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悠遊愛的世界,看見最美風景

◎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
 講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五日至十七日

追逐心外景物,不如回歸自我心地,心地風光妙覺圓明,更勝外在風景。
時時觀照自心、悠遊愛的世界,就是人間最美勝景。


南美洲巴西水患持續擴大,數以萬計居民被迫離開家園;非洲辛巴威,不但長期貧窮、飢餓,近來更傳出霍亂疫情,民眾連喝水都有困難;中美洲海地,許多人窮得只能吃泥土拌鹽巴和油曬乾的餅度日……

同樣一個世界,苦難眾生何其多。要珍惜台灣的平安,人人知福、惜福、再造福,以虔誠心念照顧大地和心地,廣布愛的種子;好人愈多,社會多一分祥和,人間自然平安有希望。

人生如何滅苦?
回歸清淨本性,
看得開放得下、起於行動,
菩提大道就在眼前。

台南志工王仲箎,年輕時經營水電及消防工程,事業有成、十分風光。然而中年後,短短數年間他的事業、身體都產生變化——公司被人拖垮,糖尿病宿疾導致視網膜病變,視力愈來愈模糊……

二○○四年,四十八歲的他幾乎失明了。他無法接受看不見的事實,整整兩年足不出戶,每日自怨自艾,因此罹患憂鬱症,常起輕生念頭;個性也變得暴躁,動輒對家人口出惡言。

太太劉金環發現他的情緒每況愈下,百般勸導、帶他就醫;因為參加慈濟會員多年,慈濟人的陪伴,成了她心靈的慰藉;她也想進一步投入慈濟,卻遭先生反對,認為他比誰都需要太太照顧,要太太時時刻刻陪伴身邊。

劉金環不放棄,希望慈濟能引領先生走出心靈的幽暗。二○○六年慈濟志工邀請口足畫家謝坤山到社區分享,她帶先生去聽。

看到謝坤山失去兩隻手、一隻腳,還有一隻眼睛,卻活得這麼快樂、有意義,觸動了王仲箎的心;他自問自己的殘缺不比他多、苦不比他多,「為什麼他可以這麼活得這麼好?」從此下定決心走出心靈陰霾。

只要有心,世間沒有困難的事。為了研讀《三十七助道品》,他請太太用粗筆一字一字抄寫成大字,他再用放大鏡看,就這樣逐字背誦起來。從經文中,他體會人生的苦、空、無常,了解煩惱從何而來。

他從「苦」深入道理,雖然肉眼一天天模糊,心眼卻一天天明朗起來;心門打開、覺悟了,漸漸走出自怨自艾。

如今,他不但積極投入醫療志工,在醫院裏服務病患、現身說法,也受證成為慈誠隊員,行入人間菩薩道,找到生命價值,人生路愈走愈寬。

人生路有時真的很坎坷。所以要把握能看的時刻,看清楚;能說的時刻,說明白;能做的時刻,做得對。心靈時時明朗,不讓無明染著。

一念無明,生起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即使是康莊明朗的人生大道,也會走得彎彎曲曲,甚至迷失方向,為人生帶來種種苦。

最近常聽到「經濟風暴」、「金融危機」等名詞。其實「經濟風暴」不可怕,最怕的是「心靈風暴」——貪婪的心無止盡,貪、瞋、癡不斷興風作浪,最令人擔心。

菩薩道是一條簡單、易行的大道,做不到是因為不起步。只要看得開、放得下、起於行動,投入人間付出,就能開闊心胸、走出自我藩籬,滅除一切苦。

覺與迷如何分辨?
心念微妙,能遍虛空;
探路迷途,小心陷阱,
守護自心,謹慎一念間。

人的起心動念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

台北新店志工黃鴻明,九二一地震後開始捐款給慈濟,也接受志工邀請,到中部災區幫忙。那天凌晨三點出門,騎車到約定地點會合的途中,天氣很冷,天空又飄著毛毛雨,他邊騎邊猶豫著想要掉頭回家,自問:我是吃飽太閒了嗎?這種天氣透早出門做什麼?

