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十年華的嚴峻挑戰
【美洲‧美國】
◎撰文‧邱如蓮
五十個龍捲風呼嘯而過、糧食產地暴雨洪災、加州山火蔓延……
美國今年天災頻繁,金融危機更挫折災戶的重建能力。
美國慈濟志業將邁入二十年,面臨大環境變化的考驗責任深重,
喜見新生代傳承,接力付出。
十七年前參與紐約會務的草創,楊燕港和楊陳素英一路恆持;古稀之年依然健朗,樂當「跑腿」!
慈濟志工急步離開市區的匆忙人群,彎進舊公寓層疊的小巷,尋找電話裏說的那間小房;循著咳嗽聲而去,見一個身影獨自躺在陰暗角落。
他來自中國大陸,打工賺的錢都匯回家裏,病了卻看不起醫師。志工帶來食物、錢給他應急,也急送他就醫。
然而小病拖成大病,他終究敗給了病魔。志工聯絡上他在大陸的親人,遵照他們的期待,協助將他的遺體火化,骨灰送回故鄉。
美國東岸大城紐約,是世界經貿中心,移民人口湧入打拚,希望掙得更好的生活。但若發生病痛或意外,離家千萬里,如何獲得適時援助?
今年七十多歲的慈濟志工楊燕港、楊陳素英夫婦,長年來給予異鄉客倚靠的肩膀,幫忙他們解決重病、車禍、打工受傷等就醫問題,膚慰思鄉的情愁。
夫妻倆從台灣移民紐約二十五年,十八年前結識慈濟志工康慈定,成為慈濟會員。
「慈定師姊說,靜思精舍師父自力更生,不拿取大眾的供養;我們捐的錢都拿來做善事。」楊陳素英很好奇,翌年回台灣參訪靜思精舍,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沒有「添油香」。
「精舍師父自己種菜,我們一大群人像作客一樣又吃又住,真不好意思。」楊陳素英憶起往事,笑著說想塞紅包給精舍師父卻被拒絕,自此相信了康慈定所說的慈濟,也因此參與慈濟紐約分會的草創。
五十多歲才學會開車的楊陳素英,收善款時常因不懂英文而違規停車,罰款比收到的善款還多;後來改乘地鐵或公車,再步行到會員家收款,每月奔走三、四百戶。這對銀髮夫妻笑開了說:「感恩有這樣的機會,我們才會有一雙耐走的腿。」
二○○八年六月,美國中西部愛荷華等十個州發生大水患。紐約分會接到當地志工請求支援發放,邀請楊陳素英和先生一同參與。「我們不會英文,也沒辦法搬重物,飛去那裏有事情可以做嗎?」志工回答:「不會讓您有空閒的。」
慈濟發放在大賣場舉行,完成資料比對後,即刻發給受災戶現值卡。為了維持會場秩序並加速流程,由志工拿著受災戶填寫好的資料,到審核窗口幫忙領取現值卡。
賣場很大,填寫資料區與領取現值卡的窗口有段距離,「我們一次又一次來回跑腿……」楊陳素英慶幸平常「訓練有素」,才能替千餘受災戶奔跑送件;更感恩大家不嫌他們老,給予付出的機會。
和雙親並進在助人道路上,楊冬蜜傳承愛,也祝福受助者延續愛!
十一月,這對銀髮眷屬陪著五十多歲的大女兒楊冬蜜來到台灣受證;一家人手拉著手,時而交換上課心得,時而彼此叮嚀生活細節。
家住奧克拉荷馬州的楊冬蜜,八年前就開始參與慈濟。二○○八年有五十個龍捲風先後襲擊美國南部田納西、阿肯色、肯塔基、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馬等五州,造成二十三年來最嚴重的風災;楊冬蜜與志工依據名單關懷受災戶。
有些房舍只是輕微受損,有些則化成滿地碎片;了解災況後,志工立即發放現值卡,讓他們購買生活物資;也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,不少災戶主動要求領竹筒。「無論他們想把善款捐給哪個慈善團體,都是愛的延續。」楊冬蜜說。
奧克拉荷馬聯絡點成立邁入第四年,「我們社區還在起步,一定要好好加油!」像是傳承父母的慈濟志業,現在的楊冬蜜宛如拚命吸收養分的芽苗,努力耕耘福田,期待奧克拉荷馬也有一片庇蔭眾生的慈濟森林。
三十而立,虞正琦受證為慈誠隊員,「我希望人生沒有後悔,該做的事現在就去做。」
◎撰文‧凃心怡
那年他十八歲,離開台灣前往美國,「還記得出海關的時候,我媽哭了,我看她哭,眼淚也一直掉,那時我才驚覺,我的生命將會不一樣。」
文化的差異、語言的隔閡,挑戰著虞正琦。在社區大學時還可遇見來自台灣的學生,後來進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,也遠離了華人圈,生活孤單許多。
一位朋友邀約他到洛杉磯參加慈青社活動,每次都開心而返;在朋友鼓勵下,他決定回學校創辦慈青社。五個人署名、一紙社團成立書上呈,慈青社成立,他成為第一任社長。
「那時對慈濟完全不了解,也不會整理頭髮儀容,只是單純覺得慈濟的東方文化令我們安心。」直到聖地牙哥慈濟志工擔任起顧問,慈青們才對慈濟有進一步理解,也思索能付出什麼。
他們決定從環保開始——拿起垃圾袋,翻找校園每個垃圾桶,找出回收物分類,在宿舍區挨家挨戶回收資源……慈濟志工葉慈薈讚歎這群孩子:「聖地牙哥氣候好,假日去海灘玩實在太棒了!但他們在學校垃圾桶裏一個個翻找、回收,很勤勞。」
虞正琦說:「慈濟的理念是利益眾生,做環保後很歡喜;不同於一般社團快快樂樂辦活動後,大家就鳥獸散……」
在療養院關懷時,虞正琦記得有位老人家,剛開始還能唱唱跳跳,但失智症狀愈來愈嚴重,失去行動能力也無法自理生活;另一位很愛說話的老人家,不到一年就變成植物人。
「如果無常來臨,我希望人生沒有後悔,該做的事現在就去做。」年輕的虞正琦感觸良多。
畢業後,他在法院擔任文書工作,處理案件包括搭電車沒繳錢、開車超速等;當事人常不覺得自己有錯,認為這是大家都在做的事,只是比較倒楣被抓到。
這讓虞正琦很訝異,為什麼有人把犯罪視為理所當然?但仔細想想,其實他們只是沒有想到其他選擇。「就像我們分享資源回收的概念,聽到的人下次丟垃圾時,就會想起其實可以選擇分類。」
他慶幸在年輕時接觸慈濟,教會他許多、給予很多選擇,讓他人生沒有走偏。「我也常常告訴自己,我代表著慈濟,不能丟臉,更別說是犯罪。」
看著虞正琦從披著長髮、行為隨性,到完成培訓受證,葉慈薈很感動:「孩子是可以雕塑的。他不僅自我成長,還承擔很多事務。很有心!」
〔課堂筆記〕
【甘願吃苦,徹底犧牲】
慈濟草創時很艱苦,為了救助貧病,上人領著弟子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。精舍的生活自力更生,跟人借米度日、一塊豆腐醃得鹹鹹的吃上一個月。但上人告訴我們不要怕辛苦,我們是第一代,要吃苦、要徹底犧牲,我就用這番話支撐自己。
你們也是第一代的慈濟人,請不要忘記要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才能菩薩大招生,接引更多人走好路、做好事。
(回首當年竹筒歲月‧德慈法師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