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1期
2008-08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【慈濟川緬膚苦難‧大愛善行聚福緣】四川震災
  主題報導【慈濟川緬膚苦難‧大愛善行聚福緣】緬甸風災
  特別報導
  幸福快門【卡玫基、鳳凰風災關懷】
  人文教育
  銀髮之愛
  一句話的力量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七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四川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1期
  川震百日,挺直腰桿向前

◎撰文‧凃心怡  攝影‧顏霖沼

古蜀文明、三國文化、佛教文化、孝道文化……
四川德陽市,煥發著悠久優美的歷史光澤。
這裏不只是「天府之國」糧倉,也是中國重要工業基地,
被譽為「川西平原璀璨明珠」,經濟表現僅次於成都和綿陽,
是四川省重點建設的九大城市之一。
然而,汶川大地震讓德陽一夕之間淪為特重災區。

一百天過去,
一如四川其他受災地區,
德陽人在人助自助中,
一點一滴站起來;
他們挺直腰桿,
訂立未來衝刺目標——
八年內恢復震前水平,
再把境內的綿竹、什邡、陞陽區,
送回四川省十強縣之列。

千頭萬緒,
就從遷入新家園和新校園開始;
小小幾坪簡易板房,
容納了外界無量的祝福和愛心,
雖是過度卻安穩,
得以安心構思重建藍圖。
站在新家社區,
鄉親的熱情爽朗一如從前:
「兩三年後歡迎你們再來四川,
參觀我們的新家;
那一天,換我們招待!」


再次來到四川,從成都機場乘車行上高速公路,路旁大型看板恢復廣告活力,已不見數十天前的悲壯打氣;原本掛在大樓及人行道上的紅布條沒撤,但上頭的口號全被為北京奧運加油給取代;開車師傅與我們之間的話題,也是奧運!

八月八日,奧運開幕式在北京盛大展開,地主中國隊運動員出場時,現場響起雷動的掌聲與吶喊,為掌旗運動員手裏牽著的那個小身影激動著:「林浩加油!四川雄起!」

來自汶川縣映秀鎮的林浩,是三個月前世紀大地震中,數次衝進教室救出同學、被政府頒為抗震小英雄的九歲男孩。

為百年盛事歡喜之餘,人們仍不忘四川大地震所帶來的傷痛。「這分痛,我們肯定是永遠放在心裏,是一輩子的。」路邊販賣麵食料理的老伯,一邊翻弄半個月前才又啟動的大鍋準備做生意,接著說:「但日子還是得過下去,要挺起來,恢復到正常的生活。」

街道、農田、學校
傷痕漸淡,生機盎然

來到距離成都北方六十公里外的德陽市,我們重返兩個月前曾造訪的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。

這個以傳統技藝聞名的「年畫村」,在地震中被摧毀得殘破不堪,幾乎九成房舍倒塌;一夕之間,人們生活陷入百廢待舉的無奈。

而今,街道兩旁以及空地上的帳棚依然不減,但大多已不住人。或是擺放莊稼、或是搭成廚房,甚至成為雜貨食糧商店;不少店鋪也公告恢復營業時間。災後三個月後,市集景象已漸活絡。

商機顯現,說明了生活逐漸恢復秩序。再往村裏走,數十天前形同廢墟的製酒廠,也以鋼條原地搭起簡易工廠。綿竹釀酒業興盛,尤以「劍南春」最知名,而有「名酒之鄉」美譽。工人興奮地說:「不久後,就可以再聞到濃郁的酒香了!」

猶記得震後十餘天,一群志願者來到棚花村駐紮,教導孩子們語文和數學,陪他們轉移恐懼。那幾頂充當教室的帳棚如今亦拆除,空地恢復為農地,新栽的玉米重現綠意盎然。

教育志願者的撤離,代表著最令家長們擔憂的復學問題已解決。當其他省分的孩子還在放暑假時,四川災區學校陸續在七月至八月中旬開課,加緊腳步將被地震中斷兩個多月的課程補回來。