到達集合地點,志工立刻端出一碗熱騰騰的稀飯,招呼他趕快來暖暖身子。那一刻感動了他:「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,如果受災的人也能手捧一碗熱粥,不知道有多歡喜!」

這一念心,促使他投入慈濟。一路走來,不斷地修正習氣,也戒除菸、酒,受證成為慈誠、委員。

然而,由於兒子沈迷電玩遊戲,他為了輔導孩子而去研究;沒想到這一「探路」,自己卻比孩子更著迷,父子倆經常玩到廢寢忘食;讓太太很煩惱。

志工見他對電腦有興趣,邀請他承擔人文真善美的剪接工作。但是剪著剪著,他卻起了煩惱,覺得影帶拍攝品質不理想;太太見狀就鼓勵他去拍攝,於是他就扛起攝影機去拍,這才發現師兄師姊們的辛苦,立志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。

現在的他,能拍也能剪輯,用影像為慈濟留史。太太和媽媽都被他的用心與改變感動,如今都受證成為委員,一家都是慈濟人,還提供自家地下室作為慈濟環保點。

人心是微妙世界,覺與迷,只在一念間。一念心可以隱藏在毫芒中,也可以遍及宇宙,可大可小,要好好運用智慧選擇。

很多人喜歡旅遊,到各地欣賞不同風景。其實,追逐心外景物,不如回歸自我心地,心地風光妙覺圓明,更勝外在風景。時時關照自心、悠遊愛的世界,就是人間最美勝景。

受災如何復健?
了解如是因,如是果,
自助互助,感恩付出,
就是最好的心靈復健。

不忍眾生受苦難,慈濟人視天下人如己親,超越國界、種族、宗教,平等關懷受災受難的人;不只提供物資,更以愛的膚慰,修復受災民眾的自尊,使其生起信心,自助助人,帶動愛的循環。

美國南加州十一月中旬再起森林大火,當地慈濟人緊急提供毛毯和現值卡,讓倉皇撤離家園的民眾能立即採買生活所需。其中有位麗莎女士受志工誠懇、尊重的愛感動,離去前領了一個竹筒。

當麗莎拿著現值卡到商店購物,和店員們分享慈濟「竹筒歲月」故事時,許多人聽了深受感動,於是,小小的竹筒開始有了此起彼落的「叮咚」聲,讓麗莎產生信心和歡喜,開始向朋友和鄰居勸募;連女兒也到學校募款,母女倆做得很開心。

接連幾天,她天天將滿滿的竹筒送來給慈濟人。麗莎說:「在我受難的當下,慈濟人的愛給了我很大的自尊,我也要把這分愛介紹給認識的人。即使只募到一毛錢,都是寶貴的救人力量!」

在緬甸,也可以看到愛的循環。納吉斯風災過去七個月了,慈濟提供的稻種、肥料已經豐收;十二月初居民聽說慈濟人要來了,一天之內就送回七百多個竹筒。他們雖然貧窮又受災,卻有心付出,多麼有智慧啊!

受災的大地,只要再播下良種、努力耕耘,一粒種子終能產生無量飽滿晶瑩的果實;人心也一樣,困境中若能開啟心門,知道如是因、如是果,且能盡己之力付出,就是最好的「心靈復健」。

心靈之愛如何培植?
人間農夫勤耕心田,
種子飽滿,向外播撒,
讓「愛」從一而生無量。

緬甸稻米豐收後,當地農人摘下六穗稻穀,託慈濟人送回台灣給我。這粒粒飽滿的稻穗,都是從一粒種子生長出來的;心靈之愛,也可以從一而生百千萬。

在南非貧窮的大地上,有一群皮膚黝黑的祖魯族慈濟志工,靠自己的力量種菜,提供三千多位孤兒生活食糧。

曾經,她們也是貧困受人幫助的,慈濟人走入她們心田,用法引導,開啟她們心中的愛。心門開啟了,人人都是優良種子,因而能不斷培育更多善種子,讓菩薩隊伍浩蕩長。

在辛巴威,霍亂疫情已經擴散到全國九成地區,造成近千人死亡、一萬八千多人染病。當地只有兩顆慈濟種子,我問他們要不要暫時離開?他們說「不忍心」,要繼續留在當地幫助需要的人。

慈濟人不忍眾生受苦難,甘願守在危險之地;這分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之心,正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力。

看到他人受苦難,應自我警惕,多培植愛的存糧;在克勤、克儉、克難中精進道心,如此普天下才有更多苦難人有機會得救。

期待人人當自己心靈的農夫,先培植自我愛心種子;種子飽滿了、心靈富有了,才能不斷地耕耘他人心地,將愛的種子普遍撒向全世界。

最近,台中有一所國小的老師出了一道題目:「如果你有三千六百元,要怎麼運用?」學生們各有計畫,其中有個孩子說:「我要捐給慈善機構。」

她說,現在社會景氣不好,慈善機構的捐款減少了,假如有這一筆錢,她會捐給孤兒院,因為自己比那一些孤兒幸福多了。這就是智慧!

經濟不景氣,更應該去除無明、貪婪、享受的心,回歸克己、克勤、克儉、克難的生活,好好耕耘心地、拔除心田雜草。一分一毫的錢都要紮紮實實運用——回歸「必要」的生活,若只是「需要」,或者有錢就「想要」花費,都是貪婪心態。

全球經濟困難的此刻,期待人人愛心不斷、菩提心不夭折。請大家多用心!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