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~二十五日 「知」道,更要「行」道
◆7‧24~25《農六月‧二十二至二十三》
【靜思小語】只是「知」道,卻無法「行」道,一切淪於空論。
發心易,恆持難
佛陀說法四十多年,說有、談空,引導人們透徹空中的妙理;進而能擴大心懷,投入人群利益他人。晨語時間上人感嘆,凡夫皆是發心容易、恆心難。
「既知道理,也發心付出,卻因利己心重而利人心微,變得自私,失去耐心繼續付出。一念私心起,在利害得失的算計中衍生煩惱,因而無法守志。」
上人指出,利他其實就是利己。「佛陀『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』代表智慧;『自利利他,利行圓滿』就是慈悲。要學習佛陀悲智雙運度眾生。持此『一心一志』,就能『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』。心中有佛、行中有法,則『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』!」
善與惡,一念間
一名女大學生在路上拾獲一疊十萬元鈔票,酷熱天候下站在路邊等待失主不遇,遂將錢送到派出所。這女孩半工半讀,每天只花一百元解決三餐,這十萬元足夠支付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,她卻能不起貪念,拾金不昧。
一位母親帶著小孩,騎車經過結實纍纍的蓮霧樹,順手摘了四顆蓮霧給小孩吃;後來發現這棵蓮霧樹是有主人的,遂寫了封道歉信給蓮霧樹主人,並送上四顆蘋果。
台中一間雜貨店無人顧店,讓客人憑良心投錢。這間「誠實商店」的店主江鳳英原本是老師,二十多年前有感於社會道德逐漸流失,遂辭去教職,投入社區改造;在三年多前開設此店。她說,希望顧客藉由投幣時發出的鏗鏘聲,「聽聽誠實的聲音!」
早會時上人講述這三則關於「誠」的新聞,強調「誠」之於現今社會的重要性。「傳揚善行,是現在社會最重要也最需要的。善惡存於一念,要以『誠正信實』自我規範,讓良知常存於心!」
心不調,四不調
日本東北部岩手縣二十四日凌晨發生規模六點八強震,一個月前,同地點也發生規模七的地震;六月長江流域進入汛期以來,多省豪雨成災,鄰近的湖南省卻遇乾旱;在美國,二級颶風「桃莉」二十四日凌晨登陸德州南部,亦造成淹水災情……
「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不調,各種災難同時發生。人人應提高警覺,勿輕視天地災變。」上人沈重呼籲,人類居住地球上,豈能不疼惜、呵護這片大地?
以地球板塊活動為例,若動得調和,輕微地動反而是釋放能量;動得不調和,就會釀成地震災難。上人表示:「天地萬物亦同此理,順理則安。」
人常以「震怒」形容發脾氣時心地躁動、火氣熾盛之態。上人言:「地球長期以來受污染、破壞,一旦忍無可忍,也會『火氣大』——地氣不調造成地球板塊活動劇烈,將引發大地震。」
眾生的業力愈來愈強,災難發生也愈大愈頻繁。上人籲眾,除平日防災與事後救災,還要虔誠祈禱、聞法解理、淨化自心,以福業減少惡業。
正值暑假期間,一群慈青加入慈濟人為卡玫基風災受災戶清理家園的行列。上人稱許年輕人付出大愛,體會助人的快樂,流汗亦是輕安。「人與人之間以良能互愛、互助,社會才能祥和!」
盡使命,勿存私
今年度內政部基金會評鑑即將展開,上人勉勵同仁透過準備過程,可幫助自我了解,促使基金會愈來愈進步,但日日「自我評鑑」更重要。
「慈濟四大志業,都是因應社會所需而建立,各有其深度內涵;不要囿於評鑑項目而重此輕彼,慈濟的精神必須堅持,要引導社會建立正念、正道。」
上人表示,「慈善」是整個慈濟基金會的精神,每一項志業都含括慈善精神。「慈濟是很特殊的佛教團體,志工是最大的資產。慈濟人無所求付出,若算人工成本,將十分可觀;然這些皆是評鑑沒有的項目。慈濟四大志業因應社會變化創造新的理念與型態,應讓大眾了解,而非隨俗放棄原則。」
慈濟四大志業運作善款來自十方,許多志工不只捐款,更以生命投入。上人舉例,日前台南一位環保志工車禍昏迷,清醒時失去記憶,惟獨記得做環保。當地慈誠師兄每天載他到環保站做回收,如今不僅恢復記憶,說起話來也更有智慧。
「遭受意外後只記得環保,印證慈濟已深烙其心。如此單純的一念心,回收的瓶瓶罐罐,我們都要疼惜!」上人強調慈濟志業絕非為營利而做,同仁們要用心顧守志業;更要負起責任,為地球生態、人類希望負起使命。
上人期勉同仁勿存有私心,要自我期勉不只盡職工的責任,而是要承擔起志工使命;人人有志一同,真正為佛教、為眾生而做!
山是山,水是水
《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》偈言:「甚深微妙法,難見難可了。」二十五日晨語上人開示,凡夫知見受到污染,故對佛法「難見難可了」。
現代人知識豐富,卻欠缺智慧,言論似是而非。上人闡示,「知」是認知,見物能知其名相;「智」則是深入分別其性相。
「學佛修道,起初『看山是山、看水是水』;深入探究、分析一切事物性相本質,則有『山非山、水非水』的感受;當頓悟『山本是山、水本是水』,就達到『曉了分別,性相真實,有無長短,明現顯白』的境界,通達萬物諸法。」
上人指出,先轉心輪方能轉法輪,欲轉心輪,則要多聽經聞法,修除習氣;否則只是「知」道,卻無法「行」道、心靈迷惘,再如何能言善道,也只是空論。
「修行要修得『大圓鏡智』,心靈清淨如琉璃,智慧圓融,能通透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法,了知物理、事理、生理、心理。如此自然能以『無礙辯才』『常轉法輪』,化眾生無明為清淨智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