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探索失落的記憶

◎撰文‧邱淑絹

全球約有兩千四百三十萬位失智症患者,
每七秒鐘,就有一位新個案產生。
也許有一天,失智症也會降臨你我周遭……


母親發病那一年,父親去世不久;她開始抱怨頭暈、頭痛、失眠,後來變得容易健忘、注意力不集中,時常獨坐床邊一整天,不再喜歡上市場、串門子,整天鬱鬱寡歡。
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找不到她,隔天早上警員在住家附近的活動中心發現她;她滿臉慌張,直說找不到回家的路。看她全身都有被蚊蟲叮咬的痕跡,我抱著她痛哭……

一位失智症老人的故事,從家屬的口中傾訴出來,更突顯出此類病人照護上的堪忍與無奈。

隨著人類壽命延長,失智症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「流行病」;國內研究報告指出,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至五個百分比容易罹患失智症;年齡層愈高,盛行率也愈高。

台灣地區的失智老人,每年有將近三分之一會因肺炎、尿道炎、敗血症等,產生併發症或死亡,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;顯示國人對失智症認識的不足與照顧不周。

這沈重的生命課題,敲在黃慶峰醫師的心裏,宛如塔裏的鐘聲,長音迴盪。「百分之三到五是很高的比率,事實上卻沒有那麼多人就醫,代表很多隱性病人被留在家裏。」

「失智症是隱性族群,不像高血壓或其他疾病有明顯的病徵,有狀況就知道就醫。」身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,黃慶峰感嘆很多人將失智症當成退化症,嚴重時才來就醫,對病人的生活品質或家屬的照顧,都是一段辛苦的歷程。

「不是老了就會變笨嗎?」傳統的認知,是隱性失智症患者被忽略的原因之一。

病中缺少醫療照護,患者和家屬的生活品質,就只能像水中浮葉般隨波而流,遍尋不著攀附的岸頭。而這也促使黃慶峰殷切期盼,在醫療生涯中能為病人和家屬多做些什麼。

多關懷——
發現記憶退化警訊

二○○七年三月,黃慶峰加入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療團隊。門診時,總有不同於以往看診的經驗出現:「一些反應不太好的老人家,不是來看失智症,而是因為神經痛就醫。」

種種疑慮牽動他的職業敏感神經,他進一步對老人家問診。

「有啊!記憶力退步很多!」但答案僅止於此,老人家對於初期症狀和提早就醫等問題並無認知。

黃慶峰感覺,大台中的偏遠地區民眾,對失智症的認識與資訊並不充足,當地也欠缺較完善的失智症關懷團體,這讓他潛藏於內心的情感受到撥動。

曾在南部參與失智症老人的關懷和門診,他表示:「台灣即將邁入老年化社會,若老人家不能獨立生活,社會需付出龐大的資源照顧;對年輕人及政府而言,是相當大的負擔。」

「要防病於未然。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,初期症狀卻可用藥延緩。台中慈院強調預防醫學,和失智症預防精神正好契合。」有感於失智症病人和家屬需要更深入及更多元的社會關懷,二○○七年五月,黃慶峰於台中慈院開啟失智症門診服務。

多留心——
正視潛在病患

「失智症」緣於一九○六年時,德國精神科醫師阿茲海默(Alois Alzheimer)首次提出的一份醫學報告。內容指出,病人腦部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退化,主要特徵包括:記憶力明顯喪失,語言表達能力異常,性格改變以及認知能力變差,逐漸影響生活甚至無法自理,遂以「阿茲海默氏症」命名。

「失智症是一個症狀,不是一個專門的病。」黃慶峰表示,阿茲海默氏症是失智症之一,比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。

「正常的老化,會影響記憶力,讓人反應變慢,卻不會造成生活失序。若記憶力嚴重退化,影響生活、社交以及工作,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。只要有疑慮,就要求助醫療專業診斷。」

面對任何一個帶著疑慮而來的人,黃慶峰從不輕忽。「因為他們有可能是早期、症狀輕微的潛在患者,我們神經科醫師的任務,就是把那些症狀找出來。」

他表示,失智症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,是退化性疾病,退化幅度遠高於正常的老化進度,若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,發現患者在智力測驗及生活上的確受到影響,就有失智的可能性;只要病人或家屬警覺性夠,配合醫師的專業訓練,便可減緩退化。

多動腦——
防病於未然

「所以我推廣的重點,是讓民眾多認識這個病。」黃慶峰認為,在症狀一開始時,家屬警覺性夠,能及早帶病人就醫,藉由醫師的專業判斷,就能將病人篩選出來治療。

唯,大台中地區幅員遼闊,要將人海中的隱形病人找出來,對黃慶峰而言是個考驗。「我上電台、進入社區演講,希望讓大家廣為認識失智症。」黃慶峰也透過醫院衛教及志工推廣,將訊息傳播出去。

除將隱形病人找出來,黃慶峰以為,教育民眾「防病於未然」尤為重要。

醫界多年研究發現,受高等教育和未受教育的人,得失智症的機會相同。「但他們發病後的病程卻不相等。」黃慶峰強調,如同銀行存款,存款較多的人能提領的金額自然較多。「受教育高的人,智能存款較多,退步的症狀也會較輕微。」

也有統計顯示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膽固醇高的病人,較容易得到失智症。「若這些血管性的危險因子控制得宜,智力比較不易退化。」是故,黃慶峰鼓勵民眾多運動,包括身體和腦部運動,並控制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:素食、不抽菸與不喝酒,有助於降低中風機會,亦可減低失智症罹患風險。

