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六日~二十七日 當風光偉業不再
◆2‧26~27《農正月‧二十至二十一》
【靜思小語】外在的風光、偉業,終有消逝時;善用有限的力量、時間,走入苦難人群中付出,這分輕安自在,是永恆慧命的資糧。
富人的迷思
某村莊裏有一富戶,生了兩個兒子,大兒子懂事有禮、守人倫,小兒子則汲汲營營於名利。父親在年老往生前,對兩個兒子諄諄囑咐:「家財只是暫時擁有,功德財才是永恆的;要相信因果、樂善好施。」
父親過世後,大兒子遵從父囑,樂善好施且修學佛法;二兒子則認為應該好好利用父親留下的財產,使家業更大,對於哥哥勤修佛法、廣行布施,不以為然。不久哥哥出家修行,弟弟更加努力經營產業,沒想到卻罹病往生。
四、五年後,德行具足的哥哥在行化途中,見到一頭牛拖著很重的負擔,無力前進,牛主人不斷鞭打催促,牛身傷痕累累。這頭牛見到修行人,四足跪地、硎宋圻a發出哀鳴。修行人細觀因緣,便知牛是弟弟往生所投,於是向牛主人買下此牛帶回寺院。每天大眾課誦時,牛也來到殿外聆聽,就此安度餘生。
上人於晨語解說《水懺》經文:「無善可恃,無德可怙,致使命終,墮諸惡道」,引此譬喻示勉,若不信正法、不修善行,死後將墮落畜生、餓鬼、地獄惡道,受無量苦。
「許多人努力一生,目標是為了積聚更多財富。然而,人生再如何風光、創造再多的偉業,終將隨大自然法則——生、老、病、死而消逝。」
上人續說經文:「生時不賚一文而來,死亦不持一文而去,苦身積聚,為之憂惱,於己無益,徒為他有」,憶述曾與一位企業家的談話——
這位企業家事業做得很大,不斷在國際拓展連鎖店;然健康狀況欠佳,備感辛苦。上人勸他莫只捐錢,也要撥出時間投入助人之事。企業家答,開拓事業,讓許多人有工作機會,亦是救人。
「欲望無窮,將導致身心苦惱。人的力量、時間有限,若能走入苦難人群中,親手遍布施,將體會到無所求付出的輕安自在。」
企業家無奈表示,事業發展到這個地步,已經身不由己;縱然羨慕志工做得歡喜自在,也無暇投入。
上人慨嘆:「若不能造福、不能修慧,到了『一息不還』、生命終了的時刻,『無善可恃,無德可怙』,在地獄受折磨,才真是苦!故當行善造福,積存福德資糧。」
無私心且能同理
「人援會要名副其實,堅守『人道精神』援助。」與負責研發國際賑災相關物資的「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」志工談話,上人指出,世間多苦,苦的緣由,不出人的心念。
「有人為了改善生活或心有抱負而努力,起點是對。但在建立起事業之後,漸漸忘記初衷,不斷地擴張;因為過度開發、製造污染,將讓全球共負龐大的環境成本。莫鼓勵消費,要引導人人克己、愛護大地人群。」
除了貧、病、意外,人禍也是造成人們苦痛的原因。上人表示:「人禍出自人的貪欲,導致人與人相互爭鬥;影響擴大,就造成社會動盪;再擴大,變成國與國的戰爭。」
慈濟以無私之心,將社會大眾的愛心點滴不漏地運用於救災;也以同體大悲之心,設身處地為受助者考量需求。上人敦示人援會志工,除了「見苦知福」,也要從細微處觀察,了解災民真正的需求,才能研發出適切救災物資。
慈濟雖是佛教團體,卻非只要人來信佛、拜佛,上人強調,「要引導人真正去做、去付出,心靈自然隨之開闊,愈做愈歡喜!」
聽見愛的聲音
三度來台,為慈濟舉辦「聽見愛的聲音」慈善演唱會的以色列歌唱家大衛‧迪奧,在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甘若飛陪同下,抵花蓮慈濟參訪。
身兼歌唱家、樂器演奏家以及作曲家的大衛‧迪奧,曾數度在教皇面前演唱,二○○六年也受邀在泰皇慶生會上演出。此行他在花蓮慈濟醫院大廳演唱兩首動聽的歌曲,並與在場聆聽的病患親切互動。
下午大衛‧迪奧伉儷入精舍拜會上人,獻唱兩首歌曲——「大地之母」是他對上人的感受,「莫煩憂」則是他根據上人的《靜思語》所編曲。
「生在戰亂的國家——以色列,和平,是我最大的渴望。」大衛‧迪奧表示,在他巡迴各國演唱時,有機會看到慈濟人在世界各地的人道救援行動,深受感動。他認為音樂沒有國界,希望藉由歌聲傳遞和平與愛,消弭戰爭與仇恨。
為了表達對上人的尊敬,大衛‧迪奧特地將原有的落腮鬍剃掉,上人一眼看出他與影片中不一樣,讚美「這樣比較年輕!」在場眾人哄堂大笑。
「美好的歌聲,能讓人心靈的花朵開放,療治人心憂鬱。」上人讚歎大衛‧迪奧聲音如天籟,也像一股清流,能使人打開心門,放下憂愁、煩惱、埋怨;亦感恩雖然彼此宗教、種族、語言皆不同,虔誠愛人的心是一樣的。
甘若飛代表言及,有人問他身為猶太人,為何親近佛教團體?但他認為,上人為人類做這麼多美好的事,能成為慈濟一分子是他的榮幸。他也感恩上人的包容,接納各種不同背景的人。
上人回應:「不是我包容人,是人人包容我——願意打開心胸,在慈濟付出無私大愛,以各種形式發揮良能去助人。所以我很感恩每個人!」
上人期待不同宗教間能和合,共同啟發人心的愛;引導人人付出無所求,以愛照亮人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