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土貧村,互助啟建光明希望
【援建永久住房‧中江縣富興鎮光明村】
◎撰文‧凃心怡 攝影‧顏霖沼
百年歷史、獨具地方特色的紅土磚房,
因貧窮而生、應強震而倒。
慈濟援建消息傳遍全村,居民掩不住笑容!
即使身處艱難,勤奮村人互愛互助,捲起衣袖準備親力親為——
揮別土堆房,建起新樓房,讓光明村展現光明!
清晨下了場雨,連一向乾旱的光明村也沒被遺忘。腳下的紅土被雨打得溼滑,外來的人走不慣,常是沒走幾步路就摔跤;因此我們戰戰兢兢只注意腳下,無心抬眼觀看風情。
「這裏的泥巴還真滑。不僅滑,還很黏。」鞋底黏滿紅土,在一次險些滑倒的驚魂之際,我們這樣說。
一旁走得習慣,穩若泰山的村民笑著要我們站定、仔細看,「你腳下踩的,全是掉下來的『牆』。」
光明村歷來是個窮村,窮到連磚塊都買不起,因此先民發揮智慧,將具有黏性的紅土混水攪拌,再放入長方形的木板盒裏壓密,在大太陽底下曬個幾天、倒出來,就成了一塊可以砌牆的紅土磚。
紅土磚房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風景。雖然每逢大雨,牆土就會剝落,一年至少要大修三次,但村民珍惜著,「這都是我們祖先搭的,住起來冬暖夏涼呢。」
紅土建築歷經百年不衰,卻熬不過芮氏規模八強震的劇烈摧殘。
乾旱、貧村,吃米難
中江縣是德陽境內的丘陵農業縣,一百四十萬人口中,高達八成五務農,盛產菌菇、中藥材與竹編。
位在縣西北部的富興鎮光明村,約有兩百餘戶、七百多人,是個迷你小村;經濟並不發達,無人擺攤設店,村民若要買個柴米油鹽,就得走上五十分鐘泥巴路到鄰村趕集。
村內集水不易,十年九旱,農人靠天吃飯,無法種稻,只能種點旱作。村書記陳嘉安說:「在兩年前,我們連白米都吃不太起……」光明村因此成為富興鎮十九個重點扶貧村落之一。
一九七二年政府修建「人民渠」,引流都江堰的水,強化灌溉機能以提高產量。儘管光明村離渠道相當近,卻因位處龍泉山脈上,海拔六百三十七公尺,地勢較高,分享不到人民渠所帶來的充沛水力。
長年乾旱,加上稻種、農藥及肥料的價錢又高,種稻注定要賠本,沒人敢冒險。村民賴萍表示:「以前主要吃玉米跟紅薯,偶爾為了小孩的發育,才去買些米回來。而玉米一斤賣八毛,稻米一斤就要價一塊五毛錢。﹂
村民收入來自玉米、小麥與油菜油,平均賣價都不高。飼養牲畜是最賺錢的方法,但沒多餘的錢買飼料,以剩飯加上曬乾的玉米將就餵食,一次只能養兩頭豬;平均一年養四頭豬,賺得四、五百元已經很不錯,經濟水平仍舊無法提升。
兩年前,政府扶貧計畫替光明村設置「提管站」,這裏才有足夠水壓引水灌溉。如今,家家戶戶已能種植稻米,但採輪耕提升農地產能,一年收成一季,自給自足。居民平均年收入維持在兩千三百元人民幣上下,雨水多一點時也不超過三千;克勤克儉,過日子還不成問題。
遇上大災也碰到好事
然而,大地震造成全村一半以上房舍倒塌,房子像積木般崩落;就連一幢去年剛修好的土堆房也七零八落。嚇得村民寧願睡帳棚也不敢住土堆房。
傳統紅土建築不夠牢靠,但磚房成本高,即使只是重建兩房一廳就要好幾萬,多數人家無力負擔。村書記陳嘉安說:「我們這裏只有兩成是磚房,算很高級的住宅了;從以前到現在,也只有過三戶樓房。」
在縣政府引介下,慈濟志工數次來到光明村勘察,決定援建九十一戶房屋傾毀戶;以磚頭、水泥和鋼筋搭建兩層樓住房。
消息傳回光明村後,陳嘉安一度不敢相信,釵h村民也難以置信。直到確認後,陳嘉安挨家挨戶告知,眾人心裏才算踏實了。村裏年紀最大的九十歲婆婆說:「這輩子都沒想過會碰到這等好事!」
修繕、農忙、分享勞力
安居即將有著落的此時,正是玉米與花生的採收季節,田地裏不時聽見久違的歡笑聲。
人民渠旁,一位婦人正蹲在田裏採收花生,陳書記和她打招呼後,便往花生田一躍,幾個人蹲下來,拉拉拔拔地協助收成。
「我們村小,大家感情自然就好,有什麼事都會相互幫忙。」陳書記說,在光明村少有獨棟建築,家家戶戶習慣將房子搭在一塊,就像個大雜院,你家的孩子我照顧、我家米糧不夠大家來補貼。遇上婚喪喜慶,更是村裏人人動員的大日子。
以往勞動人口多到外地打工,地震將他們震回來安頓家中婦弱老小。三個月來,有人安心再往外打拚,也有人選擇留下來,扛起重建與安置的工作。
邱定輝爬上階梯,很快地就將幾根屋梁固定,再攀下來,仔細安置門板;才兩天,一間簡易住房的結構已完成,只要再將竹編板鑲上去就算完工。涼風徐徐吹,邱定輝的汗仍溼透衣裳。
他原本在漢旺挖煤礦,地震時剛好在井下,幸好井沒被封埋才得以逃生;他徒步走了四天回到光明村,就一直留在村裏,幫人修房、收莊稼。「等一切都安置好了,再出去找工作吧。」
雞犬相聞、人情富裕
邱定輝不僅照料自家,還包含他的親戚和鄰居。眼前這幢正在施工的房子,是邱定輝替小叔一家人搭建的。工程期間,小叔一家全暫住在大叔家。
「平時沒在分你我,在這種非常時期更要互愛互助。」邱定輝的大叔一邊說一邊端菜上桌,招攏著弟弟與鄰里趕緊用餐。
房舍毀倒、煮食不易的人家,用餐時間很自然來到沒有受災的村民家中搭伙;因此不難看見好幾戶人家一同用餐的和樂景象。
地震中,許多牲畜被坍塌的牆壓死,邱定輝的豬寮也不例外,養了幾個月的兩頭豬白費了。前陣子他到村裏的養豬場再買回兩頭小豬,暫時養在大叔家的豬寮裏。
造訪村中一座有三百頭豬的養豬場,邱定輝招來主人黃克,向我們隆重介紹著:「他是村裏的大善人!」體貼村民經濟不豐,黃克以優惠價賣豬給村民,每年少賺一萬元。問他會不會捨不得?他靦腆地笑著搖頭:「我是光明村的人哪!」
●
中江縣的糧油產量、豬牛肉產量、蠶繭產量有不錯成績,並出產全國唯一的特色麵條,稱之為中江掛麵。
中江掛麵經歷沸水滾過數次仍能保持彈牙好滋味,細如牙籤般的掛麵竟是中空狀的。猶如光明村的農民們,即使處於艱難環境,仍能放空自我私利,傾注全力協助鄰里,攜手度過難關,愈是困苦愈能展現韌性。
慈濟援建的永久住房正在設計草圖中,村民們已迫不及待投入建築行列,「像以前人民渠、提管站,大家都有勞動過。」賴萍說,現在搭的是自己的房子,說什麼也要親力親為,「光明村人要再站起來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