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496期
2008-03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‧【中區慈濟人醫會義診】
  人生練習題
  覺有情
  聞‧思‧修
  助人線上
  天涯共此情‧玻利維亞
  出版書訊《心鄰居‧心靈居——慈濟社區道場》
  幸福快門‧馬來西亞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OO八年二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馬來西亞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496期
  細膩的愛,環環相扣

◎撰文‧凃心怡 攝影‧林炎煌

每月一次的義診,從事前的上山前訪,
到接送、現場看診、配藥、往診、送藥、義剪……
每一個環節,都為深山老弱病苦居民貼心設想。
這群志工多從外地來,
因為月復一月、年復一年的參與,
他們有些比當地人更像當地人,
因而能循著需要而去,
長期且持續將愛與資源,
帶往山上貧病匱乏的角落……


「你們好!」來到東河國小,正巧是下課時間,全校九十多位小朋友,輪番與熟悉的藍天白雲身影——廖菊珍、李文達與黃玉嬌等慈濟人熱烈招呼。志工則彎下腰提醒小朋友:「回家要告訴家人,這個星期天醫師會來看診喔!」

隨後,志工繞進教師辦公室與老師確認義診細節。老師說,傳單已經交給學生帶回家,活動中心也準備好,一切沒問題。短暫停留後,一行人往山裏去。他們逐戶向行動不便、需要醫師上門的往診患者確認看診時間,以免醫師來了找不到人。

前訪,是廖菊珍、李文達與黃玉嬌等人每月的例行工作。

【她的綽號「山大王」】
廖菊珍有氣喘毛病,體力也不好,但南庄山裏的每一條小路、每一個人,她幾乎都走過、接觸過,甚至連習俗都清清楚楚,儼然是個道地的南庄人。

曾隨國軍打過韓戰,又曾至金門支援「八二三炮戰」的彭爺爺,除了血壓高了些,身體狀況很好。

了解爺爺對高血壓藥物的效果很滿意後,廖菊珍眼尖地發現,爺爺手上長了許多癬,叮嚀他週日要讓醫師看看。

廖菊珍說,前訪可了解病患用藥後病情是否改善、是否有其他不適症狀、有沒有新的病情發展等,提供醫師上門看診前參考。「現在往診共有三條路線––向天湖、蓬萊與八卦力部落。義診當天,我們三個人會分散開來陪同醫師,協助他們了解病患需求,節省看診時間。」

打電話一樣能完成任務,但他們堅持親自登門拜訪;長期進入部落訪視,他們與個案間相當熟悉。有些患者居家環境不潔,身上還有異味;廖菊珍笑說,若是以前,她回家肯定會從頭洗到腳,但現在已能坦然面對。「因為他們都像是我的家人。」

而這些家人,也常將心裏話告訴她,所以每拜訪一戶,至少要停留二十分鐘,三個部落要整整兩天才能拜訪完。

山區道路顛簸,狹小的產業道路不時出現近七十度的陡坡和大量的髮夾彎,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翻落谷底。三年前,負責繞上這些路的,是廖菊珍。

說起太太的膽量,李文達稱讚她:「超強!」廖菊珍一向給人精神滿滿的印象,但她其實有氣喘病,體力也很弱。每回從頭份上南庄一趟,回家後要躺上一天才能補足精神;高山冷空氣對她的氣喘宿疾也是個挑戰,隨身包裏隨時都要備齊氣喘藥與噴劑。

捨不得太太的辛勞,熱愛大自然的李文達後來跟著太太上山;之後每次上山前訪,他定會將手邊工作排開,「這是她想做的事情,不能不讓她去做,所以我就配合。」丈夫的貼心,讓廖菊珍開心不已:「我就不相信會賴不上他!」

山裏的每一條小路、每一個接觸過的人,甚至南庄的歷史、原住民族習俗,廖菊珍清清楚楚;南庄部落裏偶有活動,她也到場參加,儼然是個道地的南庄人,還因此讓人取了個「山大王」的綽號。

【煮茶讓人喝健康】
黃玉嬌傳承了奶奶對藥草的認知,每次義診前便用傳統方式熬煮藥草茶;她說:「喝茶顧健康,才能配合義診精神!」

跑了一天,廖菊珍正鬆了口氣打算打道回府,在李文達的提醒下,才記起還有一戶人家要拜訪。「這『山大王』的稱號可要換人做囉!」黃玉嬌邊笑著說,邊從小坡上拔了幾株草。

「別看這些草不起眼,都是很好的藥草喔!」每月上山前訪,就見她在山間草叢中又抓又拔的,所得的藥草在義診當天都會被熬煮成健康茶飲,供醫護志工飲用。

「醫護人員很辛苦,所以要幫他們補補身。」這個貼心的理由,讓黃玉嬌心甘情願地煮了五年的茶。沒做志工的時間就往菜園跑的她,在住家後方河堤旁種了十餘種藥草,月月不同口味,就怕大家喝膩。有時寒流來襲,還會因應時節煮祛寒補暖的薑母茶。

