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三十日 甘願受,解怨消業

 

◆11‧30《農十一月‧初三》

靜思小語】甘願接受,業消報盡;心不甘願,仇怨愈深,冤冤相報無止息。


以身說法,虔誠戒慎

與美國慈濟人談話,上人指出,音樂手語劇是演繹經典、亦是說法,因此在練習與演出時,身、口、意要結合,使經文入心。

「《水懺》中晁錯被袁盎斬殺,是否有冤屈?為何長達十世都要伺機向袁盎報復?」面對弟子提問,上人答:「無論有無罪,殺人者與被殺者已結『怨』業。傳說袁盎用計引晁錯至東市問斬,刀起頭落,斷首竟咬碎刑場上的一顆石頭,足見其恨。」

造《水懺》之悟達國師,因起慢心致生人面瘡,上人以此表示:「凡夫心起起落落,業門常開。即使此生行善,但是過去所作之業仍在,一旦業相現前時,心若隨之起煩惱,繼續造業,則仇怨愈結愈深,冤冤相報無止息。反之,甘願接受,則業消報盡。」

「《水懺》是警惕人人要『甘願做、歡喜受』;切莫『歡喜做』——不照道理恣意妄為,還不甘願受報,如此就難脫業力纏縛!」

打開心眼,入人間苦

罹患「貝塞特氏症」,雙眼近乎全盲的程恆生,克服障礙走向助人之路的故事《光明恆生》,近日將由靜思人文與印刻文學合作出版。程恆生在師兄師姊陪伴下來見上人。

二十歲罹病、今年三十七歲的他,已是受證慈誠與榮董,平日亦投入環保。上人關心恆生的視力狀況;他回答,所見只有模糊影像,但接受上人的法,輕安自在。

上人肯定恆生開闊的心境,鼓勵他:「心眼比肉眼更重要,要多利用心眼。」

稍後,上人以程恆生「難行能行」的精神勉眾:「自己的心門要先打開,才能夠進一步啟悟他人。當自性開啟、了解人間疾苦,自然能把握當下投入人群,深入無量法門。」

發無量心,深行六度

於雲林歲末祝福,上人舉述兩位慈誠師兄,過去的不良習氣為家庭帶來困擾,幸在投入慈濟後迷途知返。

「凡夫迷茫度日,方向稍偏,人生即差之千里。雖然他們曾經迷失人生方向,幸有好因緣喚他們回頭。若是迷茫不醒,認為事事都是『我』對,恣情享樂,就會沈溺惡習。」

一個人錯誤的觀念,可能拖累整個家庭陷入愁雲慘霧;上人勉眾必定要時時提高警覺,守護好心念。

「『靜思法脈勤行道,慈濟宗門人間路』。在靜思的道場中,要克勤克儉,發揮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幫助別人;同時要深入人群,修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六波羅蜜。」

上人敦勉新受證的慈誠、委員,要「靜寂清澄」,修得己心即佛陀的大慈悲心;要「志玄虛漠」,接引人人聞法、入法,發心行菩薩道;對慈濟宗門之法「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;從種種人生藏經中啟發智慧,則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。

「期待大家法要句句入心,珍惜愛的福緣;且持續招募人間菩薩,同行人間『大直道』!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