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月第三個星期天,南庄有約
◎撰文‧凃心怡 攝影‧林炎煌
南庄鄉四面環山,保有原始山林美景,
近年「客家桐花季」、「賽夏矮靈祭」廣為人知,
為這個寧靜美麗的山城,吸引大量觀光人潮。
一間衛生所與兩間小診所,
擔負著全鄉一萬兩千多人健康重責;
醫療資源不足,是深山部落居民最大隱憂,
從部落下山一趟,車程等同於新竹到台中,
對老人與行動不便病患而言,就醫困難重重。
五年多來,志工足跡繞過一個又一個山頭,
在遼闊的山區、迷你的村落,長期送愛……
假日上午八點,南庄老街人潮聚集。一整排綿延近五十公尺的攤販,沿街邀請遊客品嚐甜度、水分俱佳的特產甜柿;若要體會在地風情,老戲院放映著舊時電影,時光似乎回到早期因林礦業而輝煌一時的喧譁小城。
南庄鄉面積一百六十五平方公里,人口一萬兩千人。居民以客家人為主,多居住在平地,務農或營商;原住民占兩成,包括賽夏族與泰雅族,依山而居,靠山林維生,種植香菇、高冷蔬菜等經濟作物。
站在主街往四周望去,層層巒巒的綠山盡收眼底。往深山而去,可以欣賞世外美景,走訪神仙谷,感受溪流小瀑中的人間仙境;再往深處去,探訪加里山,吸取群樹散發的芬多精……
此行,我們選擇遠離觀光足跡,往既小又曲的產業道路而去。
●
離開老街十多分鐘後,車隊抵達目的地——東河村東河國小。
東河村(瓦祿),位在海拔四百到兩千兩百公尺的山上,是南庄九個村中,最多原住民聚居的。原住民占全村人口七成,其中「向天湖」是台灣賽夏族最大部落,兩年舉辦一次的巴斯達隘祭典(矮靈祭),是賽夏族保持最完整的祭儀文化。
週末的東河國小,少了孩子們的嬉笑聲,卻多了此起彼落的問診聲和志工往來服務的奔忙腳步聲。
「最近吃、睡有問題嗎?」
「比較難睡。其他都好……」
活動中心內,二十一名醫事人員、七十位志工,瞼X內科、外科、牙科與身心醫學科等診療陣容,儼然是個五臟俱全的小型醫院。
自二○○二年底起,每月的第三個星期日,中區慈濟人醫會志工固定在此提供醫療服務。前來就診的除了東河村平地人外,還有來自向天湖部落、蓬萊村八卦力部落等賽夏、泰雅族原住民。
【家在山之巔,求醫難】
四面環山、交通不便,居住深山中的部落族人若生病,求醫困難重重。
義診前兩天,慈濟志工彭海馥等人,沿著山路蜿蜒而上,逐戶通知醫師週日下鄉訊息。
一位年輕人尋聲而來,說他的母親已經頭痛好些天,家裏沒有車,不方便下山,正等待慈濟醫師來看診。
志工前往看視,見阿婆疼痛難耐、渾身冒冷汗,認為病況危急,不能再等,立即開車將她送下山就醫。
「慈濟在南庄舉辦義診已有五年多了,大家幾乎都認識我們。有時候走在部落裏,還會被人攔住,告知哪一家有困難,要我們去看看。」彭海馥說。
這些年來,人醫團隊深入山區,找尋不便下山就醫的病患、鼓勵不願就醫的患者接受治療,也幫助因為貧困、不得不放棄治療機會的人。
在南庄訪視多年的志工廖菊珍,看過太多缺乏醫療的個案。她說:「因為下山求醫實在太困難了,不少部落的原住民生了大病,只能消極地放棄治療。」
南庄境內多高山、丘陵,位於市區的衛生所,是鄉內唯一的公立醫療院所,負責醫療保健、小兒預防注射、家庭計畫、社區醫療等工作。但因山區幅員廣大,交通不便,有自家車者不多,居民要下山一趟不容易;唯一能仰賴的,就是一天最多五班的公車。
小病,還能搭公車下山看診,若要到頭份、竹南等大醫院就醫,就得再轉乘公車;不算候車與轉程時間,單程至少需要一個半鐘頭車程。尤其向天湖或鹿場等偏遠部落,山路難行,居民最怕遇到急重症,往往等不到救護車上山,就已錯過黃金搶救期。
因此,多數急重症患者只能選擇包車——直接從家門口一路通往醫院。但是從鹿場部落包車到頭份,單程車資就要一千多元,不是貧窮族人所能負擔得起。