週日下午一點,棚花村的孩子們剛從學校返家,連跑帶跳地向我們聚攏過來,一人一張嘴沒停過,拉著我們的手也未曾放開。

「為了趕課程,我們每天都要上半天課!」和上次見面一樣,黃麗萍紮著馬尾,動作與音量仍像個男孩。其他孩子的改變也不大,但隱隱感覺更開朗些了,也出現學齡孩童常有的煩惱。「前幾天考完試,我現在很怕看到成績。」麗萍噘著嘴,吐了吐舌頭。

相較於麗萍的學校較早復課,有些學校因為教學樓修復、加固工程繁雜以及簡易教室仍在搭建中,復課時間往後推延幾週;為了趕上課程,學生們得從早上七點上到晚間九點。

「不辛苦,要珍惜。學校倒的時候,我嚇得以為再也不能上學了。」初中二年級的蕭豔展開笑靨訴說。彷彿這段真實是一則故事,過往雲煙反而歷歷在目。

遷入板房、外出謀生
生活一點一滴回到常軌

走去麗萍家,帳棚已經妥善收到屋內一角;以竹編板築牆、木棉瓦搭頂的自建簡易房矗立在原地,一張雙人床以及衣櫃和電視,簡單建構成家的模樣,麗萍說很滿足了。「至少下雨的時候,雨不會潑進來……這是我爸回來搭的,搭好了之後他又出去工作。」

棚花村居民多務農或外出打工,地震對農作的影響不大,卻一度中斷了打工機會;所幸工廠復工後,人們得以重拾生計。縱使房子震垮,村民的經濟還算過得去,前一陣子麗萍反應上學路途遠,父母還為她添置了一部腳踏車呢!

地震前,德陽境內的綿竹市和什邡市,雙雙名列四川經濟十強縣的前五名,卻同在地震中受到重創。我們轉往受災嚴重的什邡市洛水鎮,了解民生現況。

位在洛水鎮北郊、龍門山脈與成都平原交界處的李冰村,是兩千多年前修建都江堰、造福成都平原的工程師李冰,晚年劬勞工作、往生後陵園所在之處。兩千一百位村民多務農,主要生產木耳、稻米與蒜頭。

正值木耳收成之際,卻遇上地牛翻身,培植架倒塌,木耳大多摔爛了;即使新培植木耳,卻因為外地收購者顧忌當地傷亡嚴重,交易意願不高。地震迄今農民幾乎沒有收入,使原本經濟條件不佳的村民,生活雪上加霜。

地震使得李冰村超過六成房舍倒塌。政府雖建有簡易房社區,但農戶生活必須緊捱著田地以便照顧,因此李冰村民多領取兩人以下兩千元、三人以上一人八百元人民幣的補助,自建簡易農房。

來到鐘先生家,他選用次等級的竹編板建房,價錢比一般竹編板便宜一半,但不到五坪的房子還是花去一千多元人民幣;最苦的還是三個月來,等不到人上門收購木耳。「不知還要等多久……過些時候稻米收成後,我就出去找打工機會。」

政府對於自建永久住房農戶,提供一到兩萬元補助。「但我們這一家,就我一個可以外出幹活。」鐘先生的老媽媽臥病在床兩年,家裏必須有人照顧;僅靠鐘先生打拚,不知多久才能湊足費用興工。他嘆口氣,指著一旁的塑膠布說,這是因應攝氏零下九至十度的冬天所準備的。

走訪多戶簡易房,由於村民的生活用品和生財工具多在地震中毀損,家具相當簡陋。

熱食、義診、入厝禮
鄉親自助助人添喜氣

三個月來,二十五個省對口援建四川災區,十萬名工程人員興建完成三千四百個簡易房安置點。八月間,四百多萬戶四川鄉親完成喬遷,從帳棚搬進簡易房社區或者自建平房。

慈濟在八月中下旬,針對德陽什邡市與綿竹市共計三十個村、兩個鎮與四個社區,致贈兩萬餘戶、五萬四千多人生活物資。包括白米、食用油、鹽、糖、水桶、洗臉盆、熱水瓶、鍋碗瓢盆、茶壺、洗潔用品、毛巾、棉襪、毛毯、環保袋等三十一樣物資。

