燦爛笑顏迎向藍天——走進斯里蘭卡慈濟中學
◎撰文‧羅雪花、黃崇發、林炎煌 攝影‧林炎煌
花木扶疏、爬藤綠葉纏繞著棚架……
國立慈濟中學開學半年多,
處處可見欣欣向榮美麗景致。
生活重回往日步調,
學習更要上緊發條,
孩子們珍惜擁有的一切。
三年多前,
埋沒在印度洋海嘯狂濤中的笑容,
在嶄新校園中重新綻放燦爛!
【從家裏到學校,笑著迎接每個早晨】
清晨六點,大地剛剛甦醒,燦爛的陽光已灑滿漢班托塔市郊的實梨布普拉(Siribopura)。
大愛村裏鳥語人聲漸漸響起,幾乎家家戶戶都可見到母親正仔細地為孩子打理儀容,讓他們乾淨整齊地出門。黃土大路上,無論小學或中學孩子們,清一色雪白制服,不見一絲塵垢。
公車上,幾位要到漢班托塔市區上小學的孩子,看到身著藍天白雲服的志工,熱情地擠出窗外揮手打招呼。從海嘯災後暫時安身的帳棚、臨時木屋,到搬進大愛村新家,三年多來,志工的身影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了。
這裏沒有校車,也不見爸媽開著轎車接送孩子上下學,學生大多由父母陪同步行到校;大一點的孩子則騎腳踏車或共乘嘟嘟車,只有少數學生是由父親騎摩托車載來上課。
【踏進校門,端正儀容守規矩】
「停!」校門前馬路上,身穿背心的糾察隊一舉手,公車與摩托車緩緩停了下來,一群孩子依照指揮通過。
慈濟中學門口早上的交通指揮由學生擔任,能夠擔任維持秩序的糾察隊,都是品學兼優、言行足以當典範的孩子。
校門口,阮撒拉(Hiran Ransara)和騎機車載他上學的父親輕聲說話,父親正仔細地梳理著他的頭髮,期望孩子可以呈現最莊重的儀表。同學一個個從身邊走過,一切是那麼地自然。
斯里蘭卡尋常人家親子間的感情,純真親密讓人動容。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照顧,孩子開心接受;所謂「青春期的叛逆」,這裏似乎感覺不到。
【呵護校木,照顧小樹是我的責任】
伊麗絲(Fazna Idris)每天在奶奶陪伴下,從大愛村徒步來慈濟中學。
一般學生都會帶水壺上學,伊麗絲卻比別人多帶了一大瓶水。走進校門,她沒有馬上進入教室,而是走到操場的圍籬旁,澆灌這一棵小芒果樹。
看她小心翼翼地將清水往根部灌注,彷彿在餵小孩喝水般;澆完水,再將空瓶子遞給在圍籬外等待的奶奶帶回。伊麗絲笑著說:「這棵芒果樹是我種的,我有責任照顧它,不讓它枯萎!」
【勞動服務,今天輪我值日生】
七點出頭,大門入口處的草坪上,一群孩子正蹲上蹲下,緩慢地前進著,原來是在拔草。
全校六個班級,每天輪一班學生當「值日生」,合力承擔打掃、澆花、清理垃圾、準備供佛等事務。
上課前要做這麼多勞動服務,辛不辛苦?孩子們笑著回答「不會」,手上工作依然沒停,相當樂在其中。
【晨會祈禱,學習尊重多元文化】
斯里蘭卡有超過七成人民信仰佛教,學校佛堂裏,幾位學生準備著待會兒要供佛的鮮花與油燈。各色花兒都是學生從自家摘來的,女孩們細心地把花朵整齊排放在盤子上。
七點半鐘響,早會開始了,全校師生在聚會堂集合,由學生代表供花、供燈,接著開始祈禱。
全校兩百一十三位學生中,八成信仰佛教,但仍尊重少數信仰伊斯蘭教的學生,早會的祈禱含括兩種方式——當佛教徒祈禱時,伊斯蘭教穆斯林便將雙手放在胸前肅立;待輪到穆斯林祈禱時,佛教學生同樣尊重靜立,不發出任何聲響。
「這裏的孩子,會尊重彼此的宗教。」常駐當地的慈濟志工王慈均說。不同宗教、文化間彼此包容,是當地每一位孩子從小就必須學習的課題。
【上課鐘響,傳統與新知齊頭並進】
斯里蘭卡重視傳統藝術,中學生必須從舞蹈、戲劇、繪畫、音樂四個科目中,選修其中一科。
挑高的舞蹈教室中,老師帶學生隨著節奏練習傳統舞蹈基本動作——蹲坐、抬手、扭身……許多動作模擬禽鳥走獸的姿態。雖然室內通風涼爽,孩子們一次又一次認真地練著,很快就汗流浹背了!
另外一間教室裏,同學們分組圍坐長桌,就著課本專心聽老師上課;即使老師不在教室,全班也是安安靜靜自習,不吵不鬧。
學校上課時間只到下午一點半,下課後,學生結伴走出校園。想到家裏熱騰騰的咖哩飯香,大家的腳步加快;草地上舞蹈老師栽下的向日葵,彷彿也以笑臉與孩子道別,明天再見!
(整理/李秀玲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