以往南庄衛生所的醫師,每週都會巡迴各部落看診;奈何前些年醫護短缺,使部落居民每週僅能輪到四小時的看診時間也沒了。一位八十歲的老爺爺就曾感嘆:「住在山裏,就算有錢也看不到病!」
【深入偏遠地,義診難】
過去,不少義診只辦一次就不再來,居民花了冤枉錢買藥;剛得知慈濟義診訊息,當地人以為又要來「賣藥」。
近年來,私人診所入駐南庄,但多在平地開業。曾有位開業醫師利用午休時間上山往診,方便老人家預約看病;然而,當這位好心的老醫師退休後,服務也就中斷。衛生所偶爾會請外地醫師上山,但一年一、兩次的看診機會,對部落居民而言,幫助有限。
種種的不便,讓很多人將小病拖成大病,或是病況稍微好轉就不再複診;治療不完全,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。
為能服務偏遠無醫的病患、幫助貧困不能就醫的人們,中區慈濟人醫會成立後,醫護志工積極走訪需要施醫施藥的地方。「當他們問南庄需不需要?我們當然說好啊!」志工廖菊珍笑說:「能夠有醫師上山來義診,真是太好了!」
慈濟南庄義診規畫之初,以服務山區部落為主。東河村最多原住民,東河部落也是南庄五大偏遠部落之一,村內雖設有衛生室,卻沒有醫師固定看診,連駐診護士都缺乏;志工遂選定東河國小,作為長期義診定點。
「剛開始,部落裏的人以為我們是要來賣藥的。」廖菊珍說,因為過去常有廠商上山傳銷藥品,讓居民花去好多冤枉錢。即使志工上門苦口婆心解釋,告知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,依然得不到當地人的信任。
回想當時,廖菊珍說:「還有些義診團隊只來一次就不來了,所以當村民們聽說慈濟要來舉辦義診,也覺得我們只是一時興起,一、兩次之後就不會再來了。」
「幸好慈濟來了,除了每個月來部落看病,還幫助很多經濟狀況不好的重病者去大醫院開刀。」泰雅族老頭目林德昌,感嘆過去部落少有這樣的資源,「慈濟真的給予山區居民很多幫助!」
【串連在地人,搏感情】
要幫助地方弱勢,單靠外力畢竟有時而盡;藉由在地力量長期幫助部落,才能做得更好。
三年半前,艾利颱風重創南庄山區,道路中斷;部落族人仰賴直升機接送,才能到山下安置。
那一個月,慈濟定點義診被迫停辦,人醫會醫護、志工仍到安置中心去關懷。廖菊珍說:「有人因為受土石流驚嚇,血壓不斷飆升,也有人喝到不乾淨的水引起腹瀉。幸好醫護及時抵達,幫上一些忙。」而志工也發揮安撫力量,陪伴受災民眾度過難關。
慈濟人醫團隊一點一滴的付出,讓當初好奇、猜疑的人紛紛改觀——不僅受助者由衷感謝,當地的社工員、居家服務員與村、鄰長們更是義不容辭,提供各項協助。
現任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風貴芳,就是當初最投入的助力之一。曾任社服與居家服務員的他,與廖菊珍因為服務低收入個案而結緣,時常針對個案討論。
「當初剛有義診的想法,我就找風貴芳幫忙。」風貴芳不僅配合,還帶著廖菊珍等志工拜訪東河國小校長,爭取借用場地,並結合居家服務員向村民宣導義診訊息。
除了口頭協助宣導,風貴芳也請學校製作傳單,讓小朋友帶回家;居家服務員們則與慈濟志工深入部落,碰到只會講母語的原住民,也充當翻譯,協助志工與患者建立情誼。
遇重病急須照顧的個案,村、鄰長們也會通知志工一起協助。廖菊珍認為,要幫助弱勢,單靠外力或酗]能有所作為;但如果能落實社區——藉由在地力量幫助部落,就能做得更好。
「鄉下人的個性逆來順受,不會強求;有就好,沒有也沒關係!」風貴芳與林德昌同聲說,慈濟人醫會能來山上義診,大家很滿足了。
「大家信任慈濟,不但醫師細心,藥也都開得很好。」林德昌說,病患候診時,志工常會端茶請大家喝,因此居民們偶爾也會帶來自家種的菜送給志工跟醫護人員,「我們只有這麼一點點東西可以回饋!」