小時候,奶奶常帶黃玉嬌到山裏尋找燉補的藥材,經驗累積,讓她傳承了奶奶對藥草的認知。「翠雲草顧肝,加點紅棗提味,會更好喝喔!」除了以紅棗與些雀聶}來調解苦味,黃玉嬌煮茶水是不加糖的,「因為不健康!冰的茶也不行,喝多了對身體不好。」就算是夏天,她也只讓茶水自然放涼,絕不放進冰箱。

每逢義診前一天傍晚,她便開始煮茶。先用山泉水將藥草上的泥土一遍遍沖淨,再以木柴生火燒水;伴著木頭香味的白煙裊裊升起,一個多鐘頭後,濃香的藥草茶大尼i成。她說這還算快,有些茶甚至要熬煮五、六個小時呢!

黃玉嬌用最傳統的方式煮茶,鍋裏一個個沸騰的小泡泡,都是用心燒煮的見證。冬天為了保持茶水溫熱,她會將茶煮濃,隔天再添熱開水。

這般用心熬煮的茶水,常在不到兩小時內就被喝光,黃玉嬌笑說:「喝茶也要顧健康,這樣才能配合義診精神啊!」

【掌控全場的靈魂人物】
彭海馥負責義診人力調派,看似複雜的工作,她處理來得心應手:「我以前負責管理人事,做這些工作很順手。」

早上八點,志工來到黃玉嬌家中,將茶水載往東河國小活動中心。清靜的校園裏早已聚集了一群志工,正忙碌地打掃清理、布置場地;他們之中,有六成來自頭份。

早期南庄因林礦業發展,吸引許多苗栗客家人到此工作,客家話成為當地主要語言之一。頭份慈濟志工多是客家人,由他們來服務,南庄居民感到格外親切。

一到活動時間,每位志工各司其職,負責引導、協助醫師、跟隨往診車隊……這些工作的調派,全是彭海馥在一週前就分配好的。

身為苗栗地區第一顆慈濟種子,彭海馥資歷深、認識的人也多,她了解大家的個性,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做好分內工作,花費不少心思在安排。

「第一次來的志工,先從簡單的引導工作做起,協助病患掛號、量血壓與就診;每月固定來的,就跟隨往診,不但可以幫忙記路,還能跟病患培養感情。」

接到消息,有病患無法下山看診,她馬上找車、找司機;已近中午,往診車隊還沒回來,她先打電話聯繫,再調配醫師上山支援;用餐前,一位慈青不見蹤影,她拿起電話一通通撥打……

控制全場,是她最主要的工作之一,看似複雜的工作,她處理起來得心應手,「我以前是公務員,又是負責管理人事的,這些工作做起來很順手。」

最初,義診對頭份志工而言是一項大活動,幾乎全員出動;現在志工多了,不必擔心人手不足,但彭海馥仍是時時苦惱著一項人力——義剪。

假日通常是髮廊生意最好的時候,要尋找專業義剪志工難度倍增。有一回,長期負責義剪的潘菊恩請假,彭海馥找遍了大半個苗栗,就是找不到一位理髮師願意在週日到南庄服務,「這時我才知道,菊恩有多偉大。」

