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怕慢,只怕站 陳志銘踏實前行
◎撰文‧林瑋馨、江秀洲、張麗雲 攝影‧林炎煌
罹患小兒麻痹,讓他走得比別人慢、比人辛苦,
但他一步一腳印,步步踏實、深入。
瘦小、微跛的身影終日奔忙,
總是把握每個「不便」的當下,堅持付出。
四十四歲那年,生平第一次聽到有人叫我『爸爸』,簡直高興得說不出話來!」二○○四年加入花蓮慈濟中學「慈誠懿德會」,未婚的陳志銘一口氣有了十個孩子!
為了陪伴這群孩子,他克服肢體障礙,每月從台中前往花蓮「家聚」,風雨無阻。
每當孩子們奉茶給「爸爸」、跟他分享心情點滴的剎那,那種愛人和被愛的氛圍,他說,是用再多錢也買不到的人間至情。
母愛,彌補缺憾
娶妻生子、組成溫馨甜蜜的「家」,曾是陳志銘心中的美麗憧憬;但如今他已經看得很開,也安慰母親:「命裏有時終須有,命中無緣莫強求。」
但是七十九歲的老母親,對於這個四十七歲的小兒子,總是放不下心——
民國五十年間,小兒麻痹症大流行,志銘六歲時,家人發現他的左腳無法彎曲,經醫師診斷罹患小兒麻痹症。
雙親為此自責不已,認為是忙於事業、疏忽照顧所致。所以從小到大,母親對他付出百分百的愛,父親也對他萬般疼惜。
求學期間,志銘成了同儕有意無意的訕笑對象,讓他產生強烈自卑感,也造成逃避上學的心態。幸好老師以愛心、細心關照,加上母親堅強羽翼的保護,才讓他受創的心靈逐漸茁壯。
母親每天牽著他上學,每當他受人取笑、回家哭訴時,母親總會以堅定的口吻撫慰他:「你就當作是開玩笑,不要理會他們。」但當兒子擦乾眼淚,母親偽裝的堅強瞬時瓦解,躲到廚房裏偷偷掉淚
「我做錯事,她不會罵我;每天早晨我要上班,她總是站在門口跟我道別;她每晚就寢前,也不斷催促我休息……」陳志銘說,這一生與媽媽因緣很深,兩個人好像連在一起。
「直到現在,媽媽還常因為我的腳而自責。腳殘間接影響我的婚姻,是她心中永遠的痛。」陳志銘眉間微蹙,無限感慨地抒發一位慈母的遺憾。
布施,開啟善門
父母親早年從事毛線加工業,一家四口原本落腳在台中縣石岡鄉,後來輾轉搬遷至基隆、台北,最終又回到台中定居,轉而經營燙金印刷工作。
父親雖然事業忙碌,對陳志銘的愛不亞於母親,把所有好吃、好用的都留給他。只是怯於父親表面上的威嚴,父子倆少有互動;直到十五年前父親罹患癌症,陳志銘整顆心似被淘空般,盡是不捨與無助。
看著父親的健康情況每況愈下,身子像承受過重的扁擔般無力地彎垂下來,志銘也跟著寢食難安。為祈求父親早日康復,他到廟裏當義工,虔誠祈禱菩薩加被;無奈父親還是撒手西歸。
一家之主走了,母親天天哭泣,陳志銘的難過也不在話下。偶然間看到慈濟籌建醫院的消息,他打電話到慈濟台中分會,表明要捐贈病床,為父親植福。
就在父親告別式前夕,慈濟人前來關懷致意,從此開啟志銘心中的善門。
承擔,留下典範
甫跨入慈濟,陳志銘被美善的漣漪層層環繞,似乎忘了身體的殘缺;只要一通電話,他就跟著環保車穿梭大街小巷,做起環保絲毫不輸人。
雖然腳不方便,人又瘦小,但他總是跟著大家一捆一捆地搬運回收物。有些志工見到他身軀瘦弱,會叮嚀他:「不要拿那麼重,留一些給別人做!」就是這樣的關懷,讓陳志銘暖在心裏,每天總是殷殷期待與志工「約會」。
「我將環保當成一項可以流汗的運動,樂此不疲。」陳志銘說。
