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課鐘響 帶著回憶與承諾重拾學習
【重返校園】
◎撰文、攝影‧陳怡伶
八月開學季,
什邡市一千一百多間簡易教室迎接學子重返校園。
被「震」離兩個多月的同學,相見時激動地又摟又抱。
一位高中女孩追憶永別的同窗:
「我保證好好學習,將你的願望一起實現!」
星子不曾隕落,仍在心的蒼穹閃爍著……
清晨八點,機車、汽車開進了什邡市洛水鎮洛水中學校園操場,有家長帶著日用品、棉被陪同子女而來;也有學生自個兒提著大包小包到校,他們的親人大多務農去了。
每位學生幾乎都先尋找同伴,然後才安心辦理報到手續;緊接著將新桌椅搬進教室、將床墊搬入宿舍。
隨著這群孩子進進出出,我遇著女孩劉丹,地震後她一直在慈濟服務站當小志工班長。跟著她走進教室,同學間相見熱絡招呼,激動地又抱又摟;我的相機還來不及反應,他們已經手牽著手,將這分情誼深深圈住,彼此問候災後做啥事情來著。
王瑩說,她被送到江蘇心理復健,現在已經痊癒;有的則說在家裏做點農事;劉丹開開心心提高嗓子說:「還是我最有意義,去做慈濟小志工!」
之前當班長的孟梅說,經歷這次災難,發現了人間無私的大愛;她要記錄下來,作為十八歲美麗的回憶。
收拾愁緒專注學習
就讀高三的孫波,兩個多月來期待著上學;八月一日報到前一晚他睡不著,腦海裏盡是與同學、老師重逢的景象。
踏入校園遍尋熟悉的身影,靦腆的他也難掩內心澎湃。他說:「新校園很漂亮,房子很整齊。報答這些好心人最好的方法,就是好好學習!」孫波的願望是考上四川大學,將來才能改善家境。
孫媽媽四年前往生,年歲高的孫爸爸患有癌症,只能做點農活。回想前天家訪時,見著孫爸爸蹲在一間破舊的雜貨店門前,拚命剝著一粒一粒的蒜種,貨架上空無一物。以前一老一小睡在店裏,震後在隔著小馬路前方的一片空地搭帳棚居住。
孫波兩歲時跌倒致左眼失明,右眼也近視,視力問題影響學習。報到時,班主任要他登記住宿,好好準備大學考試。「我可以回去吃飯嗎?」孫波問班主任。為什麼每天要走那麼遠的路回家?他告訴我雖然宿舍免費,但每週要繳十三元餐費,回家吃比較省錢。
地震後政府補助安置費,孫波挪用它繳交八百元學費。學費有了著落,然而,重建家園之路就更遙遙無期。
同樣令人疼惜的,還有高一升高二班的楊佳。幾天前家訪,她看到我們,沒說上兩句話就哭了:「可以重回學校念書很開心,但想到那些往生的同學……」
楊佳班上有六十五位學生,地震後集中到操場點名,幾位同學遲遲沒有出現,「經過老師確認,那六位同學已經離開大家了……」楊佳停了一會兒,才繼續說:「有位往生同學穿了和我很像的鞋子,媽媽不知哪來的勇氣,去揭開他的面罩,發現那不是我,鬆了一口氣……」流著淚,她陷入一陣沈默。
楊佳的爸爸做搬運工,一個月掙幾百元照顧一家人。「地震後火車停駛,爸爸的工作沒了,只能到處打零工;他一天從早到晚日曬雨淋,相當辛苦!」
踏入新校園,她的瞳孔有著光彩,淚水不再輕易地流。「就像是某些東西,你可能要失去了才會感到珍貴。」楊佳說:「我要好好把握生命,珍惜和家人以及同學在一起的緣分。也要回報曾經幫助過我的人;或是幫助正在受苦受難的人,讓他們也能感受到愛而重新振作起來。」
●
高一七班兩位女同學,等不到其他同學,落寞全寫在臉上。其中擔任過慈濟小志工的陳秋帆說,班上有十九位同學罹難了;報到後,她與楊歡、郭凡去原校地為埋在地底下的同學獻上祝福。
「我的成績不理想,以前你一直叫我要讀書,我總是應付說:『好、好、好,我明白!』然後轉身又去玩,沒把這些話放在心上。現在你走了,再也沒有人叫我讀書。」陳秋帆合十向往生同學立下堅定的志願:「我在這裏向你保證,要努力學習,以前承諾的事情,會好好履行,將你的願望一起實現!」
有苦難的地方,就有溫情,有教育的地方,就有希望。衷心祝福這群見證人間苦難與溫情的孩子,在愛的種子撒播下,有朝一日,終將長成綠蔭大樹,庇蔭群生。
蔣治軍和他七十二個孩子
◎撰文‧邱如蓮
地震當下,他帶著七十二個學生平安疏散,心中同時牽掛著妻子與八個月大幼兒的安危;緊接著負傷拜訪學生的家,了解受災狀況、送給每人兩本書維持閱讀習慣……
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,成為一名能夠預測地震的優秀地質學家——
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期許,也是經過災難歷練後,對生命的愛。