【好手藝加好心地】
儘管美容院的客人不斷流失,但潘菊恩一點也不後悔;她不忍心讓人失望,每次上山義剪,總是服務到最後一個民眾。

五年來,每到義診日,就有很多人排隊等著要讓潘菊恩理髮。

擁有四十年理髮經驗的她,平日除了店裏生意要忙,義診時又要幫那麼多人剪頭髮,她的手腕曾因不堪負荷受了傷,開刀休息一個月後,又自動隨隊到南庄幫忙。

回想早年,曾有人約她去幫智能障礙的人義剪。「我拒絕了,因為假日生意很好,而且我會怕。」但是拒絕後,她的心裏一直很難過。

從大愛電視得知,慈濟活動中常有義剪服務;看到他人可以付出,潘菊恩漸漸放下要多賺些錢的想法,以及「怕」的心理障礙;在南庄義診開始後,她向彭海馥提出義剪的想法。

剛開始義剪時,她差點就被嚇跑。「有的人不但頭髮髒,甚至還長頭蝨跟疥瘡。看到有人頭皮被頭蝨咬了好多疤,我會起雞皮疙瘩……」

身為專業理髮師,潘菊恩每服務完一位村民後,就會用酒精消毒器具;且認為自己有責任要教育民眾——她跟患者解釋,頭蝨會傳染,除了要讓醫師治療,平時也要常洗頭。

兩個月過後,她發現,情況改善很多。如今,每個來剪頭髮的人,頭皮與頭髮都是乾乾淨淨的。

由於她的好技術,再加上大家「逗相報」,每次服務的人數逐漸增多,原本只需剪十幾顆頭,現在卻整整增加一倍。

「有一次已經超過時間了,我跟一位小朋友說下次再剪,沒想到,他竟哭了……」不忍心讓人失望,潘菊恩決心要服務到最後一個人才結束。

【醫者父母心】
病人沒有遵照醫囑,難免令醫護人員洩氣;但轉念之後,護士還是不厭其煩地宣導衛生教育,「只要對方做到十分之一,就值得鼓勵!」

「就算那個部落只有一戶人家有需要,我們也會上山去;甚至,醫師會在山上設立簡易醫療站,附近病患不需下山就可以看病。」

若當次義剪區來了兩位以上的理髮志工,潘菊恩便隨者醫護到部落去;向天湖、蓬萊、東河與八卦力部落,都是往診路線之一。

拉張椅子,潘菊恩順著高婆婆的意,準備理個清爽的髮型;剪刀聲和談笑聲在渺渺山區裏迴盪著。而不到三公尺的另一旁,卻傳來醫師對高先生的嚴厲叮嚀——因為他又喝酒了,這使病況愈來愈糟。

義診團隊一個月來一次,對於必須長期用藥的慢性病患來說,是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顧;但前提是,病患必須聽醫師的話好好服藥,並且用心於自我保健。

苗栗地區人醫志工人數少,醫師、護士、藥師多是從台中過來支援;開了近兩個鐘頭的車到這裏,卻有好多挫折打擊等待著他們。

護士鍾雪美說,病人對醫護雖然尊重,卻不見得能把他們的叮嚀聽進去,不吃藥的情況還是會發生,甚至上個月來還好好的,這個月病情卻急轉直下。「讓我們很無力,感覺自己很無能。」

曾有醫師參加義診後提出質疑:「為什麼要幫他們?有些人實在是自作自受。」鍾美雪告訴他:「以前我覺得,反正說什麼他們都不聽,不用白費唇舌。但是反過來想,自己的孩子都不見得會聽話了,更何況是一個月才見一次面的人?」

「現在,該說的我還是會不厭其煩地說;哪怕對方只做到要求的十分之一,我們都會很開心!」鍾雪美不斷提醒自己轉變心態。

曾是護士的江昭瑢也認為,教育很重要,必須在部落裏傳達衛生與健康的觀念。「我們不希望今天來救爺爺,十年後還要救他的兒子、孫子。」

【好滋味讓人聞香而來】
黃宣回夫婦提供香積場地,兒、媳承擔起所有伙食費用,「能跟這麼多人結緣很難得,一定要好好把握。」

義診結束,眾人前往黃宣回老家、一百多年歷史的三合院用餐。

為了服務義診團隊,黃宣回與太太戴富妹特地買了大鍋大爐,兒子與媳婦還承擔起所有的伙食費用,「要跟這麼多人結緣是很難得的,一定要好好把握!」

一開始時,只有五十位志工,隨著義診規模愈來愈完善,有時甚至要供應八十多人的擢I;這些全都由五至六位香積志工負責烹煮。

前一天,戴富妹會先架好爐子,並將一個月未用的鍋鏟拿出來清洗乾淨;隔天早上八點不到,志工便開始撿菜、洗菜。

指著眼前的茭白筍、芋頭、冬瓜、青江菜與桂竹筍,戴富妹說,這些都是志工們從自家菜園裏拔來的。烹煮過程中,發現芋頭數量不夠,戴富妹立即拿起鋤頭前往自家菜園,打算多挖幾個回來。

算是寬敞的菜園,林林總總加起來就種了十幾樣蔬菜。「我是務農出身,對種菜很有興趣。以前都自種自吃,多的就寄去給孩子;現在有義診,幫忙消化了不少。」

「誰家種了什麼,收成了就帶來,每次都有不同的菜色。」戴富妹說,在大家的湊合下,原本五菜一湯的構想,每次都不知不覺地變多,最多的一次竟然煮了十二道菜。

談起南庄義診中的好菜色,彭海馥開玩笑說:「不少志工都是為此聞香而來的唷!」

【傳遞健康的郵差】
山上的路又陡又彎又小,開車必須格外小心。古仁盛做筆記輔助、找不到路就問,幾次過後已能獨當一面,承擔起送藥工作。

每當定點義診結束、往診車隊也回來了,黃宣回家的客廳,就成為臨時配藥場所。藥師、護士與醫師不斷地配藥、包裝,之後,再由志工古仁盛帶著一袋袋的藥包轉往山裏,送藥到家。