因為太投入慈濟志業,疏忽父親留下的事業,有時免不了捱家人一頓叨念,家中氣氛常因此弄得很僵。為避免類似狀況發生,志銘調整投入志工的時間,盡量讓事業、志業兩相兼顧。
五年前,和大哥一起經營的燙金印刷業逐漸式微,陳志銘在友人介紹下,轉任手工具加工廠作業員。當時幾乎天天加班到晚上九點半,下班後又帶著滿身污漬,參加慈濟各項志工服務。
擔任和氣培訓幹事期間,為了準備繁瑣的培訓資料,不諳電腦的他,常得請教其他志工,回家後坐在電腦螢幕前,以「一指神功」一字一句敲著鍵盤,經常忙到夜深。為了照顧每一位培訓學員的初發心,他還撥空到學員家中拜訪、互動。
事親至孝的他,即使日子過得忙碌,假日仍會陪媽媽爬山,照顧母親無微不至。
雖然身有不便,但陳志銘如流星趕月般投入慈濟的真誠付出,感動了身旁的人。原本極力反對太太做慈濟的游瑞聰,看到陳志銘的投入精神後有感而發:「他行動不便,卻這麼發心,我們好手好腳,有什麼理由不做呢?」
游瑞聰說,陳志銘是讓他踏入慈濟的標竿。「給他什麼工作他就做,他是大家眼中的『沒問題師兄』!」
志工鄭武松更笑稱,他就是被陳志銘「拐」進來的。原來,當時為了鼓勵鄭武松加入慈誠隊,烈日當空,陳志銘踅著腳,拿著一張報名表,走了近三十分鐘的路,滿頭大汗跨進他家。
那一幕,鄭武松記憶深刻:「看到他跛著進來,我差點掉下淚來!」
感恩,心轉境轉
過去的陳志銘,一度覺得人生沒有目標,得過且過,賺多少就用多少,不曾為日後打算;他把金錢用在購買唱片,堆滿屋子。自從投入環保後,他徹底改變,生活中不必要的花費,能省則省。
未加入慈濟前,陳志銘曾因為身體殘缺而產生怨念,常想,為什麼自己跟別人不一樣?加入慈濟,心念轉境就轉,他抿著嘴笑笑說:「我的手能做、腳也能走,應該感恩父母賦予完整的生命!」
在彎腰做環保的當下,他也學會放下身段、縮小自己,更能與人結好緣。
志工郭信彣說,有次大家到三義出坡,志銘隨身多帶著好幾把鐮刀,只因為他猜想一定有人沒帶。「他分分秒秒做慈濟,隨時隨地想到別人,這種精神讓人欽佩。」
公司老闆陳章寶也讚歎志銘是公司上下最沒有聲音的人,不論分配到什麼工作,他總是如期完成,粗重的工作也默默撿起來做,不計較。他在公司推動環保、鼓勵同事茹素,至今已有二十幾位同仁和他一起響應「心素食儀」了!
●
陳志銘曾參與花蓮慈濟醫院十公里越野賽跑,雖以倒數第一名抵達終點,卻從曾文賓榮譽院長手中領取「精神獎」。
投入慈濟十幾年來,陳志銘的用心和毅力,正具備了駱駝的耐力、獅子的勇猛心。志工廖繼炎讚歎:「他真的是以生命在做慈濟!」
郭信彣說:「志銘一隻腳行動不便,更襯托他一步一腳印;雖然走得比別人慢,卻更深入、更踏實。」
「我做得還不夠!」陳志銘自認身體的缺陷,來自過去生的「業」,但他歡喜接受;禮拜《法華經序》時,即使腳彎不下去,仍跟著一步一拜,堅持到最後,把每一個「不便」的當下,當成是在「消業」。
今年剛卸下培訓幹事,陳志銘又承擔社區志工幹部,週末還要開車載送社區學員往返清水靜思堂上課,但在他臉上看不出絲毫倦容。
「來慈濟,就是要學做人做事的道理。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,有機會付出就是有福的人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