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496期
2008-03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‧【中區慈濟人醫會義診】
  人生練習題
  覺有情
  聞‧思‧修
  助人線上
  天涯共此情‧玻利維亞
  出版書訊《心鄰居‧心靈居——慈濟社區道場》
  幸福快門‧馬來西亞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OO八年二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馬來西亞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496期
  藍天白雲,守護大地之子

◎撰文‧凃心怡 攝影‧林炎煌

這群屬於大自然的孩子,
在診療台上不哭不鬧、獨立勇敢;
無奈外界的刺激,常考驗著他們小小心靈。
「孩子很單純,你給他們什麼,就吸收什麼。」
長期關懷此地的志工,透過活潑有趣的課程,
傾聽他們藏在小小心靈的祕密,給予正向引導……


南庄義診現場一角,聚集了一群孩子。

「站像一棵松,坐像一口鐘,睡像一張弓,走路像春風……」伴著輕快的音樂,十幾個國小學童隨著志工歡唱律動。

站在場邊跟著跳舞的錢媽媽,帶著四個孩子前來。她笑說,課程很活潑,孩子們就算不用她帶,也會和鄰居小朋友相約一起來;幾個月下來,他們不但變得懂事,也學會了規矩。

去年十月,慈濟志工在義診現場開辦「人文課程」,以營隊方式向小朋友宣導衛教,以及愛人、助人觀念。許多醫護志工也會帶著孩子同來參與,藉由活潑有趣的課程,學習正向生活態度。

人文課程,開跑

負責人醫會事務的台中分會同仁陳寶惠跟著義診團上山,發現現場小朋友很多,他們在診療椅上不哭不鬧,乖乖地讓醫師治療,既勇敢又獨立。

「他們看完病後,就到操場上玩。我想,除了醫療之外,還能給他們什麼?」於是她向志工黃淑蘭建議,讓志工與孩子們多互動。

黃淑蘭是慈濟苗栗區快樂兒童精進班班主任,她將這個想法告訴大愛媽媽們,獲得全力支援,決定在義診現場開辦人文課程。

課程設計以兒童班現有素材調整,孩子們掛好號、等待看診的空檔,就到診間外聽故事、唱唱歌。由於過程中隨時有孩子得離席看病,因此這是一個開放的教室,分為講故事、帶動唱與美勞三區,彼此獨立,就算錯過了一段也沒有關係。

有一次下雨,上課地點改在活動中心講台上,結果這群屬於大自然的孩子根本坐不住!此後,課程幾乎都安排在戶外。

為了吸引孩子們參加活動,大愛媽媽設計了簽到表與名牌,如此一來,每一位媽媽都能叫出孩子的名字,拉近彼此距離;有些小朋友為了能別上寫有自己名字的名牌,每個月都來報到。

一切漸上軌道之際,陳寶惠又向黃淑蘭提出想法:「不只讓孩子快樂一天。活動結束後,要讓孩子帶什麼回去?」

「這個問題提醒了我,應該著重心靈層面的關懷和帶動。」黃淑蘭認為,南庄義診已進行多年,不只給予醫療就好,還要深入生活輔導——將生活禮儀、道德規範與個人衛生等,融入課程中。

及早發現,輔導

兩年前在東河國小的一場活動中,有位小男孩的可愛神情讓黃淑蘭印象深刻。最近,她跟著志工上山通知義診訊息,男孩家似乎遭暴力討債,牆面上留有油漆痕跡,玻璃窗也破了一角。

志工在門外呼喊了好久,男孩從破窗探出頭來。「他的眼神畏縮,甚至透露出兇光及冷漠……」黃淑蘭心裏隱隱作痛。

她觀察到,近幾年來,南庄的觀光產業逐漸發展,外來客來這裏盡情消費,山區的孩子從他們身上看到太多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。

「有些家庭貧病相交,家長生病無法負擔家計……孩子接受外界刺激,心靈一再面對考驗。人文課的另一個目的,就是去接觸這些小朋友,幫助他們;也以美善的訊息和互動,稀釋他們的負面情緒。」

要更進一步了解孩子們的世界,繪畫是不錯的方式。在「我最重要的東西」主題下,恩恩畫了一群選手在操場上百米競賽;體育不錯的他說,未來想成為運動國手。

小哲畫的是他的家,門前停了一部漂亮車子,叔叔每天開著車去工作。原來,小哲的祖母生了八個孩子,包括小哲的爸爸在內,所有人都到都市打拚,唯有叔叔就近工作,照顧他們。對小哲而言,叔叔甚至比爸爸還親,他希望叔叔能多陪他。

走訪山區,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。「我永遠也忘不了,孩子說這些話時的落寞表情。」畫作所吐露的心聲,志工媽媽們都以謹慎的態度將之好好收納於心,黃淑蘭說:「希望我們了解他們愈多,可以及早發現問題家庭,及早輔導。」

除了慈濟,不少團體也會上山提供資源。黃淑蘭說:「『愛』與『害』就在一線間。我們有責任引導他們知足、感恩,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。」

「長期在這個地方關懷,這是一種責任。」教育是百年大計,雖然人文課程執行一年多,要論卓越的改變,或許還看不到;但黃淑蘭說:「孩子很單純,你給他們什麼,就吸收什麼。」現在他們接受禮物會說謝謝、見了面會打招呼,離開時也懂得說再見。

黃淑蘭希望,未來能讓每一位大愛媽媽固定關懷幾個孩子,常跟他們通通電話、關心他們。「我們不期待他們快速成長,卻會把握每次機會,在小小的心田中深耕。希望在一點一滴的灌溉下,小樹苗能夠筆直成長!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