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人來不了,醫師走進去
◎撰文‧凃心怡 攝影‧林炎煌
不只在南庄,中區慈濟人醫會的義診足跡,
也曾擴及苗栗公館、大湖、獅潭、卓蘭、台中新社等山城。
因彌補就醫不便而開始,因問題改善而功成身退,
走向下一個需要的地方。
每月一次、每次幾個鐘頭的相處,
醫護、病患與志工之間,彼此生命連結,
建構出亦親亦友的情感。
苗栗縣大湖鄉,有「草莓的故鄉」之稱,每年吸引眾多觀光人潮。多年前,慈濟義診足跡行於此,志工卻看見另一番風景。
鄉下地方生活樸實,居民多以務農維生,年輕人口出走,徒留老幼於鄉;少了晚輩的貼心提醒,患病的老人家常因缺乏醫療與保健常識,錯過黃金治療期。
許多微小的癥狀,常是重病的前兆。老人家樂天知命,到藥房買藥止痛便不再擔憂;待發現情況不對勁,往往為時已晚。「沒有人告訴他們,疾病的嚴重性與保養方式。」志工劉秋滿說。
有感於此,慈濟人醫會於二○○四年四月起,在大湖以及北鄰的獅潭鄉開辦義診。
醫護與志工們努力了一年又八個月,大湖患者的健康明顯改善,也能關心自己身體的變化;獅潭鄉則因為衛生所開始派遣醫護前往服務,人醫義診功成身退,腳步轉而深入更偏遠地帶。二○○六年初,他們落腳在苗栗縣卓蘭鄉。
與公館、獅潭、大湖相同,卓蘭位在山區,交通不便、沒有大型醫院,甚至連診所也寥寥可數。「遇到緊急狀況需要急救,只能送往東勢、豐原、台中等地,至少需要一個鐘頭的路程。」卓蘭當地慈濟志工陳鎮豐說。
醫護志工每到卓蘭義診,就會掛念起大湖地區的爺爺奶奶;也常遇到以前大湖的病患說:「給你們看習慣了,到其他地方看病適應不來。」
人醫志工再三考量下,終於有了令大湖病友驚喜的決定——卓蘭義診當日,多派兩輛車前往大湖;其中一輛將有體力行走的病患接來義診現場,另一輛則載著醫護與志工直達病患家中往診。
持續關懷,宛如親人
來到庚妹婆婆家,她已坐在門口的矮凳上等候著。
與婆婆互動一年多的蔡文芳醫師回憶,第一次來時,還看見年近八十的婆婆在路邊砍柴燒熱水呢!婆婆平時常到菜園勞動,精神、體力尚好,就是一條腿總不聽使喚。
八年前,庚妹婆婆動了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,取了腿部的一條血管來補冠狀動脈;手術後因為交通不便,婆婆無法定期回醫院復健,因此造成行走困難。
揮別婆婆,一行人驅車前往南湖村,拜訪一對老夫妻。
冬妹奶奶最喜歡慈濟人來看她了,一見大家就輕聲嚷著:「你們終於來啦!」
發現奶奶的膝蓋有些腫脹,醫師研判是膝關節退化所引起的積水,當機立斷為她抽出積水。抽取前,奶奶不斷地問:「會不會很痛?」志工握住她的手為她消除緊張。奶奶流下眼淚,喃喃念著:「你們對我真好……」
相較於奶奶的和善,她的先生不愛與人親近。女兒說,爸爸年輕時是運動健將,還是一位極具修養的的紳士;無奈歲月催人老,他不能接受中風的事實,腦功能亦逐漸退化,性情大幅轉變,終日臥床不出門,見人就罵、生起氣來還會揮拳……
「生氣爺爺」的個性,讓志工吃足苦頭,不但無法跟他溝通,稍微靠近都有可能遭他一拳。
對此,志工劉秋滿就不得不對蔡醫師豎起大拇指。爺爺常用客語對著醫師罵粗話,笑說自己聽不懂客語的蔡醫師絲毫不以為意,鼓勵阿公盡量大聲罵:「這樣使力,才能增加肺活量,對健康有幫助!」阿公如果拳打腳踢,蔡醫師就說:「長年臥床沒有運動,這樣動很好!」
這次一進門,大家紛紛驚呼,爺爺坐起來了!
蔡醫師蹲下身來為爺爺伸展筋骨,緊繃的筋骨因為揉捏與拉筋而發疼,但爺爺忍著盡量不喊疼;要是以前,爺爺恐怕早就罵出口了,但這次他沒對醫師粗口,只是稱呼醫師「不孝子」……
大家聽了,不禁相視而笑——在爺爺心中,這位「陌生人」的身分,是不是已經不一樣了?