「有人會問,是否可以吃保健食品預防?事實上是不能的。」目前醫界只針對症狀給藥,並沒有預防性藥物。黃慶峰建議老人家要多動腦。「腦筋多動,功能會維持得比較好。」

他強調,動腦方式必須要有主動性、跟人有所互動;譬如下棋,或是能帶動思考的閱讀。「若只是看電視,被動地接受訊息,對於刺激腦部並沒有幫助。」

「我們常聽到『活到老,學到老』以及『要活就要動』,這隱含了失智症的預防原則——持續不斷的學習與運動。」

黃慶峰建議即將退休的長者,可事先培養興趣與嗜好,提早規畫退休生活;透過學習、旅遊、投身公益等生活安排,不僅動腦動身,也可獲得自我理想的實現。

至於年紀大的老人家,他深覺,把老人關在家裏,等家人下班後才有互動,處境堪憐,「最好的方法,就是讓他們走出家門。」

黃慶峰鼓勵老人家到醫院、環保站當志工。「有事情可做,又有年紀相當的同伴可以談天,每天接觸不同事物,會比獨自在家好。」

多傾聽——
建立支持系統

在失智症被發現的百年間,醫療科學雖有長足進步,卻仍無法確知失智症的真正起因。是故,失智症的預防,僅能在症狀出現時提早就醫,用藥控制病情的發展。

要將預防觀念廣布於所有隱性族群,困難在所難免;黃慶峰卻留駐於原有的軌道上,難行能行。

「身為醫師,要告訴病人和家屬,這個病不會好,是很難過的。而且它和其他科別不同,不會因為看失智症門診而門庭若市,或者變成名醫;只能讓病人維持一個較好的狀況。」因此,黃慶峰調整心態,用陪伴更甚於將病人治好的心情對待。

他和家屬站在同一陣線,鼓勵他們不要放棄,「我願意多花時間傾聽,不厭其煩的從中找到可以著力之處。」這包括寫紙條給家屬,請他們務必陪伴長輩前來就診。

黃慶峰很在意門診時家屬是否到場,「一是為了診斷,二是要家屬對病人付出多一點關心。我希望家庭的支持系統能夠健全,不要把失智老人當成牽絆。」

失智症病程可長達二十年,患者心智逐漸受損退化,晚期可能出現吵鬧、躁動、妄想等現象,家人生活因此失序。

長期接觸這類病人,黃慶峰從中看出人性:「有子女直接把父母送到安養院,也有人對長輩不離不棄,付出心力。」

人生百態,展演眼前,教年輕的黃慶峰百感交集。

門診時,他聽到的不只是病人一生的縮影,還有家屬的難處,可說是酸甜苦辣都嚐盡,因此他願意花更多時間來了解和傾聽。

這也是黃慶峰投入失智症關懷的初衷,多年來,他一直默默關懷這群失落的長者;「若沒有人從旁關心,一般家庭撐不了多久就會放棄,那是整個家庭的悲哀!」

人車往來頻繁的路邊,一個踽踽獨行的老人背影,深扣住黃慶峰的心念,促使他在失智症老人關懷的園地中深耕。這個世界,需要有心之人細心澆灌,豐潤、滋養每一畦逐漸失落的心田。

三十四歲的黃慶峰,以專業陪伴失智症患者,慨然而行;有如一條淺淺、看不見的線,牽繫著飛揚的風箏。「當風箏低落時,我就給他們一點動力;而家屬扮演風的力量,若沒有家屬,病人無法得到幫助。」

渺渺人生,蒼蒼桑田,失智症老人的世界,需要這條細線牽繫,讓他們在暮色消逝前,能有一番迎風飛揚的丰姿,長留美麗於空中。

 

失智症警訊
◎資料提供/黃慶峰

‧記憶力減退,影響日常生活,即使提醒也無法想起(例如電話號碼)
‧無法勝任多年熟悉的工作
‧言語表達出現問題,或常以簡單辭彙代替
‧喪失對時間、地點的概念
‧判斷力變差、警覺性降低
‧抽象思考出現困難(如對家中電器的使用說明無法理解)
‧東西擺放錯亂,經常將物品放在不恰當的位置
‧行為與情緒明顯改變,個性與往日不同
‧變得更被動,原本的興趣也不想去做


失智症看什麼科?

失智症的成因與腦部退化有關,台中慈濟醫院失智症診療團隊由神經醫療團隊、精神科醫師、臨床心理師、放射影像部組成,提供失智症患者預防諮詢、危險因子評估與釐清失智症成因等。

民眾若懷疑自己或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症狀,可先掛「神經科」門診,經醫師診斷若確定為失智症患者,除進行詳細病史詢問,亦將視情況安排完整神經學檢查、知能測驗評估、實驗室抽血檢查、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。

日後若有需要,失智症門診也可協助申請重大傷病、殘障證明等社會資源,提供家屬日常照護的諮詢。


黃醫師小叮嚀

持續不斷的學習與運動,是預防老人失智的關鍵。

許多長者利用退休前夕,培養興趣和嗜好;這些興趣和嗜好,可能是年輕時沒能完成的夢想——

有些人開始學薩克斯風,有些人重新拿起畫筆,有些人熱衷旅遊,也有些人騎單車準備環島旅行,有些人投身公益活動,更有些人透過當義工來回饋社會……

提早安排生活中逐漸多出來的閒暇時間,透過自我理想的實現,除了動腦健身,也是一種生命的完成與實踐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