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十五日 職場與「志」場

 

◆11‧15《農十月‧十八》

靜思小語】把職場當成「志場」——力行志業的道場,自然歡喜付出無所求


把握分秒,踏實人生

結束十天行腳昨日返抵精舍,今日早會上人述及此行所感,形容心情「有歡喜、也有感傷;有安心,也有憂心」。

歡喜、安心的,例如儘管回收價格大跌,環保志工仍堅持做下去;感傷、憂心的,則如看到老成凋零,以及疾病磨人,不分年齡。

上人言及九歲的呂冠霈小朋友,因罹患罕見疾病,視力逐漸喪失,這次在台中慈院見到他,幾乎已經看不見了。

「他有一個心願,就是要看師公,所以專程把愛心撲滿帶來親手交給我,說要救苦難人。多麼可愛的孩子!實在令人不捨……」

感嘆人的生命長短由不得自己。上人敦示:「人生過一天少一天,過一年就減一歲。要把握一天的平安,為人群付出一分力量。充分利用每一分、每一秒,就是步步踏實的人生!」

有心有志,湧泉不絕

與醫療志業主管談話,上人表示,有幸生在科技發達的現代,醫者可以發揮更大的良能,當懷抱救人使命。

如何啟發人人的使命感?上人教示,要用慈濟人文。「慈濟人文綜合了佛教的精神、社會的脈動,乃至於科技、哲學;不只不落伍,還很人性化。若能徹底落實慈濟人文,必能提升醫療人文。」

慈濟醫療志業二十二年來,陸續建立六所醫院,上人表示是以「掘井人」精神投入。「井既已掘好,只要有心、有志一同,自然就會湧泉。」

「成功」的原因很多,可能因時勢而造就;但失敗必有共同的原因,上人叮嚀主管帶人務必要帶「心」,不能只靠規章管理。

「要以『戒』為制度,以『愛』來管理。慈濟職場應是平坦職場,而非製造門檻;管理者若不踏出來,就不知道哪一個地方有門檻會擋住人。」

上人表示自己待人寬、純,「沒有我不愛的人」是說到做到。「要用開闊的心胸待人、感恩人,且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愛才會來到慈濟。不去看杯子的缺角,就是圓的。」

慈濟志業具體落實了佛陀「四無量心」的精神。上人解說,「慈」是慈善,乃創造人間的幸福;「悲」乃拔苦,人間最苦莫過於病痛;教育即「捨」,只為栽培人才,人才就是希望;人文為「喜」,展現祥和。

「醫療志業以『大悲』為主軸,不忍眾生受病苦。即使玉里、關山慈院每月虧損,但當初建院就不為賺錢;為了『愛』,我們還是堅持守護小鎮救人。」

任何職場都會面臨不同問題,上人勉眾把職場當成「志場」——力行志業的道場;用志業的心投入,自然歡喜付出無所求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