醫療資源足,「支援」不足
投入大湖往診一年多的蔡文芳醫師認為,台灣的醫療資源很發達,甚至充足到可以外銷國外;山區病患的困難,在於「支援不足」。
以人醫會關懷四年的庚妹婆婆來說,看似健朗,但每半年都要回醫院做心臟超音波檢查,確定有無血栓形成;然而婆婆居住的地方過於偏遠,山區公車一天僅四至六班。
「山裏路小,開車、騎車都很危險,有些路段還得用走的才能到。」郵差退休的志工陳鎮豐說。
正因為交通不便,婆婆動完手術八年從不曾回診。蔡文芳語帶嘆息地說:「除了用藥、量血壓、注意她的生活機能和基礎護理,我們對婆婆的幫助還是有限。」
病人不能來,醫師就去找病人。無奈的是,很多重症疾病卻是義診無法協助的,蔡文芳說:「義診最大的功能,就是引進支援,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吧!」
不只藥物能療病,「愛」也是身心良藥。
【往診筆記‧大湖】
阿嬤,請您跟我這樣做!
◎撰文‧黃綠華
復健過程很不舒服,為了放鬆阿嬤的心情,醫師當起「老萊子」帶動唱……
大湖鄉位居苗栗縣南方,東接泰安,北連獅潭、公館鄉,南毗卓蘭鎮;由於水量充足、土地肥沃,適合栽種草莓、茶葉、枇杷、桃、李、水梨、柑桔、甜柿等農作物。
因可耕地面積不多,居民為增加收益而採少量多樣種植,一年中難得有幾天休息。長期的農忙加上生活勤儉,營養攝取不均衡,導致很多老年人關節、脊椎出了問題。
此次家訪對象,多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。家住山坡上,子女不是駐守田園就是外出工作,因此志工將醫療服務與歡笑送到家。
住在南湖村的阿嬤,必須藉助行器、輪椅行動;一個月前老伴往生,阿嬤心情鬱悶,加上右腳開刀疼痛,家人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。蔡文芳醫師知道阿嬤傷心難過,在復健的同時,也為阿嬤心理建設。
「阿公往生,您很不捨,蔡醫師知道;但不可以偷偷哭,要把阿妹(外籍看護)、女兒叫過來,讓大家知道您悲傷。您跟阿公的感情好,讓他們羨慕一下吧!」阿嬤被蔡醫師逗得呵呵笑。
復健過程很不舒服,蔡醫師當起「老萊子」,帶動志工們唱歌,放鬆阿嬤的心情;接著再來考驗阿嬤的腳力,請她抬腳放下時,輪流用一腳趾支援。阿嬤的腳輕輕一抬就落地,腳趾撐不住,但她還是配合測驗。
為了教阿嬤正確使用助行器,蔡醫師不厭其煩地示範:「先將助行器往前移,受傷的腳往前跨,另一隻腳再往前……」
平常家人無論鼓勵或強迫阿嬤做,阿嬤都不理會,唯有在蔡醫師的鼓勵下,阿嬤才肯練習。
蔡醫師跟阿嬤約好,不可以偷懶,要認真學步走,下個月要來驗收成果。這時阿嬤笑到合不攏嘴地直點頭。
來到七十八歲的「開喜婆婆」家,她是位和藹可親、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長者。
黃秋玲護理師先幫婆婆量血壓。婆婆心臟裝了支架,所以兩手血壓不同,細心的護理師因為長期陪伴,知道婆婆的身體狀況,溫柔地叮嚀:「一定要每天按時吃藥。」
護理師數著上個月剩下的藥量,發現每種藥的數量不一,可見婆婆會挑她喜歡吃的藥來吃;同行的志工劉秋滿在一旁幫忙「翻譯」,確定婆婆真的了解用藥方式。
蔡醫師先幫婆婆按摩,再抬起婆婆的腳,檢視是否有做上個月教的「抬腳運動」。「大家來看,阿嬤腳上有很多細紋,可見真的很用功!」在場的志工立即送上熱烈的掌聲,開喜婆婆笑得更燦爛。
看到婆婆背駝得更厲害,蔡醫師又說:「阿嬤,您忘了做伸展運動喔!我教您做一個簡單的動作:『阿嬤,萬歲!萬歲!』」開喜婆婆學著醫師把手往上伸直……
原來,復健也可以像遊戲一樣有趣!
