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親身驗證 勇於承擔

亞洲‧泰國

◎撰文‧凃心怡

「看到台灣人堅持努力地救我們的同胞,這分心意撼動了我!」
華人飄洋過海在曼谷營生,更積極擁抱苦難人,
這分精神感動了一位泰國送貨員和媒體工作者,矢志承擔……


「偶爾我會放下攝影機,協助翻譯或關懷;這份工作時間長卻有意義,因為我正在為泰國服務。」——坤大

在慈濟泰國分會,總可以看見一個幹練的身影忙裏忙外,一會兒協助總務工作,一會兒和志工商量訪視事務,接著又拿起電話聯繫發放地點的村長與相關單位,關切交通接送和現場飲食……

坤大(Rattanachot Pramuansub),這位泰國分會最資深的攝影記者,六年前到分會半工半讀時,還是個二十四歲的大學生。「他很單純,也很認真工作;但慈濟人文不同一般,我們曾擔心他無法持續。」泰國分會副執行長劉美鳳說。

坤大表示,剛從事這份工作,難免會跟朋友比較——別人按照時間上下班,他卻不能;有時工作太多,還得犧牲假期。「而且師姑師伯很嚴格,我們不只專業要好,還要用心做。」

多次參與訪貧、養老院關懷與發放,漸漸平息比較計較的心,取而代之的是慈悲和堅定。坤大說:「換個角度想,自己也是在為泰國服務;這份工作有很大的意義,支持我繼續留下來。」

當初,讓坤大最感壓力的,不是慈濟的規範,而是語言。「我不會講中文,有些師姑師伯不會講泰文,互動上有困難。」

儘管如此,他利用鏡頭捕捉人生,看到志工跨越語言障礙,用最溫暖的肢體動作和笑容與生活困難的人們互動;剪輯各地志工拍攝的記錄帶,他從中體會到海嘯、土石流與地震的威力,也看見慈濟人用愛付出的身影。

感動長期累積,坤大開始學習中文,如今已能聽懂,也可簡單對話。「當師姑師伯與個案溝通有障礙,我會放下攝影機,幫忙翻譯或是關懷。」

如今,坤大為分會的每件事把關,是劉美鳳眼裏的「小管家婆」;他也在今年成為第一位受證為慈誠隊員的道地泰國人。

受證——
認真學習的開始

坤大嚴以律己,也以此帶動影視組同仁。每當急難事件發生,攝影同仁常趕在志工抵達前即展開記錄;「我們應該要更了解慈濟,因為一舉一動,都代表這個慈善團體。」

劉美鳳說,泰國人個性悠閒,但坤大很不一樣,「他很重時間觀念,講求工作態度、規畫和情緒管理。」

泰國重視階級跟長幼順序,坤大在分會卻看到另一番景象——志工們抱持著同等心彼此關懷,連執行長李建忠也待他親切如友。

「我尤其驚訝,他們會彎腰跟我說感恩。在其他公司老闆是不會對員工這樣做的。」坤大說:「我家離曼谷很遠,很少能回家,師姑、師伯就像爸媽一樣照顧我們。」

一次,坤大帶領影視組籌畫慈少生活營,從無到有一手包辦;當劉美鳳從國外賑災歸來,看著拍攝影片時不禁掉淚,「他們做得很好,把慈濟的理念帶進活動,親切且和諧。」

面對受證,坤大表示是另一個努力的起點。「我要更認真學習,帶出更多人跟我一起當志工。」


「在台灣的泰國勞工朋友們,如果回到家鄉,請記得來找我,我們一起做慈濟!」——宋猜

今年受證的兩位泰籍志工,坤大耳濡目染了解慈濟進而投入,宋猜(Somchai Anurakruenondh)則在質疑與驗證中,確定慈濟的慈悲濟世之道。

三年前,宋猜以泰國道德中心(Center for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Strength on Moral Ethics and Values)指導學校學員身分,來台參訪慈濟志業體;觸眼所及讓他疑惑,「這麼大的慈善組織,真的有善用每一分錢在需要的人身上嗎?」

他想實驗慈濟到底是不是那麼好,開始效法「竹筒歲月」,一天兩元、三元地投;個把月後,請慈濟志工邱淑芬來收撲滿。邱淑芬見宋猜有心,請他參加慈濟活動。

那次到孤兒院關懷,他看到大部分慈濟志工不是很熟悉泰語,卻以笑容溫暖孤兒們的心、以擁抱帶來慰藉。「如果不是真正有心,做不出如此真誠的動作!」

回程車上,他見邱淑芬拿出手機,撥出二、三十通電話——一場土石流襲擊了某個城鎮,邱淑芬聯繫當地的泰籍朋友,期望帶動他們及時膚慰與關懷,然而,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令人氣餒的拒絕;卻深深感動在一旁默默注視的宋猜。

「看到台灣人堅持努力地救我們的同胞,這分心意撼動了我。」

受證——
秉持信念跨越困難

年過半百的宋猜,曾經從事向人討債的工作,偶爾使出一些小手段甚或占人家便宜;直到幾年前,剛出生的孫子被診斷為啞巴,幾乎在同一個時間,弟弟罹患腎臟病……宋猜捐出一顆腎,保住弟弟性命;也徹底覺醒——不該再做令他人痛苦的工作。

「種什麼因得什麼果。以前我對沒有能力的人苦苦相逼,現在我要去關懷這些人。」宋猜因此主動找上泰國道德中心,希望能為苦難人付出力量。

認識慈濟後,宋猜發現:「慈濟是個很純淨的團體,對人抱持著感恩、尊重與愛的態度。無所求付出,得到的歡喜與幸福,是很迷人的。」

如今,他以送貨為業,生活安定,卻無法有太多額外消費。他說,有些慈善機構補助志工車馬費或工資,慈濟志工用自己的時間、金錢助人的做法,考驗著泰國人;但他卻一頭栽進去。

他深覺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幫助眾多窮苦人家,必須號召更多人付出善心,於是他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出錢出力。「只要對方願意試試看,我就滿足了。有位朋友每天晚上跑酒吧,我就請他給我兩個晚上的時間,一起去當志工。」

受證後要承擔的責任,宋猜透過幾句輕柔的泰語表示他的體認:「遇到困難,上人秉持信念度過,每次的困難都在增長智慧。身為上人的弟子,我相信,只要有信念,就能跨越困難。」

「受證慈濟委員後,要承擔更多;可是有那麼多師兄師姊支持,我覺得很安心、不孤單。台灣慈濟走過四十三年才有今天,泰國慈濟才十三年,我們還有三十年去拚。」

宋猜接受慈濟廣播電台訪問時,靦腆地希望記者讓他跟在台灣打拚的泰國勞工說幾句話:「大家好,我是宋猜。你們若從台灣回到故鄉,記得來曼谷的慈濟泰國分會找我,我們一起做慈濟!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