風貴芳說,慈濟義診對當地最大的幫助,就是讓慢性病患和家境貧困的人找到希望。「山上有些年紀很大、堪稱『國寶』的爺爺、奶奶,身體不適卻沒錢看病;義診免費提供他們藥品,舒緩長年疼痛。有醫師治療、志工關心,視需要提供慈善補助,這樣多管齊下的幫助,發揮很大效益!」
【醫師找病人,成美談】
過去,有些人明明痛得要命,卻害怕或不願去看病;現在,醫師和志工主動來關心,多管齊下幫助,發揮很大效益。
撥開草叢,爬上小坡,醫護人員與志工來到解伯伯家。
拄著柺杖的解伯伯,在一頭灰白長髮與落腮鬍的襯托下,猶如自書中走出的虯髯客。曾是林業好手的他,指著因工作意外而壞死的髖關節說:「現在有吃藥,走路不痛了,比較舒服。」
長年與他互動的廖菊珍說,以前解伯伯一直拒絕下山就醫,讓大家感到很頭痛;幸好人醫會每月義診,醫師定期到他家追蹤病狀,並開藥給他,才得以舒緩長年不適。
年僅三十多歲的阿政,雙腳無法久站,長年仰賴柺杖行走;醫師往診後,建議志工帶他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。最終決定提供補助,並一路陪伴照顧,讓他完成髖關節手術。
阿政術後,志工考量八十多歲的老媽媽無力照護他,於是安排他到安置中心休養;兩個月後,再將體力逐漸恢復的他送回山上的家。
「山上醫療資源不足,讓很多人拒繳健保費——因為他們『很難』會用到這項福利;一旦遇到重大疾病,需要開刀或住院,就成了問題。」廖菊珍說。
因為長久積欠健保費,阿政發病後的十幾年來,遲遲不敢就醫,原本及早治療就能痊癒的病,拖到最後必須要靠手術,才能勉強恢復一點行動力。
自中區人醫會在南庄舉行義診以來,至少就幫助了六個類似的個案——將病患從部落接下山,歷經兩個半鐘頭的車程到醫院;從看病、檢查、開刀、住院,甚至出院,都由志工接送、照顧;或結合醫院社工,解決經濟、保險等問題。
「每次看到他們自我放棄,真是心疼。」漸溼的眼眶,是廖菊珍長年穿梭部落,由衷的關懷與不捨。
「可能是習慣或是害怕,有些人明明就是痛得要命,卻不願意到醫院去看病。但是現在,醫師和志工都會主動來幫忙他們。」林德昌老頭目笑說:「在其他地方,都是病人急著去找醫師治療;但在南庄,卻是醫師急著要為病人治病!」
一位四十多歲的病患,就是因為志工與醫師不間斷的關懷鼓勵,過去因行動不便而自卑的他,如今已經願意走出家門,享受溫暖的陽光。
「可能是習慣了,現在我們每個月都會主動來看醫師,甚至還會去義診現場免費剪頭髮呢!」林德昌笑說。
●
今年元月份起,南庄衛生所固定每週一個早上,派醫師來到東河與蓬萊村衛生室診療。
志工跟已屆九十八歲高齡的賽夏族公主夏奶奶開玩笑說:「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來啦!」想不到一向溫言軟語的奶奶卻激昂地回答:「那教部落的人怎麼辦?」
義診在當地的需求,遠遠超乎想像,尤其慈濟義診五年多來,提供全方位的關懷,在他們心中建立了信任感。
廖菊珍希望,衛生室醫師的看診次數能更加頻繁。「當初我們來,是因為醫護資源不足。把醫師找回來、讓當地醫療無缺,是我們最終的期盼!」
【受助助人】
人群中 那一抹嬌小身影
◎撰文‧凃心怡
切除臉上腫瘤後,她自卑的心有了轉變,
義診現場,每看見患者走進,
她立即迎上前去引導……
拿著一雙矽膠手套邊走邊戴上,林秀美蹲在水龍頭旁,為一位腳掌腫脹潰爛的男子細細地刷清污垢,眉頭,一下也沒皺。
「如果沒有人醫會義診,我今天可能無法健康地來到這裏。能服務別人,真的很開心。」羞澀、不善言詞的她,努力表達出心中的想法後,看見患者走進義診現場,立即迎上前去引導掛號。
林秀美一家曾是慈濟照顧戶,志工劉數妹等人每月到她家致贈生活補助金,總見一抹嬌小人影微探而出,很快地又縮回房內。
好長一段日子後,才終於看見她的模樣。八歲時罹患神經纖維瘤,林秀美的臉上、身上均布滿大大小小的肉瘤,尤其臉頰上的肉瘤甚至覆誚簏韝l。