【往診筆記‧獅潭】
變奏的青春
◎撰文‧章麗玉
自我放棄的青年,嘴角終於稍露笑容;眾人與他相約:「下次再來時,要看見你的進步喔!」
驅車前往獅潭鄉,探望一位二十八歲、正值青春的青年。
青年與哥哥姊姊年齡相差很多,父母晚年生下他後,集三千寵愛於一身;只可惜,孩子曾經放蕩過。
而後因為車禍骨盤破裂,開刀打了鋼釘,從此小腿萎縮;再加上被螞蟻咬,又被家中電暖氣燙傷,右腳腳趾全部紅腫。看了令人心疼。
年邁的母親無奈地說,原本在中壢上班的他自從車禍後,女朋友告訴他:「你不會好的,復健也沒用。」從此,青年自怨自艾,醫院拿回來的藥膏不但自己不擦,也不讓媽媽幫他擦。
「要是有一天我走了,誰來幫他料理生活……」聽到母親如此憂心,隨行的護理人員苦口婆心勸說青年:「日常生活起居,你要自己動手……」
簡宗保醫師仔細幫青年檢查、調整坐姿,捏捏他的腳,有知覺、有反應,沒有傷到神經。「這是小case,我看過太多比你嚴重的患者。」他鼓勵青年要有信心,持續復健,讓筋骨活絡。在場的志工也不斷開導青年,希望他不要終日躺在床上,自暴自棄。
年輕人以疑惑口吻不斷詢問:「我的腳會好嗎?」簡醫師說:「只要你按時復健,保證有機會恢復。」終見他的嘴角稍露一絲笑容。
臨走時,眾人與他約好:「下次我們再來,你要站在屋前,不是坐在輪椅上喔!讓我們看見你的進步!」
【往診筆記‧南庄】
Malo! Malo! 期待下次再見
◎撰文‧廖素梅
真心關懷陪伴,比藥還有效,能再多幫病患做些什麼,是醫護永遠的功課。
這天,跟著台中慈濟醫院黃慶峰、江俊廷醫師,往賽夏族和泰雅族大本營八卦力部落往診。平日忙於門診,假日還要上山為病患服務到家,兩位醫師不以為苦,認為是「充電」。
「這種藥不用每天吃,會痛才吃。」黃醫師用心地為腳部退化、腎臟不好的阿木伯解釋病況:「我開不傷胃的藥給您。」
「多運動,對身體有益喔!」黃醫師親自示範,教導阿木伯將上肢沿著牆面慢慢高舉、反覆復健,以延緩退化現象。
躺在床上的阿松伯雖無法和我們對話,卻用愉悅的眼神歡迎大家。
「最近胃口好嗎?」黃醫師幾乎貼在他的耳邊,以簡單的客家語仔細問診;並交代阿松伯的太太讓先生練習進食,多咀嚼以增加腸胃蠕動。
離去前,阿松伯微笑歡送我們,而他太太則以賽夏族語「Malo!Malo!(再見!再見!)」不停地揮手道別。
學生時代,黃醫師曾參加「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服務隊」,深覺偏遠角落需要有心人伸出援手。「苗栗山區醫療缺乏,比想像中還需要幫忙。往診和學生時代的學習,有全然不同的感受。」參加人醫會,讓他對「見苦知福」,有更深的體會。
「能再多幫病人些什麼」,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。學醫、行醫,黃醫師謹記師長的教誨——病患示現病苦,醫師才有成長的機會,他們才是真正的老師!
看到志工幫病患捶捶背,關心地捏捏臉頰,心疼地相互擁抱,鼓勵地拍拍肩膀……黃醫師有感而發:「居家關懷、真心陪伴,比藥還有效!」
【往診筆記‧南庄】
拔苦,予樂
◎撰文‧周說真
四十四歲中風,無法再承擔家計,常讓他悲從中來;
八年後的今天,他決定轉換心態……
九人座車沿著羊腸小徑往南江村前進,志工劉數妹向林輝廷醫師說明今日看診病人的狀況,林醫師一邊拿起病歷仔細研究。
抵達阿龍家,坐在輪椅上的他正在復健。看到他如此努力,志工們讚許他的用心。
阿龍四十四歲那年中風,第一年躺在床上不能動彈,第二年漸入佳境,如今已是第八年了,他已經能從床上移坐至輪椅,到外面活動。
今年五十二歲的他,以往看著鄰居外出工作賺錢,除了心生羨慕,也悲從中來。後來他無意間透過廣播聽到上人開示「過去是雜念,未來是妄想」,體悟到「生命就在呼吸間」,從此保持快樂的心情過每一天。
「伯伯,您的血壓太高,會不會感覺頭暈?」志工蘇瑋苓告訴八十八歲的彭爺爺,並詢問用藥狀況。爺爺拿出一包藥說:「早上起床先吃一顆包裝的,飯後吃四顆包裝的,晚飯後再吃兩顆包裝的。」發現爺爺用藥順序錯誤,藥師詳細為他解說。
由於血壓藥不足,志工馬上向義診現場請求支援。志工李文達接到訊息,專車快遞送來降血壓藥,還留下來陪伴爺爺,觀察其服藥情形,半小時後回報。
來到朱阿嬤家,環看四周盡是米酒瓶。兒子喝酒又不工作,志工黃鈺媛以客語勸阿嬤不用為他操太多心,要好好照顧自己身體。
七十九歲的朱阿嬤靠著老人年金生活,覺得自己像個廢物;病痛纏身、兒子又不務正業……讓她深鎖眉頭。
志工以輕鬆的方式教導阿嬤保健方法,讓她展現笑容;離去前,還打電話叮嚀阿嬤已出嫁的女兒,要常回家幫媽媽量血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