各方援建的簡易房,紅色、藍色的屋頂,交織在田野間;鄉親拆收帳棚,將危屋中的家具一起搬進簡易屋。孩子們也重拾書包,走進簡易教室。
洛水鎮上唯一一所完全中學——洛水中學,擁有五十多年歷史,是僅次於什邡中學的名校,也吸引山邊紅白鎮、鎣華鎮青少年住校就讀。校區分三塊:校本部、初中部分校和公園分校;校本部教學大樓於地震中倒塌。
為使學生快速復課,慈濟在初中部分校援建三十二間教室、兩間閱覽室、七十六間宿舍,八月初完工;讓校本部同學來此復課。
慈濟在兩個月內援建完成了容納一千四百名學生的教學空間和宿舍,是凝聚十方的力量——從六月十一日推平教學大樓開始,鄉親、老師、學生、解放軍、慈濟志工投入重建;力氣大的搭建簡易房骨架,力氣小的搬磚;七月底鋪上連鎖磚、種植花草。
初一二班導師蔣治軍,每天從什邡市搭一個小時的公車來工地幫忙,他說:「這是我們的學校,當然要盡一分力!」
師生暗夜難眠
來自台灣的慈濟教師與大專生志工,七月二十二、二十三日為洛水中學舉辦「感恩、希望、愛」安心關懷活動,蔣治軍一一撥電話通知學生參與。「地震後,孩子面臨很多傷痛,回到學校與同學相處,會讓他們心靈創傷好一點。」
除了住較遠的學生不方便來以外,班上七十二位來了五十幾位。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難後,分別兩個多月的同學再次相見,彼此開心擁抱。蔣治軍也陪伴參與兩天的活動。對他來說,這七十二個孩子已是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說起地震那一天,他仍難掩激動心情——
第一時間他先疏散學生,七十二人全數安全;但隨即傳來上游工廠液氨洩漏的消息,大家脫下衣物用溪水沾溼,遮掩口鼻躲避氨氣。
待液氨的濃度降低,蔣治軍帶著學生回到已成危樓的分校,打破窗子、扯下窗簾,搭建簡易的棚子安身。附近鄉親也拿來米和菜,勉強煮了粥,一人一瓢果腹。
夜裏下起細雨,窗簾溼透了,鄉親再拿來搭木耳架的花雨布給學生們擋雨。蔣治軍撿些樹枝在棚子裏生了火,學生們背對背坐著取暖,度過無法安眠的一夜。在那同時,他心裏懸念著妻子與八個月大幼兒是否無恙……
第二天,家長紛紛接走孩子,蔣治軍才開始沿路詢問鄉親,是否看到同在學校任教的妻子?終於打聽到妻兒和岳父、岳母已到老家。
回到家,房子損毀不堪居住,所幸家人平安。「心中的那塊大石頭,瞬間消失了!」蔣治軍摸著胸口,哽咽地說。
十天走訪七十二戶
帶著左手骨折的傷,地震後第五天,蔣治軍開始拜訪每一位學生,了解家中受災狀況。
每天早上,他騎著機車顛簸在布滿碎石瓦礫的路上,左手一陣陣痛楚;遇到坍塌的樓房掩去道路,他停車徒步前行。花了十天,才將七十二位學生的家走了一回。
每個孩子見著了蔣治軍,都問:「老師,我們的書都壓在地底下了,怎麼辦?」「老師,我們什麼時候開學啊?」
他無法給他們確切的答案,只能盡量安他們的心。「但我的心情卻很難過。」因為他想買書給孩子們維持閱讀習慣,但一己之力無法負擔。
後來有位志願者知道了他的心願,捐贈兩千元人民幣。他立刻到成都購書,再花兩天挨家挨戶給每位孩子送去兩本書。
他在洛水中學服務七年,早把這裏當作第二個家,「自己的家,當然要靠自己的力量重建!」於是,當空降部隊在舊校舍搶救有用的物資,他提供位置圖;看到簡易教室接近完工,他組合學生宿舍的床、搬運課桌椅……
看著簡易校園像拼圖般愈來愈完整,他內心就充滿感動與希望。
團圓的幸福
曾琴靜靜地坐在教室裏,嘴角漾著笑容;曾經她以為再也找不回這樣的好心情。
「全班七十二位學生,只有曾琴家裏有人受了重傷。」蔣治軍說。曾琴的父親被倒塌的房子壓傷,造成髖骨粉碎性骨折,渾身是血;曾琴的母親攔了卡車送往醫院,因為傷患眾多,被轉往重慶治療。
曾琴暫時跟著爺爺奶奶住,與雙親兩地相思。重慶醫院安排電視記者,將曾爸爸住院的情況拍成影帶送回洛水給曾琴,也拍下曾琴在慈濟服務站當小志工的模樣。當曾爸爸看到曾琴當志願者幫忙他人,十分欣慰。
「感謝蔣老師當時照顧我們家曾琴。」曾媽媽鞠躬道謝。她說,災後得知蔣老師將曾琴帶到安全地方避難,她才放心陪伴重傷的曾爸爸就醫。
學校開學了,曾爸爸也出院回家,一家三口住在簡易房,曾琴覺得幸福無比。
「希望曾琴能夠像地震前一樣開朗,不要有創傷,繼續好好學習。」曾爸爸摸著女兒的頭,給予祝福。
●
