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日 相信因果,善用生命
◆11‧8《農十月‧十一》
【靜思小語】什麼都不信,但因果不能不信;什麼都慢,但生命時間不能慢慢來。
遍灑清淨愛
「愛與善良存於心中,是無形的;要表達出來,有形的付出才能真正幫助人。」上人於人文志業中心對四十四期靜思生活營學員開示,慈濟草創時一無所有,有的只是佛陀教導之慈、悲、喜、捨,期望將人人內心的善良與愛啟發出來,展現於濟貧行動。
發生苦難時,有人伸出援手,就有機會得救。「然而人僅有一雙眼、一雙手,所及範圍有限;假如有五百人,就有千隻眼、千隻手,如佛教中『千手千眼觀世音』,就能遍及各處,及時解救苦難。」
這就是慈濟志業的精神,期待啟動每個人心中的善因,發揮大愛。然上人強調:「這分愛,必須清淨無染。」
五月納吉斯災後,慈濟人奔走於緬甸災區,已用愛鋪出一條菩提大直道;許多民眾懷抱感恩心情,效法「竹筒歲月」精神,日日存下零錢;集合家家戶戶的撲滿,如今已有六十多萬緬幣善款。「無論貧富,人人都能造福;慈濟慈善志業最重要的,是帶動人人心靈富有。」
上人分析,人間貧富有四——擁有財富,也懂得付出造福,是「富中之富」;雖有財富卻永不滿足,是「富中之貧」;「貧中之富」則如在緬甸受到慈濟幫助的居民,雖然生活窮苦,稍有餘力便思助人;還有一種人既苦於自身之貧,更吝於付出助人,則是「貧中之貧」。
值全球景氣寒冬,上人期待人人行善莫停歇,日日虔誠、以愛付出,撫平世間苦難。
單純心付出
「人與人之間,和諧最珍貴。唯有以愛互動,天下人才能安居樂業。」與人文志業體主管談話,上人表示,比起當年佛陀徒步行化恆河兩岸,慈濟人文志業也在弘法,卻方便也幸福多了,期待同仁更用心承擔使命。
「人文的使命,就是要教育社會。若只顧好自身,大環境中人心沈淪,自我豈能安心生活?故一定要以人文清流淨化人心。」
上人期勉人文志業要做到「人文中的人文」。「讓人人放下偏執歧見,打開心胸付出大愛。若世間人都能盡一己之力為人群付出,這個世界如何不美!」
慈濟人做志工沒有休假,日日勞碌付出,不說「苦」總是說「福」。上人言:「我更沒有休假,但天天都認為自己在度假——因為所做的都是甘願的事,所以每一個時刻都感恩、每一分秒都及時付出。」
回溯二○○三年美伊戰爭前夕,約旦慈濟人到北部馬夫拉帳棚區關懷游牧的貝都因人,致贈生活物資。寒風中,見一位老人僅以塑膠袋包裹腳掌,同行一位台灣記者隨即將襪子脫下來讓老人穿上……這一幕影像深銘上人心底。
「記者當下只有一念——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;以自己的體溫來溫暖老人受寒凍的身軀。這正顯露出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慈悲佛性——以單純的愛付出,就是真正的佛心。」
上人言,如來智慧為「大圓鏡智」,就像一面毫無染污的大圓明鏡,能夠照見十方、通徹一切道理。「佛陀覺悟之時,即知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,只是凡夫受濁重煩惱污染,讓心中圓鏡不再清明。」
世間災難,多由人心造成;上人強調,能維持清淨單純的心,就能使社會祥和、人人幸福。
寧為助人者
「什麼都不信,但因果不能不信;什麼事都慢慢來,但生命時間不能慢慢來。」對北區四合一幹部開示,上人殷勉:「時日不待人,要與師父更貼心;若慧命沒有成長,徒然空白度日。」
四十多年來慈濟志業深耕台灣,不只長期濟貧,若有重大意外發生,在地的慈濟人總迅速到達,聞聲救苦,膚慰受驚嚇、悲痛的家屬。
上人憶述一九七七年賽洛瑪颱風在台灣南部造成重大災難,志工前往賑災,需到鄉鎮公所取得低收入戶資料,有時一等就是整整一天。
「一位志工抱怨:我們要來幫助他們,為什麼讓我們等這麼久?我告訴她:沒有人要我們來,是我們自己要來的。辦事員家裏也可能受災,將心比心,他們能在百忙中提供資料,我們要感恩。」
同樣的道理,上人指出,慈濟人到任何一個國家救災,當地政府願意配合與協助,讓我們落實直接、重點的賑災原則,就要很感恩。
一九九一年慈濟開始賑濟大陸水患時,因台灣與大陸長年隔閡,部分台灣民眾無法諒解,甚至發出「台灣不救,卻救國際」之語。
「但願台灣永遠是去救人、被人感恩的地方,而非需要受人救助之處!」上人表示,台灣平安,才能去救人,所以能救人表示有福。
慈濟人曾至北朝鮮,救助遭受雪災、旱災而陷入飢餓的貧苦民眾,以真誠的愛感動當局,遂能破例讓慈濟親手布施,達到直接的救助原則。一九九三年大陸湘西水患,當地政府出動六、七十輛軍車協助慈濟運送棉被,每一部車身掛起「台灣慈濟湖南賑災」大紅布條,趕了約二十日路程,終於讓受災鄉親拿到溫暖的棉被以度寒冬……
「大愛無國界,所愛的是『人』,生命平等,不應有所分別。」上人言,如醫院救治傷病,即使是重大罪犯求治,還是要加以搶救、保護其安全;且不只救其身體病痛,尚希望同時洗滌其心、安撫其靈。
面對近日社會紛擾,上人殷切叮嚀心要定、法要入心,莫盲目隨風起舞。「要好好珍惜台灣用愛編織起來的祥和社會,彼此感恩。做該做的事是智慧,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癡;要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堅持做對的事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