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4期
2008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【「手」護大地系列之四】
  財富與心富特別報導
  人生練習題
  喜樂證言
  寰宇慈濟
  出版書訊《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慟》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台灣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4期
  物命回魂所 心靈淨化地

慈濟環保站特色

◎撰文‧葉文鶯 攝影‧顏霖沼

丟出來是垃圾,回收變資源。
擔負「垃圾變黃金」重任的環保站,
是什麼面貌?帶你來看——


藍天、綠地之間浮現一道彩虹般的拱門,後方一座蓮花池,幾朵青蓮綻放君子之風;栽種於佛堂周邊的柏樹,在白牆上刷出一道道挺立身影;迴廊木架上垂覆綠色藤蔓猶如串串珠簾,其中點綴幾盞紅色小燈籠……輕風徐來,美景如畫,宛如一座社區小公園。

走進高雄林園環保站,到訪者無不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懾。志工黃秀琴指出,占地九百坪的環保站,前方六百坪規畫為綠化空間,後面三百坪才是分類區。「環保注重綠化、美化,參訪者從大門走進來,看到的不是『垃圾堆』。」

回收物品經分類整理,三天內送交回收廠商;回收量大的紙類更直接堆放在環保車上,一裝滿就載去變賣,絲毫不占空間。附近居民清早或傍晚來此散步、做運動,順手拎來回收物;晚間或假日開辦讀書會、書法班及佛法共修等課程,更為心靈帶來陣陣清涼。

各地環保站由外而內的美化與內涵,歸功於志工用心布置。為高雄林園及苓雅區「喜捨」環保站做景觀綠化的志工葉錦銘,憑著業餘的興趣和不輸專業的水準,成果有口皆碑。

「當初詢問師兄師姊準備花多少錢做景觀?他們說最好都不必花錢!這正合我意。」葉錦銘擅長統籌資源,人家不要的石頭、木材或樹種,在他眼中猶如待嫁女兒,經他媒合、挑選,適切送到各環保站布置與栽種。於是,環保站的一石一瓦、一草一木,都有各自的身世由來,雜花莊嚴。

上人第一次到林園環保站,向會眾開示時,麥克風突然不靈光;得知這是舊物回收再利用,上人以幽默化解:「來環保站,不用『回收品』也不好意思。」

「先求『有』,慢慢改善再求完美。」黃秀琴說,志工克勤、克儉、克難打造環保站,其儉約程度,最經典的莫過於志工所形容這句話——「牛是借的,秧仔是撿的,有就收,沒有就算了。」在省錢本事之外,更有隨遇而安的自在、無為。

物盡其用 裝修最高原則

林園環保站建設期間,志工分頭打聽可利用的回收資源。聽說哪處人行道連鎖磚即將汰換翻新,趕緊向相關單位申請。因此園區內大面積的連鎖磚,便是分別從高雄、屏東等地取得,分三批拼湊鋪設完成。

環保站主體建材,百分之八十是回收物——九二一地震後,慈濟為受災民眾搭建的臨時組合屋、組合教室,功成身退便一一回收、編號整理;有的搖身變作照顧戶新家,各地環保站更迎接這一批退役老兵駐站,搭建成莊嚴的佛堂或作為集會、上課使用。

彰化埔鹽環保站前身是廢棄豬舍,其中兩間瓦房搖搖欲墜;志工拆除後,以組合屋回收建材,搭建成二十四坪的活動空間。

「我們是最省的環保站!」志工施焱騰自豪地介紹——日光燈、電扇和燈管皆是回收物;回收的緞帶編織成窗簾;回收木櫃重新上漆放置光碟,搭配志工送來的舊音響,便組成一套影音設備;寶特瓶切下瓶口再繞上幾圈鐵絲,放進小石頭、清水和黃金葛,就是生機盎然的瓶花;院子裏用來遮蔭的黑色布網也是現成舊物……

嘉義太保環保站從一位志工家旁邊的水利地做起,前後歷經十次搬遷,志工決定集資購地做環保。

他們自行整地,利用廢棄磚石泥塊填高基地,節省購買土方的費用;接著以三間組合屋建材拼湊成一間半的空間作為佛堂;廚房的流理台、瓦斯爐也有來歷——話說某天,志工謝惠芬經過一處預售屋服務站,鼓起勇氣走進去詢問業主:未來能否將樣品屋陳設的廚具提供慈濟環保站使用?沒想到獲得業主慷慨結緣。

質感升級 節能發揮境教

志工集體創作,利用回收素材充實硬體空間,處處展現「惜福愛物」的美德;除了注重環境整潔與綠美化,環保站一切從簡卻兼顧人文品味,令人耳目一新。

「我們這個環保站完全是實驗性質的!」埔鹽環保站志工施焱騰語帶興奮地說,大家以回收物進行創作、布置,環保站的面貌隨時在變化,成為「環保、節能」的最佳示範點。

蓮花池中游動著青蛙、蝌蚪和小魚兒,是兒童最喜親近的小小生態池;六月雪與街道隔成矮樹籬,花園種有柏樹、福木、菩提樹、黑板樹等,常有民眾前來參觀,更是學校戶外教學的好去處;從事木工的志工李水金,利用廢料做成活動式展示看板,既美觀又可單片抽換,方便又有設計感。

