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4期
2008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【「手」護大地系列之四】
  財富與心富特別報導
  人生練習題
  喜樂證言
  寰宇慈濟
  出版書訊《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慟》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台灣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4期
  二十五~二十六日 有「求」必苦,「做」就對了

 

◆10‧25~26《農九月‧二十七至二十八》

靜思小語】人生求不得事,十有八九;有求必苦,無求且能付出,輕安自在。


不求福,信因果

「行在菩薩道上,要取中道,不執著『有』——做了就要求福,將陷求不得苦。」與基隆區志工談話,上人教示,莫迷信或求福,但要確信因果。

期待大家「去做不用求」,不是因為「求也沒有用」。上人進一步說明:「人生求不得事,十有八九,有求必苦!行於菩薩道,凡事善解、付出無所求,才能時時輕安自在。」

例如為感恩戶打掃,當環境乾淨亮麗起來,讓住戶能生活得舒適,付出的人心會更輕安自在;上人表示這就是「福從做中得歡喜、慧從善解得自在」,付出後感到歡喜、自在,就是福慧雙修。

上人請慈濟人要發揮智慧,把心顧好;對於周遭同在人間付出、助人的菩薩,要能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,彼此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。

「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靈方妙藥。莫因彼此相熟,而將『四神湯』冷藏!」

守本分,不怕苦

貪念致使心靈貧乏空蕩,財產再多,永遠嫌不夠。二十六日早會時上人直指,貪婪是造成無明與罪惡的源頭;一味追求享受,甚至舉債度日,在如虛幻泡沫的經濟中生活,隱伏著危機。

「過去社會普遍貧窮,受教育的機會少,人人以勞力換取基本生活所需。現代人雖然教育程度高,但力量、能量相對來說卻低很多,許多人只想輕鬆度日,最好是不費力氣錢就會來。」

經濟不景氣使得失業率上升,上人勉眾只要有一技之長且不怕苦,就不要害怕失業。「現在許多人眼高手低,要求吃好、睡飽、做少、離家近,導致許多工作須仰賴外勞,這就是沒有『顧本』。」

感嘆現在人基礎一代不如一代,享受花錢卻是一代甚於一代;上人強調「顧本」就是安分守己,將「人的根本」顧好。

「培養自己的能力,有本領在身,不怕苦且循規蹈矩努力打拚,加上清淡平實的生活;如此『生活顧本、清平致福』,就不用擔心受金融危機波及!」

去慢心,啟悲心

與幾位慈大醫學系畢業生及在學生談話,上人以「一條漂亮的鍊子,是許多珠子串連而成的」,比喻現在醫學分科細密,不同科別間實乃「環環相扣」,切莫存有貢高我慢心,執著於自己的科才是最重要的,而輕視其他科別。

「每一科對於每一位求診病患而言,都是最重要的。要先自我肯定選擇行醫是為了搶救生命,就能用自己的生命走入病患的生命去付出;只要對病人有益,就能放下自我去成就。」

「慢」乃心靈五毒之一,上人說,除了貢高我慢,「卑劣慢」也是人的一大心病。「人上有人、天外有天。自以為高人一等,看到別人勝過自己時,卻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態度去否定人,就是『卑劣慢』。」

醫療為人拔除病苦,是四無量心的「悲」。上人教勉醫療工作者要開啟悲心,即「人傷我痛、人苦我悲」之心,「了解生命的苦,就會放下自我,對病患更用心!」

守戒律,滌己心

「凡夫無明蒙心,故常生活在煩惱、爭鬥中。入靜思道場,要先洗滌自我心靈,靜下心來,好好思考人生價值,也就是重整心靈世界。」

北區第四梯次培訓慈誠、委員尋根圓緣,上人開示凡夫心起起伏伏,一個心念偏差,可能造成一輩子的錯誤,甚至惹來家庭、社會困擾;教勉大家要「戒慎虔誠」,調整好自心。

「入佛門首重『戒』,務必做到『誠、正、信、實』。無論過去犯過什麼樣的錯誤,懺悔則清淨;最怕的就是壞事再回鍋。在慈濟大團體裏,彼此要感恩、尊重,用真誠的愛相互勉勵、扶持,同行在康莊大道上。」

團體中人多,難免會遭遇碰撞。上人表示,凡夫習性尚未去除,彼此相處稍不用心,就會製造「人我是非」。

「應謹記『人是,我非』原則——無論對方如何,正確的我們要學習,不對的則引為自我警惕。要把人事當『教育』,而不是『是非』。」

上人強調這不是是非不分,而是用智慧判斷何為「是」、何為「非」,無論是與非,都能化作自我教育,如此慧命才能提升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