八月十四日,李冰村村民大多揮別憂鬱,拿著戶口本與發放單來到村裏的小廣場,準備領取來自台灣慈濟人的愛心。捏著領取發放單,鐘先生背著竹簍前來;這天,是我們第一次在他臉上看到笑容。

「這些物資讓我們省下一筆大花費,無形中等於存了一筆搭房的錢,而且也能無後顧之憂出外掙錢了。」九十度鞠躬,雙手合十,鐘先生字字句句都是感恩。

兩萬戶的物資相當龐大,從籌集物資、打包、規畫路線、維持秩序到深入社區關懷慰問,一百多位志工分工合作;居民也參與事前的打包與運送。而一列約三十多人組成的井然隊伍更令人驚喜——他們是來自慈濟服務站的小志工。

地震後第四天,慈濟陸續於德陽市的羅江縣金山鎮、什邡洛水鎮、綿竹遵道鎮棚花村和漢旺鎮武都村設立服務站,供應熱食以解決在帳棚區煮食的危險與不便,也鼓勵居民參與志工,走出受災陰霾。慈濟並以義診、往診,紓解醫療院所受損、傷病人數眾多、醫護人力吃緊的狀況。

七月下旬開始,因應簡易屋完成、學校復課、在地醫療院所正常運作,慈濟服務站陸續撤站。在洛水鎮洛城小學慈濟服務站擔任小志工的李建東,七月底撤站後,圓滿長達兩個月的服務;他腳步不停歇,轉往永興公園慈濟服務站協助醫療翻譯,直到永興公園也撤站,讓他若有所失。「後來我聽說慈濟接著籌備發放,精神又來了!」

左肩扛米、右手提油,李建東協助一位單獨前來領取物資的爺爺將沈重的物資運送到家。與他錯肩而過的同學陳思宇手裏也同樣提著生活用品包,肩上還揹著毛毯。他們點頭招呼,李建東先開口:「我已經幫了二十三個人了。」陳思宇也不遑多讓:「我幫了二十個,等一下就追上你了!」

一整天下來,李建東的雙手又腫又疼,輕碰頸間,他就痛得哇哇大叫。問他明天還要不要來?他的聲音洪亮起來:「一定!」

小志工們相互告知,發放這些天大家不缺席,人數有增無減;也由於過去兩個多月來與慈濟志工互動共事,默契十足,增加了效率。

用餐時間走在簡易房社區,可聞到家家戶戶炊煮的香味,居民生活逐漸回復常態。八月十二日,震後屆滿三個月之際,慈濟的熱食供應及醫療服務也全面告一段落。

這天下午,煮了最後一頓中餐、看了最後一批病患,慈濟志工開始收拾帳棚與器具,還原現場。面對分離,村民們充滿不捨,但以最堅強的態度讓志工安心:「志工的付出已經夠了,不能永遠依賴你們,該是我們自立自強的時候了!」

八月二十四日物資發放結束後,慈濟為期一百天的緊急援助行動告一段落;後續將展開學校和永久房援建工作;預計十一月底洛水鎮與漢旺鎮慈濟活動中心將啟用,大陸慈濟志工將在此長期陪伴、提供安心服務。

鄉親們挺直腰桿,邁向未來;相信他們會將慈濟大愛長存在心,再將這分溫暖傳遞出去。

道路兩旁,震後才種下的夏稻已飽滿彎腰,再過不久,這一季的辛苦將有豐盛的收穫。四川大地震同樣歷經一季歲月,重建的腳步愈走愈穩,點滴匯助的力量,已讓敗壞重新復甦。


◎慈濟賑災小檔案
物資供應
5.16~8.12
區域:德陽市羅江縣金山鎮;什邡市洛水鎮;綿竹市漢旺鎮武都村、遵道鎮棚花村
項目:提供熱食818,586份、醫療服務45,082人
8.13~8.24
區域:什邡市洛水鎮;綿竹市漢旺鎮、清平鄉、天池鄉
項目:致贈入厝禮給簡易房社區與農戶自建房,共20,499戶、54,364人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