這等模樣,讓她不敢走入人群,就連丈夫受傷後無法工作,她到鄰近的曙U幫忙洗碗,也是等到夜幕低垂才出發。每月幾千元的工資,要支付生活開銷都有困難,遑論接受治療。
志工與林秀美接觸近三年,發現她臉上的纖維瘤不斷增生,影響呼吸。南庄義診之初,在醫師建議下,志工帶她到大林慈濟醫院開刀治療;從接送、診療、檢驗甚至開刀、辦理住院,志工全程陪伴。術後切除臉上最大的肉瘤,林秀美三十幾年自卑的心終於有了轉變。
當時南庄義診正在起步,林秀美心思回饋,馬上答應劉數妹的邀約,到義診現場幫忙。怕她會恐懼、孤單,剛開始劉數妹盡量陪伴在旁:「對於秀美,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地呵護,盡量給她溫馨的感受,讓她有自信走向人群。」
林秀美也不負眾望,她的積極,讓劉數妹很感動:「她從來沒有遲到過,手腳很俐落,幫忙打掃、排桌椅等等。看到引導區人手不夠,會自動補位,協助病患掛號、量血壓。」
臉上一顆顆小纖維瘤,讓秀美在服務的過程中,難免有異樣眼光停留在她身上,但她努力克服,慢慢覺得比較自在了。最近秀美血壓高,常有頭暈的狀況,走路也不能成直線。志工擔心她的纖維瘤長到腦中與耳內,兩次帶她回大林慈院檢查。
志工無微不至的陪伴,讓秀美發願要付出更多。她跟著去關心獨居爺爺,閒暇之餘也做環保,甚至邀約別人投入志工行列。
原是一個只敢在夜間踏出家門的人,現在卻能自信地走在路上,甚至踏入需要被關心的人家裏。「大家對她信心滿滿,她的未來,一定會是明亮的!」劉數妹說。
【南庄速寫】
大山之美 掩不住貧窮哀愁
◎撰文‧凃心怡
敵不過商業化的競爭,分享不到外來的觀光利潤,
在收入不豐的環境下,一旦突遇疾病侵襲,
生活更顯困頓……
南庄山城擁有豐沛的林礦資源,日治時期成為木材輸出地之一。
殖民撤出後,隨著林業政策改變、山林保育觀念抬頭,南庄轉型發展煤礦業。在顛峰時期不僅能外銷,還吸引釵h外來人口入住;產業發達,造就出一番前所未有的榮景,戲院、娛樂場所因應而生。
礦井愈挖愈深,意外事故頻傳;礦業開始式微,南庄也逐漸沒落。居民仍靠山林維生,然春季的桂竹筍與入秋的甜柿,卻不能帶來長年收益,產值最高的香菇也不是人人都有本錢可以培植。
沉寂了一段時間,近來南庄又因山林美景博得都市人的青睞。除了傳統老街,順著為發展觀光而開發的嶄新道路深入山區,處處可見簡單卻又神秘的「雷女」圖騰(編按:賽夏族神話故事,雷神之女下凡教導族人種小米、編織、耕作,改善生活)、賽夏族傳統紅、白、黑三色繪圖等,原住民文化吸引不少旅人前來親近。
層疊的山岳中,漢人多聚居在有限的平地山谷中,仰賴觀光效益發展出獨特的小城風情;原住民則沿山丘而居,經營民宿,分享觀光利潤。然而,民宿外牆上那美麗的原住民圖騰與雕刻,卻怎麼也敵不過外來競爭。
一位居民說,一晚三百元的超低優惠價格,不但提供擢I,還能代辦營火晚會;薄利多銷的經營,初期都能保有不錯的收入與客源。這些年來,外來競爭者提供更商業化的服務、更豪美的裝潢,價錢雖高出釵h,仍讓觀光客趨之若鶩。
少了唯一能致力經營的經濟來源,居民生活回歸平淡,年輕人向外出走。收入過得去,還能侍奉父母;釵h人在外打拚,只領得微薄薪資,應付房租與家庭開銷後,再也沒餘錢寄回老家;故鄉裏的老人們,只能靠自己養活自己。
山裏的經濟來源主要有三:政府每年給予水土保持費用;參與鄉公所的擴大就業服務方案,一年得以有三至四個月的短暫工時;而販賣低價的山產,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。
部落族人雖不富有,但樂天知命與低消費型態,卻能使他們生活無虞。只是,在收入不豐的經濟環境下,一旦突遇疾病侵襲,生活就更顯困頓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