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陽光,沙灘,帳棚
◎撰文‧許薇盈、王琰清、李誠群、梁伊苓、杜蕙希
「老實說,剛開始你們來,我們不以為然;
直到今日,你們所做的一切,在在讓人感到真誠……」
一年多來,慈濟志工藍天白雲的身影,
持續造訪蘭卡威南端的武吉瑪魯漁村——
不是為了觀光度假,而是為一群緬甸裔火災災民而奔忙……
悶熱,海風,蚊蟲
蘭卡威,馬來西亞著名渡假勝地。在這座美麗的島嶼南端,有個髒亂貧困的角落——武吉瑪魯漁村。
那是個緬甸裔移民的聚落,一千多間簡陋的違章木屋密布整個海岸線;居民多以捕魚維生,長期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。
儘管生活艱苦、環境惡劣,居民們仍然堅強奮鬥謀生。但二○○七年二月底,村裏發生一起嚴重火災,燒燬了近三百間木屋,讓貧窮的生活雪上加霜。
一千多位災民住在臨時搭起的簡陋帳棚與板屋內,每頂帳棚平均住上四、五個家庭,日間悶熱難熬,夜間則須忍受寒冷的海風與蚊蟲叮咬。
住在帳棚區的,有超過一半以上是孩童。由於環境擁擠、衛生條件極差,孩子們不但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,很多人都染上了頭蝨、蛔蟲、皮膚等病症。
截至去年十二月底,慈濟已在災區進行了十五次發放和五次義診,目前,居民正等待政府新屋建好搬入。慈濟人每次造訪,都會為小朋友們清洗頭髮、施放除頭蝨藥水,並教導孩子注重個人衛生、保持環境清潔。
如今,孩子們不再是滿身汗臭味、渾身髒兮兮的模樣;每次發放結束,他們跟著志工一起清理環境、做環保,每個人都有滿滿的「收穫」。
齋戒與開齋的驚喜
走進帳棚區,海水味和垃圾的臭味撲鼻而來,藍色和橙色外觀的帳棚,左一頂、右一頂,周圍還有數十間以木板拼湊而成的小屋。垃圾遍地,孩子們三三兩兩赤腳嬉戲,喧鬧聲此起彼落。
酷熱的太陽,讓帳棚內的氣溫不斷飆升,宛如身處蒸籠般炙熱難耐。長期日曬雨淋下,好些老舊帳棚開始出現破洞,每遇夜雨,席地而睡的一家大小,就得擠在角落熬過漫長雨夜。
志工預先到每戶帳棚測量尺寸,趕在齋戒月前,送來一張張嶄新的帆布,讓居民覆蓋棚頂。
「我們很久以前就想要買帆布了,可是沒有能力,」災民哈娃(Hawa)說:「現在下雨不愁了!感謝慈濟的幫忙!」
自去年八月三日起,慈濟志工固定於週五前來發放白米、餅乾、黃豆罐頭等物資,讓居民不再擔心挨餓。
一領到物資,卡蒂嘉(Khatijah)很快地將裏頭的包心菜和麵條煮給兩個孩子吃。看著孩子吃到吮指回味,她在一旁默默地笑了。另一頂帳棚內,行動不便的哈莉瑪老婆婆,見到志工感動落瓷A喃喃說著:「Terima kasih(謝謝)……」
九月,是伊斯蘭教神聖的齋戒月,志工準備了齋戒期間所需的食物前來發放,包括製作糕餅的麵粉、糯米、綠豆、阿拉伯蜜棗等。居民阿末(Ahmad)說:「單憑我們的能力,實在無力購買;在齋戒月能夠吃這種棗子,真是令人高興!」
佳節前夕,獻上祝福
回教新年前夕,武吉瑪魯村居民最大的心願,就是讓家裏的孩子穿新衣。檳城峇六拜慈濟幼稚園的小朋友聽見他們的心聲,決定捐出自己的衣服。陳可寧小朋友捐出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粉紅色裙子,直說「我的衣服已經『夠夠夠』穿了!看到那些小朋友黑黑瘦瘦的,沒有漂亮衣服,我想讓他們開心!」可寧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那麼幸福,還勸媽媽不要再買新衣服給她。
從家裏帶來的衣服,需要經過細心整理才能送出去;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教導下,每雙小手用心地洗、搓、揉,用力地擰乾、晾掛,希望收到衣服的小朋友能感受到這一分尊重與祝福。
週五義診日
帳棚區旁搭建了隔間布幔,原本的空地搖身一變成為小小義診中心。村民聽聞有義診,扶老攜幼前來,讓來自檳城、亞羅士打、日得拉、蘭卡威等地的醫護志工忙得不可開交。
「雖然幾公里外有政府的公立醫院,但是村民的觀念一向『不是重病不上醫院』。」十八年前來到蘭卡威執教的慈濟志工黃莉莉說,武吉瑪魯居民的口音不同於馬來人,對外溝通不良,也造成他們生病不願去看醫師。
因此自第六次發放起,人醫會也組團同往義診,並為行動不便和年老病患提供往診服務。醫療團隊為每戶準備急救箱,希望遇到緊急情況時,居民可以先行自我療護。
孩子們排隊服用驅除蛔蟲的藥物,為了鼓勵小朋友吃下苦澀的藥丸,藥劑師叔叔還特別送給每人一顆甜甜的維他命呢!
彎腰學付出
發放至第十一次梯次開始,志工身影漸漸有了改變——近六十位佩掛名牌的當地村民,親手將物資發放給自己的同胞;召集許多人前來幫忙的阿都拉(Abdullah Bakar),前一天更協助清點、打包物資,直到深夜才離開。
「看到慈濟志工不畏路途遙遠,堅持每週前來,這分誠心誠意的付出精神讓我很感動,也想出一分力。」阿都拉讚歎:「慈濟人不僅將物資送進武吉瑪魯村,也把『付出無所求』的人文帶進這裏。」
當地志工無論在定點發放或挨家挨戶分送物資,總是學習慈濟人恭敬地將物品放入每戶人家的箱子裏,然後道聲「謝謝」。
從手心向上到手心向下,在這個貧窮苦難的地區,愛,正悄悄地蔓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