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祥七月 齋戒、行善、護大地
◎撰文‧葉子豪
農曆七月,民間傳說為「鬼月」,禁忌處處、諸事不宜。
佛教徒眼中的七月,是殊勝的感恩、孝親、吉祥月,
透過齋戒、行善、護大地,將愛普及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;
普遍度化眾生離苦得樂,
為「普度」重下現代新義。
三牲祭品羅列供桌,成堆金紙盡付一炬……長久以來,農曆七月「中元普度」的傳統,總是讓全台灣,甚至整個華人社會戒慎恐懼,深怕祭祀不周、言行不慎,招惹了「好兄弟」,引來不平安。因此總是傾力張羅各項供品以饗鬼神,讓這個炎夏月份充滿神祕感。
家住台南的譚品攸,進入慈濟之前也是如此,她是家中的「大祭司」,每到此時必定購買大量「山珍海味」、「金銀財寶」以祭拜中元公、地基主……繁重的祭儀讓一家大小迭有怨言,自己也曾因此累倒就醫。
直到聽聞上人開示,她轉換方式表達誠意。「上人說『普度』——『普』是普及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;『度』是度眾生脫離苦難。於是我虔誠地報告中元公,把買祭品、金紙的錢,以祂的名義布施行善,與人結好緣。」
因此在她的會員捐款簿上,每逢農曆七月,就會出現「普度公」、「地基主」這兩位檀施大德。
轉個念頭,虔誠的心意不變,卻減少殺生祭拜、焚燒紙錢污染空氣,造福也修慧。
歡喜,孝親,救倒懸
農曆七月,在佛教徒眼中是殊勝的「吉祥月」、「歡喜月」。
相傳兩千五百多年前佛在世時,因印度雨季氣候溼熱、蟲蛇叢生,為免僧眾外出托缽、傷及草木蟲蟻,佛陀制定每年四月十五日起為期三個月為「結夏安居」,僧團由在家眾供養,專心修行。當七月十五日「解夏」時,許多弟子修持大為進步,讓佛陀很歡喜,故亦稱「佛歡喜日」。
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盧蕙馨教授表示:「道教所謂的『中元節』,是地官赦罪日,地官來到人間定人的善惡功過,冥界的鬼眾也要接受檢驗,人們在此時會設齋為祖先求冥福,由道士誦經,希望地官可以赦罪,讓他們早升天堂。祭祀時要齋戒,懺悔省過,表示虔誠淨化身心,以取悅神明。」
除了「地官赦罪」的信仰外,佛教「目犍連救母」的故事,隨著戲劇表演流傳到民間,也使得傳統習俗增添感念親恩的深意。
目犍連之母因造業故,往生後淪入地獄受苦;目犍連雖使出神通,仍無法救拔母親的苦難。於是佛陀教他在七月十五「解夏日」供養僧眾,集眾人的善念善力,解救母親及同在地獄受苦的眾生。
「盂蘭盆會」即由此演化而來;盂蘭盆是古印度文「u11ambana」,意思是「救倒懸」。
「盂蘭盆會和中元節都有救拔餓鬼的意思,久而久之兩者合流,演變成七月要普度拜拜,施食救地獄鬼道眾生的習俗。」盧蕙馨說。
消災,祈福,安人心
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許木柱教授,剖析農曆七月習俗背後,深層的心理基礎及生態背景。
「炎熱的七月天,容易發生傳染病或流行病,因此大陸華南地區,發展出『建醮』祈福方式,祈求鬼靈不要危害人類;並透過祭拜和燒金銀紙,敦請神明及鬼靈保護。」
台灣中元普度活動之所以特別興盛,則與開拓初期,大陸移民大量死於天災、疾病、械鬥的歷史,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以著名的基隆中元祭為例,其根源於清咸豐年間的族群械鬥;由於雙方死傷慘重,地方仕紳介入調解,敦請各姓宗親輪流主辦七月普度,以撫慰亡靈、化解不同族群間的仇恨。
由此觀之,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,台灣民間農曆七月的祭祀、祈福,最初也有「祈求社會祥和、天下無災難」的善意。
只是現代社會過度鋪張、相互攀比的物化祭拜,讓原本良善虔誠的心意變調,多了利益交換的私心,也因此製造許多不必要的污染及浪費,形成不合時宜的陋習。
其實,只要良善虔誠的心意堅定,外在儀式未必得墨守成規。
據環保署統計,去年全台進口加自製的紙錢,達二十八萬公噸,相當於砍伐五百六十萬棵大樹;不只如此,每焚燒一公斤紙錢會製造一點五公斤的二氧化碳,還會釋放出一氧化碳、苯化合物等有毒氣體,對人和大地都造成傷害。
在講究環保的現代,傳統宗教信仰似乎可用比物質更超越的方式來表現。許木柱教授表示:「這些行為繫於一念間,只要改變觀念,天天都是吉祥日。」
齋戒,行善,護大地
慈濟人傳承正信佛教,多年來宣導「七月吉祥月」觀念;今年起更於全台各地舉辦「感恩‧歡喜‧七月吉祥」祈福會,呼籲用實際的行動——齋戒、行善、護大地,帶動令人耳目一新的「人文七月」。
燠熱的盛夏夜晚,人人點燃「心香」,用恭敬心獻燈、花、果,禮敬諸佛;沒有牲禮、不焚燒紙錢,以一張小小的齋戒卡,表達最虔誠的心意。
「我發願,持齋長養慈悲心、守戒清淨護心門;我發願,貪念縮小到零點,愛心擴大遍虛空;以虔誠戒慎之心,願天下無災無難無號聲……」鄉親們唸著齋戒卡上的文字,各自以一星期、一個月、一年、一生,乃至生生世世為期,發願齋戒、行善、守護大地。
徐徐晚風,帶來清新涼意。莊嚴的場面展現不同於傳統中元祭典的風格;一分創意,接引更多人放下「鬼月」的恐懼,擁抱「吉祥」的歡喜。
「如果能進一步從小我走入社區,關懷並服務弱勢者,心靈將會走向一個更為清澈的境界。如此,鬼月也可以變成吉祥月。」許木柱教授如是建議。
●
農曆七月,許多人忌諱著「諸事不宜」,然而一批批慈濟賑災團員卻馬不停蹄地前往四川、緬甸等受災地區,膚慰受創人心、幫助受災民眾重建家園;而各社區志工,也廣邀民眾參加祈福會,不只為自己,更為世界祥和平安而祈禱。
當這分虔誠的心念與行動持續擴大,相信人心淨化、社會祥和,天下無災難的目標不遠;日日好日、時時吉時、月月都是吉祥月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