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4期
2008-11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【「手」護大地系列之四】
  財富與心富特別報導
  人生練習題
  喜樂證言
  寰宇慈濟
  出版書訊《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慟》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  晶瑩童心‧台灣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4期
  以「心室效應」調節「溫室效應」

◎攝影‧顏霖沼、蕭耀華

十五世紀,「復活節島」島民砍倒最後一棵樹後,
開始為爭奪有限資源相互殺伐……
環境問題,根源在人的觀念,
當復活節島民以自身的毀滅為歷史作見證時,
為數六十五億的地球居民,該有什麼樣的省思?


◎撰文‧葉子豪 攝影‧顏霖沼

送地球進「加護病房」?

烈日當空,熱氣蒸騰,汽車、機車及冷氣機轟轟作響,毫不留情排放高溫的廢氣。城市裏的人們能躲則躲、能避則避,如非必要,誰也不願離開冷氣房半步。

「細菌聚集在皮下蜂窩狀的組織,造成紅腫熱痛,就是『蜂窩組織炎』。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也像細菌,使市區的氣溫比郊區高出許多。」花蓮慈濟醫院李毅醫師,用醫療角度檢視地球所面臨的危機;在他的診斷下,這位高齡四十六億歲的「病人」,健康情形顯然不太樂觀。

看著銀幕上兩張對比鮮明的圖片,李毅和慈濟宗教處主任謝景貴研判著病況——「這個看起來像健康的肺。」「這個呢?」「好像肺泡受到傷害,肺功能都失去了。」

他們講的不是某某人,而是巴西亞馬遜雨林。衛星空照圖裏,原本一片鮮綠的林地,出現了一條條縱橫交錯、不自然的白色直線,顯示素有「地球之肺」美譽的熱帶雨林,正在砍伐開墾下快速消失中……

這對於地球有什麼影響?

以人體來比喻,血液的酸鹼值取決於二氧化碳濃度,當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,肺部會加快呼吸頻率,排除過多的二氧化碳,以避免「酸中毒」,此為身體的「代償作用」;二氧化碳也會溶於血清,使器官的酸中毒不致加重,此為「緩衝作用」。這兩種作用,攸關人命。

「海洋就像地球的血清,森林就像地球的肺,均可吸收二氧化碳。而今森林被大量砍伐,海洋的吸收能力也趨於飽和,地球的『代償作用』與『緩衝作用』逐漸消退,但我們仍每天生產六十億噸的二氧化碳。」李毅用醫師的角度提出警告:「如果再不設法,這顆藍色星球遲早會產生類似人體『酸中毒』的症狀。」

發高燒、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、肺部受損功能喪失、酸中毒引發全身器官衰竭……遇到這些危急狀況,醫師會將病人送進加護病房,醫護人員二十四小時看護,一分一秒都不容鬆懈。

可是,如果生病的是「地球」,人類要怎樣把它送進「加護病房」呢?

憂心明天過後,改變從此刻做起

近年來,澳洲、烏克蘭等「世界穀倉」長期嚴重旱災,穀物產量遽減。烏克蘭的小麥一度從原本一稈可以結十七、八粒麥子,掉到只剩四粒;減產幅度之大,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小麥出口。糧產減少、糧價動盪,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二○○七年底發布資料,全球糧食儲備量跌宕到二十五年來最低點。

今年初中國大陸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雪災,超過八千萬人受影響;同一期間,北美、中東、歐洲,也出現罕見的暴風雪。

全球暖化使得極端氣候頻繁,此地高溫乾旱、彼地酷寒洪澇。愈來愈嚴重的災害,讓人不禁擔憂:明天過後,人類是否要承受一個「日頭赤炎炎,隨人顧性命」的未來?

