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4期
2008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【「手」護大地系列之四】
  財富與心富特別報導
  人生練習題
  喜樂證言
  寰宇慈濟
  出版書訊《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慟》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台灣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4期
  六日 老有所安,更有所用

 

◆10‧6《農九月‧初八》

靜思小語】樂觀知足,雖貧猶富;老而付出,人生大用。


明果報 耕心田 

新竹志工張馨鎂,十多年來歷經鼻咽癌、子宮頸癌侵襲,治療過程中視力、聽力受損,也因舌頭、咽喉受傷,口齒不清。儘管如此,她仍獨力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,且不計前嫌,照顧拋棄她的先生走完人生最後纏綿病榻的日子。

有感於慈濟人與家扶中心一路陪伴,張馨鎂即使身體仍受病苦牽纏,心靈健全而堅強,不但自力更生,更主動表達回饋心願,投入環保、加入培訓慈濟委員行列;今年底即將受證。

「雖然命運多舛,她卻善解以待。她說:『既然一眼視力不佳,就少看一些不好的事,只看好的;雖然聲帶受損、說話不方便,那麼就不說壞話,只說好話。』」晨語時間,上人讚歎她「以法轉心念」,清楚因緣果報且懂得感恩,一旦能自立,就趕緊造福、回饋。

「愚癡眾生不知因果,故耽於欲念,不斷造業,受苦而無法出離。佛陀以因果分析人間事,殷殷教導,唯望人人去除無明雜念,恆生善念。」

上人教示,一念善種植入心田,必須下功夫耕耘。「勤勞的農夫,能使心靈福田收穫無數善種子,進而行入人群,廣度眾生!」

關懷心 勝血緣

現居高雄岡山榮民之家、八十歲的張紹南伯伯,十多年前車禍腿被撞斷,不但未責怪肇事者,更婉拒賠償;因為沒有家人,住院期間肇事者妻子主動照顧直到康復,情同父女,伯伯出院後遂認她為乾女兒。

高雄慈濟志工李清瑞在榮家開救護車,偶見伯伯閱讀早期泛黃的《慈濟》月刊,遂接引伯伯參與各項慈濟活動。

「每個月領的退休俸,是老百姓的納稅錢;既已不能為國家做事,起碼要為社會做一點事情。」因此,伯伯不只定期捐款助人,也投入環保站付出。

為了和環保站的阿公阿嬤溝通,鄉音重的伯伯開始學閩南語,還參與讀書會、書法課;並在兩年前受證為慈誠隊員。伯伯平日在榮家幫助行動不便的榮民打理三餐、雜事,慈濟每月一次的榮家關懷,伯伯會換上「藍天白雲」制服一起帶動唱。

「落地為兄弟,何必骨肉親!天下人都是一家人。」早會時,上人讚歎伯伯年紀雖大,卻樂觀、開朗而且知足。「雖不富裕也沒有子女,他卻把普天下人視如自己子女般疼惜,也因此得到他人敬愛;更因為投入慈濟大家庭,日日不空過,人生有價值而不孤單!」

慈濟志工配合政府關懷各地獨居長者已屆十年,上人期勉大家不只是關懷,讓長者「老有所安」,「更要引導他們『老有所用』——投入志工行列,經由付出而自我肯定!」

播善種 續前行

「凡夫念頭紛雜,不斷生住異滅。起一念善或一念惡,若有助緣,就會化為善業、惡業。」與醫療志業體主管談話,上人強調要照顧好心念;見他人心起波瀾,也不要隨之起心動念,使之延續怒氣。

不助長惡念,卻要助長善念。上人舉四川小志工為例,慈濟人點點滴滴以愛滋潤,帶動他們付出;即使慈濟人離開,他們也能持續關懷老人,人生從此大不同。

「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,假如沒有及時進入,今天也看不到如此成果。所以要把握時機付出,但付出之後,莫存得失念頭。愛的種子落地生根,加上法水滋潤,自能萌發茁壯;若每天抽起芽苗想看成長到什麼程度,芽苗會枯萎。」

上人勉眾,一方面要把握時間不斷去做,另一方面也要等待時間使之茁壯。「懈怠者將空過人生。要提起精進心,把握分秒付出!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