嘉義太保環保站有兩座以太陽能板發電的路燈,由志工自行架設組裝;綠地除種有蔬菜、水果,還以假山做成「土石流」實驗展示區,提醒來訪者注意水土保持的重要性。

志工仿慈濟在甘肅進行的水窖興建工程,建造一座汲水井;每當來訪的學生取來鉛桶打水、挑水使用,體會到水資源的珍貴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環保站採用中水回收系統,屋頂有水管收集雨水,透過或明或暗的管線設計將雨水引流到花圃進行澆灌,汲水井所使用的水源正是天上來的「自來」水,不花一毛錢!

披沙揀金 彰顯舊物光澤

台北市緊臨八德路、建國南路交叉路口的八德環保站,從大門望出去,車潮川流不息,都會物質被淘汰的速度遠比車流還快。

許多回收物常是半新不舊、甚至全新。志工將略為故障、破損的物品加以修繕,部分送給有需要的照顧戶;其餘包括衣、鞋、杯、盤、家電、文具和家具等,就放在二手貨「惜福區」義賣,吸引許多民眾前來尋寶,成為目前全台環保站中最具規模的「跳蚤巿場」。

老、舊之物並非無用,還是可以創造附加價值。志工陳松田惋惜地說:「現代人比較不惜福,東西還沒用壞,只是舊了就不要!」就如電子鍋,許多只是髒了,功能並無損壞,但人們卻寧可花錢買新的也不願清洗;志工回收後清洗整理,又跟新的一樣好用了!

八十台回收的舊電腦,經過志工拼湊、組裝,終於變出八台可用電腦,讓一群中老年志工在此接受生平第一次E化課程。「先學開機、關機,再學習上網看電子月刊。」陳松田指出,上人大力推動《慈濟》月刊電子書,紙本減量可減少砍伐樹木;志工不以年齡當藉口,以身作則帶動會員響應。

在悠慢的步調中,志工細細挑揀出被城巿淘汰的舊物,靠著人們對於物品的記憶,留住了時光。環保站二樓的「懷舊區」,陳列許多古董級的非賣品——

度量衡工具從算盤到計算機、從秤錘秤鉈到電子磅秤,剎時乍見古今;老相機、舊電視、電影放映機;昔日老農巡田、火車列車長所使用的古老照明燈;阿嬤時代的菜櫥、蒸籠、梳妝台、洗衣石板、懷爐;還有能在褲腰纏上錢財的寬大藍布衣褲……在在反映出台灣早期的常民生活,是很好的鄉土教材。

八德環保站留有日式房舍斷垣殘壁,建物破舊面臨改建;志工將以念舊、懷舊心情啟建慈濟第一座「環保博物館」。屆時這些「古董」會經專家鑑別,由站內的年長志工擔當最佳導覽人員,和年輕人談談先祖們生活的智慧與奮鬥故事。

幸福之道 善待大地提升心地

上午七點五十分,高雄喜捨環保站志工暫時放下手邊工作,彼此招呼走向佛堂,透過大螢幕聆聽上人開示;之後分享彼此生活點滴,互勉時時觀照起心動念。直到九點又繼續「上工」。

喜捨環保站首開慈濟環保站先例,今年二月起倡導志工共修。「志工歡喜而來,不只來做事,心靈上也要有所提升與收穫。」志工江淑清說。

從環保站大門走進來,正前方分類區牆面張貼著偌大字體,寫著——「安心睡、快樂吃、歡喜笑、健康做」,令人會心一笑,這十二字訣確實是志工們最便捷的幸福之道。

環保站內,觸目所見禪味濃厚。小小走道取名為「互愛走廊」;參訪者聆聽導覽及雙向交流最常使用的空間叫作「分享學堂」;讓人喝杯茶、歇腳的地方為「心靈茶棧」;「感恩食堂」一看就知道是齋堂,柱子張貼著「口中有德福報多」、「耳根清淨吉祥多」、「眼中有人助緣多」等句子,讓志工邊吃飯,邊咀嚼其中法味。

兼具資源回收、社區公園功能的環保教育站,開辦讀書會、佛學共修、親子成長班及書法、瑜伽課等,敞開大門歡迎民眾。將有形的環保提升為心靈的環保,這股風氣,正吹拂著全台灣!

 

【台灣卡】
‧人口:兩千三百萬人
‧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:十一點四一噸,名列世界第十六(二○○六年統計)
‧垃圾產量:約七百九十七萬噸(二○○七年統計);每人每日平均製造零點九五四公斤
‧總回收率:百分之三十八點九
(資料來源‧環保署 整理‧葉子豪)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