「地球四大不調,環境的危機比以前更嚴重;最大的生命體受傷了,我們這些小生命體當然會受影響。」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盧蕙馨,道出慈濟人濟世觀念與做法的轉變:「面對災害,以前純粹去賑災,現在則思索為什麼會有災害?從關懷人,進一步擴及關懷環境。」

簡單地說,就是以「眾生畏果,菩薩畏因」的佛門智慧,助人同時,也為大地療傷,從根源消弭災難。

如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(IPCC)二○○七年發布的報告中強調,要減緩全球暖化,人類務必要「改變生活方式及行為模式」。珍惜資源、資源回收、保護生態……都是減少對大地強取豪奪、減少製造溫室氣體的方法。

IPCC主席帕卓里(Pachauri)博士明白表示:「不吃肉、騎腳踏車、少消費」,可以有效減緩全球暖化。

「可以省思自己在食、衣、住、行方面,是否切實做到『減碳』。」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以一連串驚人數字,說明他改變飲食習慣的原因。

「全球有八億五千萬人處於饑餓狀態,卻有百分之四十的穀物用來餵養牲畜。生產一公斤穀物,只需要數百公升的水;生產一公斤牛肉卻要十萬公升水、十六公斤穀物,蓄養過程中還會排放出三十六公斤二氧化碳……」

謝景貴分享他由葷轉素的經驗:「剛開始只是增加吃素的餐數,可能幾天一次到一天一次;當次數逐漸增加,你會發現自己自然而然素食了。」

在此關鍵年代,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匯集,更不能小看自己的力量。「只要做了,就是進步。」謝景貴說,就像佛經故事中以微小之身沾點滴水露、搶救森林大火的小鳥一般,「但求盡其在我,從自身做起,帶動更多人!」

起心動念,與地球共生息

更高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、更多的國民所得、更豐盛的物質享受……一連串的「更」字後面,隱藏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觀念——人,究竟需要的是什麼?想要的又是哪些?是否開發程度愈高,就是愈「進步」呢?

人類學者隆那萊特(Ronald Wright)所著《失控的進步:復活節島的最後一棵樹是怎樣倒下的》一書提出警告,若一味追求進步,不顧自然資源過度消耗,總有一天,文明會隨著生態系統崩壞而瓦解。

悲劇的主角是「復活節島」,孤立於太平洋中,方圓千里之內俱是汪洋。最初,全島林木茂密、綠意盎然;後來居民競相雕刻巨大的石像,大量樹木被砍來作為搬運工具,把石像從採石場移到海邊;石像愈多愈大,而樹木愈來愈少。

專家推測,島上的最後一棵樹在十五世紀時被砍倒。失去了林木屏障,地表土壤被風侵蝕,作物難以生長;等到舊木料、獨木舟腐朽殆盡,島上已無可用之材,無法造出能跨海遠航的大船,居民們只能坐困孤島,為爭奪有限的資源相互殺伐。及至十八世紀西方人登陸該島時,只有少數倖存者守著貧瘠的草地,以及八百多尊祖先留下來的石像。

現行的高中「公民與社會」科目,也以這個故事警惕學子:「那些不同狀態的石像,正是復活節島社會消失那一刻的寫照。」

復活節島先民的造像運動,被考古學家斥為「意識的病態」。但現代人以地球的透支、滿足一己欲望的行徑,和大量建造石像的瘋狂島民有何不同?

以小見大。當上萬名復活節島民,以自身的毀滅為歷史作見證時,為數六十五億的地球居民,該有什麼樣的省思?

「地球這個最大的載體,跟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關係。你的言行、你的起心動念,都會對這環境造成影響。」慈濟大學副教授盧蕙馨道出感想。

心想好意、口說好話、身行好事,慈濟人相信人的「心室效應」會影響「溫室效應」,一切環境問題的根源,都在人的觀念——唯有認知到一切文明開發,都必須奠基在生態環境永續的基礎上,做到「與地球共生息」,才是真正有益於人的「進步」。

提升人的靈性與價值,讓做環保成就了一種「做中學,學中覺」的修行法門。慈濟的環保法門難以言說,唯有從身體力行的每一個動作、從生活細節的每一個當下去體會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