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4期
2008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【「手」護大地系列之四】
  財富與心富特別報導
  人生練習題
  喜樂證言
  寰宇慈濟
  出版書訊《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慟》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台灣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4期
  一日 慈悲貴付出,宗教貴實踐

 

◆10‧1《農九月‧初三》

靜思小語】慈悲不是用口說,貴在走入人群付出;宗教不應存於形式,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。


喚醒自性農夫

「功德,是內能自謙、外能禮讓。在心地下功夫,建立正信、正念,培養一分愛;自然產生讓人肯定、信任的『德』。」上人於晨語時勉眾,內心用功、於外付出無求,就是「功德」。

「靜思是勤行道,要精進;慈濟是人間路,要入群。以佛法真理行入慈濟人間路,就能走得平穩,在災難時刻予人安心力量。」

如何能得「福慧人生」?上人表示,「心要寬、念要純、捨執著、能隨喜」;看到他人得到好名聲、受人肯定,隨喜讚歎;如此輕安自在、無憂無求,是福也是慧。

《無量義經》十功德品:「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,無慈仁者起於慈心,好殺戮者起大悲心,生嫉妒者起隨喜心,有愛著者起能捨心。」上人闡述,凡夫因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而造作惡業;志為人間菩薩,要廣播善種子、用心耕耘,引導人人發大慈大悲心、捨嫉妒起隨喜心,方能消除十惡業。

「人人心田本具菩提種子,只須喚醒自性農夫,用『功』自耕心田,自能結實纍纍,這就是『德』。」上人表示,即使過去荒唐,一旦聞法覺悟而懺悔改過,即是足以度人向善的人生經典。

聽經聞法,首重力行。上人比喻,佛法的美好,就像一條筆直寬敞而風景優美的林蔭大道。「若只是坐著聽法,就像行車經過,只能短暫欣賞;若曾經親自開路、種樹,路上美好風景歷歷於心,則時時皆有深刻的心靈享受。」

上人勉眾去除煩惱,自度度人,則能時時充滿法喜,享受美好心地風光!

展現仁德之美

伊斯蘭教齋戒月,穆斯林從日出到日落禁食,專心研讀《古蘭經》,藉此體驗飢餓和乾渴,從心靈深處培養救濟弱者的同情心;故齋戒月也是團結與布施之月。

印尼、馬來西亞、約旦等國家齋戒月期間,慈濟人或針對貧戶致贈生活物資,或為行動不便者打掃環境,傳達祝福心意。

「慈濟人『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』,因心宅寬厚,故能不分宗教、種族,以愛付出、以法度人,實具仁德之美!心存仁德救拔苦難,受助者因解困而歡笑,助人者亦感喜悅;人人互助,就是美好的大同世界。」

早會時上人表示,人人若能捨出一分力量、愛心,關懷扶助需要者,則心靈常感喜悅。

《無量義經》說法品:「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,所發慈悲明諦不虛。」上人勉眾:「慈悲不只是用口宣說,必須開啟心門,走入人群付出;宗教的教理不應只存於形式,要於日常生活中時時、處處落實!」

樹立醫療典範

「沒有生命,何來價值?醫療志業是搶救生命最重要的磐石,也是四大志業中很重要的一環。」

與即將接任「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」的大林慈院林俊龍院長談話,上人提及醫療志業從仁愛街義診所起始,迄今已三十六年,歷經種種辛酸;如今釵h國際人士來台灣,必要參觀慈濟醫院與環保站,令人欣慰,這都是釵h人長年累月投注心力、財力、物力所成就。

欲使六所慈濟醫院在平順中持續成長,真正守護生命、守護健康、守護愛,上人期待醫療志業執行長能以無限寬大的胸襟,「信己無私、信人有愛」,引導人人挑起使命。

感嘆現在不少醫師隨著世俗價值觀「向錢看」,上人表示:「只要起一點點貪念,就會污染自我人格。人要自我珍惜,保持清淨高尚品格,提升生命價值感。」

上人期待慈濟醫療志業同仁能做好守護生命的神聖使命,樹立良好醫療人文典範。

「要『以戒為制度』——人人自律,守於崗位;『以愛為管理』——人人心中有愛,管理好自己。如此就是全面的管理!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