春第一顆慈濟種子。
「不過,委員身分沒有薪水,而且『很大』也『很小』——志工發揮的影響與功能是無限大的,但也要隨時縮小自己,不能自我膨脹。」王伯蓮笑談當年。
經常和王伯蓮搭檔訪視的滿州鄉慈濟委員張錦雲說,王伯蓮在民政課服務,將志業和職業結為一體,只要個案一到「馬上辦」;而且對案家是不是已列低收入戶、有無社會資源補助,瞭若指掌。
對此,王伯蓮也感到慶幸:「恆春鎮共十七個里,不用出去找低收入戶,人家自動會來;這個機會那麼好,一定要好好在公職期間善用資源助人。」她與案家建立猶如親人般的感情,不少案主到公所辦事,會繞到辦公室看看她,分享家中大小事。
王伯蓮說,里幹事本來就要站在第一線為民服務,加上慈濟委員的身分,使她對這份工作更有使命感。
重視教育,
不讓貧窮代代相傳
若是到恆春
著愛落雨的時陣
罩霧的山崙
親像姑娘的溫存
若是到恆春
愛揀黃昏的時陣
你看海墘的晚雲
半天通紅像抹粉
若是到恆春
著愛好天的時陣
出帆的海船
有時駛遠有時近
若是到恆春
嘸免揀時陣
陳達的歌若唱起
一時消阮的心悶
——《若是到恆春》‧宋澤萊
恆春是台灣南部的古城之一,全年春意盎然與秀麗景致,多少騷人墨客在此駐留,並為她記錄寫實;詩人余光中作品《墾丁十九首》,更是為此一南方山水背書。
波光粼粼的海,蜿蜒濃綠的山路,一望無際的青空……恆春美景天成,但蓬勃的觀光業並無法與居民的工作機會畫上等號;年輕人大量外流的結果,造成鎮內獨居老人、隔代教養、單親問題十分嚴重。
不同於王伯蓮土生土長在恆春,張錦雲從屏東市遷回滿州鄉,主要是考量公公獨自在此。「我時常在社區中關懷獨居老人,不能忽視自己的長輩也獨居;加上孩子都能自主,該是回去的時候了。」
滿洲鄉與恆春鎮相鄰,同位於恆春半島上。張錦雲與退休的先生,原本嚮往著在鄉下摸泥土、種種菜的生活,卻沒想到在這裏眼見不是獨居老人,就是單親家庭;耳聞不是那個阿公受傷、就是那個阿嬤往生多日才被發現……
「總之,少有好消息。」張錦雲說,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,有一陣子她常感到心情沉重。這片美麗土地上的哀愁,一如王伯蓮形容:「貧窮會傳染!」
但好消息不是等待就會上門的,王伯蓮希望能憑藉著志工們的雙手雙腳,胼手胝足的去「創造」好消息。
慈濟的慈善工作民國六十四年已在此進行,目前在恆春地區,慈濟照顧戶有三十一戶,而關懷戶則有三戶。每個星期,張錦雲總是與王伯蓮搭檔,走訪恆春半島的大街小巷甚或深入山區,關懷外籍配偶、單親家庭、隔代教養、低收入等弱勢家庭。
張錦雲觀察到,滿州鄉有不少外籍配偶,多半無力教導下一代的課業;三年前,她接觸到一位外籍媽媽,其先生癌症臨終前掛念著:「不知道誰能來教我的孩子……」張錦雲毅然承擔;從那時起借用住家對面的里民活動中心,為貧困家庭的孩子課輔。
「這邊的孩子,獲得的資源比較少,再加上家庭環境不利學習,基礎沒有打好,升上國中後要把書讀好的機率就比較低。」張錦雲說,其實這群「新移民之子」學習狀況絲毫不輸給一般孩子,「像小宇來自單親家庭,媽媽是印尼籍,不過他功課很好,也很懂事。」
張錦雲說,這些孩子擁有完整家庭的並不多,每每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,她總想:「就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疼吧……」
