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~二十一日 心靈不起災禍
◆11‧20~21《農十月‧二十三至二十四》
【靜思小語】貪婪如水,瞋心如火,癡心揚起無明風。調伏貪、瞋、癡三毒,不使心靈災禍蔓延。
踏實勤儉,守護心念
「天災來自於四大不調,社會經濟危機來自於人心不調;人心不調,將引發社會、國家不調。」全球經濟衰退,各國政府急尋解藥;上人於早會開示:「要有覺悟,守護心念、踏實勤儉。人人調適心靈,才是真正治本之方。」
上人言,社會的病態,起於人心的貪、瞋、癡。「貪念起,沈淪欲海;欲海無邊,瞋心為火源,癡念如風助長星火,將使遍地成焦土。」
大愛台「地球的孩子」節目中,介紹一個節儉的家庭。小妹妹筠絜的衣服,都是阿嬤修改大人的衣服「傳承」下來的。不像一般人只喜穿新衣,筠絜認為回收的舊衣有很多人的愛心,是「福報衣」,而且經過阿嬤改造的二手衣是獨一無二的。
上人讚賞祖母、母親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惜福。「經由巧手改製的衣服,也能穿出亮麗;福報衣穿在身上,就是有福人!」
在景氣不佳時,上人強調更要提倡「小富由勤儉」。「若能克己、克勤、克儉,知福惜福,不再過度消費,就能安然度過危機。」
人文教育,安定心靈
與教育志業體主管談話,上人表示現在的社會人心需要教育,尤以「人文」的培養至為重要,期待師長能承擔起使命。
「未來要從現在起步,沒有現在就沒有未來。此刻大家就要下決心,不是為別人,而是為自己——志從己來,立志行願。『志』願已立,就要融入行動,開始作『業』。」
上人表示,志業與職業的差別,在於心態。「只是以職業心態看待交辦的事務,則僅以專業行事,成敗與己無關。若是承擔志業,則志業的動向與己息息相關,以志業成敗為己任。」
教育是拯救慧命的志業,上人表示,若缺少教育人文,人將無路可走;慈濟醫療或教育志業,皆不為營利,唯望安定人人心靈,為社會人群的未來鋪出一條人文道路。
坐落於台灣各個角落的環保站,是非常重要的社區道場,不只回收資源延長物命、減少消耗大地資源,也是環保教育與修行的道場,亦是老年人的輕安居、心情鬱結者的療癒站。
「志工們如此付出,有什麼目的?大家心念單純——只為了愛。所以無論如何都堅持做下去。」上人期勉師長也要效法此精神,堅定教育人文的目標,精進向前行。
生活有品質,生命有價值
「現代人抗壓性弱,不及前人耐磨、耐苦、耐勞。」醫療志策會中,上人感嘆現今社會進步、生活便利,「人卻缺乏耐力與韌力,動輒表示壓力大。應接受磨練,讓心靈更堪得起考驗。」
醫療工作直接面對生命,難免壓力大;但上人強調即使辛苦繁重,卻很有價值。「大家要自我肯定,以『菩薩遊戲人間』的心面對。同仁間要彼此尊重、疼惜,相互感恩、彼此友愛,樹立人品典範、建立醫療典範。」
尤其玉里、關山分院,少數人力長期駐守偏遠小鎮,責任深重,幾乎全年無休;上人感恩同仁這分「史懷哲精神」。
「要搶救生命,達到生活有品質、生命有價值的目標,需要人人有志一同。希望大家更用心!」
點滴露水,匯成清流
來自二十四個國家、逾八百位慈濟人,返台參加「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」,其中五百多人將受證。二十一日早會時上人欣言,海外菩薩長時間投入,恆持發心,今歸來受證,實是人間菩薩大招生歡慶豐收。
「不論身處哪一國度,慈濟人同一根源,向同一方向努力,個體之美成就整體之美。」上人感恩各國資深慈濟人辛勤撒播愛的種子,不斷接引在地的人間菩薩「悲心共耕大福田」。
以南非為例,此次有四位祖魯族志工返台,上人肯定當地慈濟人十多年如一日,熱忱與愛不減退,才能使志業落地生根。
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附近的索威托,是南非最大的黑人都會區,工作機會較多,許多外來人口聚集此地,因貧窮衍生搶劫等社會問題,治安極差。
當地盲人生活困難,約有九成以乞討維生。致力於關懷盲胞的朵莉‧莫可卡女士,一九九八年到張敏輝師兄的兒子店裏勸募而與慈濟結緣,從此攜手扶助盲人。
最初六年,慈濟人都在朵莉家門口發放,長期照顧的盲人家庭由二十戶增加到一百五十戶;四年前租借附近一所基督教堂,才有遮風蔽雨的互動場所;牧師受慈濟人感動,前年開始無償提供教堂場地。
慈濟人長年累月的陪伴,不僅給予盲人物質上的幫助,也以點滴法水滋潤其心地。二○○四年底印度洋大海嘯,盲人得知慈濟正勸募賑災,遂將街頭乞討的微薄收入捐出。這項善行持續至今,每次慈濟發放時,盲人們一毛、三角、一元不等的點滴捐輸。去年他們更主動請慈濟將每個月一次發放減為兩個月一次,以幫助更多需要的人。
上人讚歎:「雖然數目不多,卻是他們真誠的愛心,令人感動。匯合滴水、露珠,也能成為一股助人清流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