安心關懷活動中,蔣治軍在祈願卡寫下希望:「身為班主任導師,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快快樂樂、團結一致面對困難;比地震前多一分成熟、懂事、勤勞、善思,和我一同開創活潑向上的初一二班!」
災難中,多少父母心靈受傷、孩童飽受驚嚇。而同樣受災的教師們,為了讓學生、家長信任,隱藏住憂傷。對蔣治軍來說,學生跟家人就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;尤其是當了父親後,更明白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,而學校就是孩子的希望。
蔣治軍說,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當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,能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及地點,避免再造成這麼大的災難。
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期許,也是經過災難的歷練後,對生命的愛。
◎慈濟賑災小檔案
【援建希望工程】
《簡易教室》
六所學校可容納四千多位學生,另外致贈文具、書包、廚具和床墊等
德陽市什邡:
洛水中學、洛水中心小學、八一小學、靈杰中學、洛水幼兒園全數啟用
綿陽市:
小梘溝鎮小梘中學
《永久校舍》
七所中小學(增加中)
德陽市:
什邡洛水中學、洛水中心小學、八一小學、洛水鎮中心幼兒園、方亭中學、旌陽區孝泉中學
綿陽市:
游仙區經濟試驗區中小學
容顏裏的千言萬語
◎撰文‧邱如蓮
【悲喜童年‧生死教育】
家住綿竹漢旺鎮的楊冬琳,每天清晨走出小帳棚,就跟著媽媽來到慈濟武都村服務站。七歲的她就讀小學一年級,是慈濟志工得力的小助手,奉茶給候診的爺爺奶奶、幫忙香積志工打飯,從不挑工作。
這天,服務站的祈禱時間,冬琳的眼裏含著淚,原來是想念幾天前難產逝世的小狗。兩個多月來,她經歷太多的死亡,她時常想起班上往生的二十多位同學——那一刻同學們爭相逃出,有人跌倒在地上,還有人從樓上窗口跳下來;老師轉身進去救人就沒有再出來了……種種畫面在心靈盤旋著。
「現在我們有慈濟人陪伴,已經不那麼害怕了。我學會唱歌和手語,還認識很多新朋友。」楊冬琳邊說邊比起手語。
她和大她兩歲的堂哥楊京帶我們回學校,述說地震當時兄妹倆嚇得抱在一起。「剛開始在帳棚學校裏念書,下雨還會進水呢!」暑假過後,小兄妹搬到政府搭建的簡易房,社區附設有中小學,紅色屋頂、白色牆面,在綠油油的田地中特別顯眼。
「喜歡現在的學校嗎?」冬琳回答:「還是以前的好。但是有地方讀書就很好了!」
【合心協力‧打造希望】
來自台灣的營建志工鄭邦完,早出晚歸在洛水中學監工,跟著鄉親一起搬運磚頭。藍上衣背後一塊塊汗水白色結晶以及黝黑皮膚,是駐守四川五十多天的痕跡。
無論晴雨,工程不輟;啟用前夕,三大卡車的桌椅到位,來幫忙工務的學生看到了立即加入搬運行列,排成一條運輸線,快速地把桌椅整齊排在教室裏。
【小小監工‧勤快抗震】
慈濟在什邡援建的簡易學校,校名都加上「抗震」二字,代表是地震後建造的臨時學校。為降低簡易教室重建成本,政府合併多所學校,其中洛水中心小學、洛城小學和八一小學,三所併為兩校;也由慈濟援建。
洛水小學工程期間,常常可見三位勤快的「小監工」身影——劉燁、劉炳鑫和蔣文涵。劉燁說,有時候幾天來一次,有時候天天都來。劉炳鑫補充:「就希望學校趕快好,可以上學!」
復課了,蔣文涵非常有志氣地說:「要認真念書!」相信這不只是他們的心願,也是全校師生及全球慈濟人的心願。(資料提供╱劉家芸)
【真誠感恩‧煥發自信】
「感恩慈濟給我們建造新學校……」洛水小學教室傳來童稚的嗓音,原來是正在練習啟用典禮上的致謝詞;只見孩子們一句也不馬虎,認真配合老師指導抑揚頓挫。從他們自信的眼睛,讓人看見未來的希望。
【大愛學校‧美麗笑園】
慈濟教師與大專生志工七月十五日到二十五日為靈杰中學、八一小學、洛水中學、洛水小學舉辦「安心關懷」活動。
熱鬧新鮮的團康帶動和課堂教學,吸引八百位學生返校參加。開懷的舞動和笑聲,讓忙於重建的家長和師長也隨之忘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