她倆訪視案家,最重視改善環境,「不必豪華家具,但要有個清爽空間。」曾眼見一對夫婦帶著好幾個孩子打地鋪,其中有的孩子已近成年,卻完全沒有私密空間;讀國小的孩子向志工坦承,睡覺時最怕有老鼠爬過。
王伯蓮說:「為他們帶來一張床、一張書桌、一個衣櫃,雖然不值什麼錢,但可以讓孩子有新的開始。」
動腦、跑腿,
保障就學就醫
父親常年在外工作,小清和妹妹與年邁祖父同住,生活難以為繼,不但積欠好幾學期的學雜費,也繳不出健保費,生病看醫師成難事。
王伯蓮在一次例行的拜訪時,遇上了難得返家的小清爸爸。得知他因負債,銀行存款被凍結,自顧不暇,遑論有餘錢寄回家;加上不熟悉社會福利和相關法令,也無法為家人申請補助。
「這樣不行!家裏生活快過不下去,要申請社會補助。」王伯蓮教導他完成瑣碎的行政程序,終於申請到補助,讓孩子積欠的學費有著落,也得以分期償還健保費。
王伯蓮說,屏東許多個案因病而貧。「身體有小毛病就要就診,不能因為沒錢負擔健保費,就犧牲孩子的健康。」
前年,王伯蓮從服務三十一年的公職退休;細數任內接觸的個案,她對於阿春伯和兩個孫子的印象最為深刻。
這兩個孩子,因為沒辦戶籍,就學就醫都成問題,已屆學齡卻成天與祖父賦閒在家,有一頓沒一餐的艱苦過日子,生病了就到藥房買成藥。
「你們一定是騙人的,還不快走!」民國八十九年,阿春伯第一次見到王伯蓮等志工前來關懷,拿著掃帚作勢趕人,就怕遇上詐騙集團,臉上盡是不信任的表情。
在一次又一次的登門拜訪,阿春伯終於卸下心防,傾吐這些日子以來,兒子是如何棄他與孫子於不顧,離家不知去向,讓孫子遲遲不能報戶口,基本的生活保障與福利都沒有。雖然鎮公所人員曾來關切,但苦於找不到孫兒們的雙親,只能懸宕著。
這個棘手的問題便由王伯蓮承擔起。她請教鎮公所義務服務的法律諮詢顧問,建議由阿春伯當孫子的法律訴訟代理人,向法院提出訴訟,強制兒子負起為人父的責任。
然而,這一切最終還是需要孩子的父親出面才行得通。王伯蓮不時打聽當事人的歸期,卻是一次次的期待落空。如此鍥而不捨盼了一整年,孫子的父親總算在過年前夕露臉;經過親子鑑定、法院判決等過程,兄弟倆終於有了身分,也趕上入學期限。
●
這天,王伯蓮照例開著車,載著張錦雲橫越山谷,途經海蝕平台,又走上一座突出海面的岬角,「在屏東這種鄉下,訪視不開車行不通的。」
沿途公路旁海水橫臥在山崖下面,響著萬頃潮汐洗刷沙灘的喧譁;灣澳中引擎起航的漁船,也此起彼落地在排氣煙囪裏撞出空洞的聲音。
隨後進入山區,幾個孩子騎著腳踏車在山間小徑追逐,紅瓦房前幾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家端坐板凳上。「前一陣子天氣溫差大,這山頭有幾位獨居長者陸續過世……」
根據衛生署統計,屏東縣人口死亡率總在全台前三名之列。張錦雲感嘆:「說來說去,這地方老人、小孩多,醫療方面是個問題。」
在幅員遼闊的落山風故鄉,建立緊密的「美善聯絡網」,是王伯蓮的期望;她深信,只要為苦難眾生開啟「好」的起點,接續就能啟動「善」的循環。她與當地志工們一起行訪視、做環保,幾年來恆春地區也陸續孕育出二十位委員、五位慈誠師兄,還有三十多位社區志工。
「人的心地就像一畦田。土地沒有播下好的種子,也長不出好的果實來。」這句靜思語,讓恆春第一顆慈濟種子王伯蓮深感責任重大,時時刻刻惕勵自己成為「好」種子,生根發芽、枝開葉散,讓擁有好風情的恆春半島,也能經營出一片好人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