原本負責場地布置與病患接送的古仁盛,兩年前接手送藥工作。剛開始,他對於山區道路不熟悉,所幸有黃玉嬌陪著,再加上筆記的輔助,幾次過後,已能獨當一面。雖然偶爾還是會忘記病患家住哪,他也不慌張,「路在嘴上,真的找不到就問人。」

開著自家轎車,古仁盛直言,山上的路又陡又彎又小,「對車子很損。因為轎車的底盤較低,一定要格外小心。」如果過程順利,約兩個鐘頭就可以送完,但有時患者不在家,又或住得比較偏僻,沒有鄰居能託付,就一定要找到人才行。

送藥路程辛苦,尤其義診都在假日,常會受堵在觀光車潮中,他卻能自得其樂,帶著太太潘菊恩,及兒子、媳婦與小孫女一同享受山林之樂,「就當成是家庭郊遊,多好!」

「前訪時,要注意病患上次看診後的用藥情形;醫師看診時,也會說明藥物內容;送藥時,要再逐一叮嚀;義診過後一週,志工還會打電話關心病況是否有改善——單單用藥,就要關心四次。」

古仁盛說,這麼多年來,他只有漏送過一次藥。「那次,我們沒有核對名單就上山,結果漏了住最遠的朱婆婆的藥;我們還自我安慰,可能她不用吃藥、病已經好了。」回想那次的烏龍,古仁盛與潘菊恩印象深刻。

後來緊急從台中補藥過來,不巧碰上颱風,夫妻倆還是趁著風雨間歇之際,趕緊把藥送上去。

每月一次,平均約服務八十人次病患;短短半天的活動,志工卻要提早一週準備,直到病患看完診、拿到藥,他們的工作才能結束。

月復一月、年復一年,從起步至今,八十幾位志工一同努力,其中有一半以上,資歷超過五年。持續且定期的義診,解決山區最窘困的醫療與交通問題,守護居民健康,功不可沒。

為何如此堅持?志工們笑說:「這已是生命的一部分,無法置之不理。」雖然過程中有很多辛苦,但他們自得地以新鮮空氣、綠色大山,還有滿滿的愛作充電。


黃玉嬌說,來南庄義診,要帶個「大口袋」。「常有人跟我們說:『你們真好心,要健健康康活到一百歲!』」廖菊珍在一旁猛點頭接腔:「還有一位可愛的阿公,他的讚美之多,讓我們巴不得拿布袋去裝呢!」

「你付出一分,人家給你三分,」走在陡坡上,這兩位「山大王」微微喘氣,但語氣中充滿堅定地說:「愛,是最值得投資的!」



回饋鄉親 羅重盛圓滿藥師責任
◎撰文‧凃心怡

一大早,風先生拿著領藥單來到藥局。負責配藥的羅重盛藥師,手裏忙著將藥丸裝袋,還不時與風先生話家常。

羅重盛是南庄人,這裏的每一位病患他幾乎都認識,自從慈濟人醫會在南庄舉辦義診,每個月他都主動幫忙。

他的發心,讓志工讚不絕口,但羅重盛卻反過來感謝義診團隊。「南庄很缺乏醫療資源,鄉民對於疾病與用藥知識很欠缺。」他在此地當了幾十年藥師,深覺無法盡到該盡的職責,「從來沒有人問我:藥該怎麼吃?吃了會不會有副作用?」

他認為,改善用藥觀念、提升醫療知識,是維持鄉親健康的長久之計。「現在,很多人每個月來參加義診,回去後忘記該怎麼吃藥,會就近來問我。」羅重盛笑說,自己終於能發揮更多功能回饋鄉親。

風先生在旁聽了,直說羅藥師客氣了,「他一直都是我們南庄的大善人!只要有人需要緊急送醫,他馬上開車去載人;街上布滿坑洞的道路,也都是他出錢出力幫忙補的。」

患有小兒麻痹的羅重盛,求學時代格外辛苦,背著沉重的書包,走在坑坑洞洞的路上,常會跌到受傷流血,尤其見到許多機車騎士因此受傷,他發願有能力時一定要將路面補平。

小時候他常見爺爺吩咐父親和叔叔送米給窮苦人家,逢年過節也會送些食物與生活用品,「現在,那些曾經受惠的人還會說起這些事。我也以爺爺為榮,期勉能傳承善行。」

每到寒冬歲末,羅重盛會自掏腰包,購買糧食送給鄉內低收入戶;他所經營的藥局也常免費對貧民施藥;偶遇颱風義診團隊不克前來,他還會免費調配藥物給慢性病患與亟需藥物治療的患者。

他說,這是本分事,「那麼多慈濟志工跟醫師每個月來幫助南庄,我身為當地人,付出更是理所當然!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