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問力量大小 祖魯族志工使命必達
【非洲‧南非】
◎撰文‧邱如蓮 攝影‧林炎煌
田地裏挖個洞、埋進種子,等著蔬果自己長大,
祖魯族志工笑說自己的菜園像是「猴子農場」。
雖然缺乏專業種植技術,全憑愛心澆灌,
仍勉力維持,日日烹食供應數以百千計的愛滋孤兒。
為了幫助更多嗷嗷待哺的愛滋遺孤,
祖魯族志工此行也學習台灣農技增加蔬果產量,
以開闢更大福田……
炙烈太陽照射大地,汗水早已浸溼上衣,碧翠絲(Beatrice Ngenzeni Sibisi)卻沒有停止耕耘的雙手,數名孤兒跟著她一起剷除雜草,趕在雨季來臨前將種子撒下,好讓蔬菜順利生長;即使產量不豐,仍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。
在碧翠絲居住的社區,有一百多名孤兒天天倚賴她提供的這一餐。但這小小的社區,為何會有這麼多孤兒?
南非四千多萬人口中,超過五百萬人感染愛滋病,愛滋孤兒更是不計其數。七年前,慈濟志工下鄉宣導愛滋防治觀念時,發現了這群乏人照料的遺孤;從此自種菜蔬作為食材、把自家當成食堂,承擔起讓他們溫飽的任務。
七年來,志工在德本地區設立六十一個供食點,照料著三千位孤兒,其中九成以上是愛滋遺孤。
每到用餐時間,碧翠絲家的屋外、床邊、地上,坐滿三歲到十三歲不等的孩子;領到餐盤後,孩子們一口接一口囫圇吞食,年紀大的也會幫忙餵食身邊比自己小的孩子。
志工供應飲食和禦寒衣物,也設法解決孤兒居住和就學問題。日復一日的行動,化解民眾對於疾病的誤解,進而投入關懷愛滋病患的行列。
偏見傷人
布蘭達的療癒之路
志工布蘭達‧瑪布拉(Brenda Matebula)不僅提供熱食給鄰近三十多位孤兒,還領養了五位沒有任何親人的孤兒。
「看到這些孩子,就想起小時的我,走到哪裏都不受歡迎;所以我要用大愛擁抱他們。」
布蘭達還是少女時,因為親人感染愛滋,自此連朋友都不願意和她走在一起;鄰居對她的家人充滿敵意,甚至趕她們走,「不斷搬家,讓我覺得自己連動物都不如……」
被驅離的罹病親友在孤獨中離世,這使布蘭達充滿憤怒——痛恨自己無能為力,也不再信任鄰居。
婚後,她發現丈夫的妹妹也因愛滋病受人排斥,卻選擇置之不理。「何必在乎呢?那是她的問題。」沒想到小姑承受不了世人目光,竟然自焚結束生命!
怨恨、內疚在她心中揮之不去,遷居到德本後,布蘭達結識和善的老太太萌卡布(Ngcobo),也將心事告訴德高望重的她。老人家鼓勵布蘭達去找慈濟人,「說不定他們可以幫助你擺脫怨恨。」布蘭達想:「反正情況不會更糟糕了,就去試試看吧!」
「我永遠忘不了第一天見到慈濟人時,他們沒有問我是誰、不在乎我的過去,就過來擁抱我……」長期遭受不友善對待,此際布蘭達深受感動;當她知道慈濟人在照顧愛滋病患,也決定加入。
她把小姑的四個孩子接到家裏照顧;幫忙社區裏的孤兒找學校、找尋合適的親戚收留……她照料的孤兒中,有些還是先前趕走布蘭達家族的鄰居孩子,但她已不介意。
布蘭達說,以往她酗酒、孤立、脾氣不好,傷害了許多人,連兩個兒子也感受到媽媽易怒的情緒。如今,兒子們以媽媽為榜樣,也會幫忙照顧孤兒。
「如果我能早點知道慈濟,把大愛帶進我的社區,說不定罹患愛滋病的親戚,就能在祝福與和平下安詳離去;小姑也不會自殺了,因為她會知道,這世界上還有清淨的愛!」
臥床之苦
裘依絲溫柔拂拭
對愛滋病患排斥、懼怕,轉變成為接納、關懷,是許多本土志工共同的歷程;還有些本身生活處境困難,卻從受助者蛻變為擁抱苦難者,裘依絲‧恩寇希(Joyce Nkosi)就是其中一位。
「之前的生活,只能用一個『糟』字來形容。」先生中風病倒,她幫鄰居打掃、洗衣服來賺錢養家。陪同先生就醫時,巧遇慈濟志工邀請她參加每月一次的聚會。好奇的她依約前往,沒想到獲得熱情的擁抱;之後志工居家關懷,更讓她「受寵若驚」。
臥床的先生已許久沒有訪客,志工到來讓他感到溫暖。裘依絲聽從志工建議,自己種植蔬菜,節省家中開銷,茹素也有益先生的健康。
「好神奇!一個月以後,他就可以撐起拐杖走路了!」夫妻倆驚呼慈濟志工為「醫師」、「護士」,因為是他們「醫」好他的病。
感動之餘,裘依絲跟著志工膚慰病苦。其中,照料重症病患或臥床的愛滋病人,她最能感同身受;跪下來、彎下身為病人擦澡、按摩、更衣,更鼓勵鄰居一起來照顧。
裘依絲不僅照料愛滋病患,就連他們往生後遺留的孩子,也成了她關照的對象。原本對愛滋患者排斥的鄰居們,也因為感受到她散發的愛與溫暖,紛紛加入煮熱食行列。
雖然先生仍無法外出工作,家境仍是貧窮,但是夫妻倆自認擁有滿滿的愛,比起從前富有太多。
裘依絲說:「念頭一轉,我已經能跳脫自己的困境,現在的我歡喜無所求。如果真的要求什麼,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慈濟志工,跟我一樣法喜滿滿!」
●
志工們種植芋頭、地瓜、菠菜、高麗菜與紅蘿蔔等作物,由於缺乏專業種植技術,收穫較少;食材來源不足時,只好向人勸募。
十一月下旬,葛蕾蒂絲和碧翠絲陪同布蘭達、裘依絲來台受證慈濟委員,之後南行到雲林參加「農場精進課程」,希望提升菜園產量,餵養更多的孤兒。
「我們種出來的高麗菜,長得像芭樂,又硬又小。」南非志工潘明水說。農場主人、也是慈濟志工王玉彰仔細教導如何育苗、種植、堆肥、施肥,什麼時候應該澆水、種植間距多少才有最佳效益、減少雜草生長的妙法等等。
碧翠絲說:「學習之後,才知道我們的菜園簡直就是『猴子農場』!將土壤挖個洞、種子埋進去,就等著蔬菜自己長大,難怪收成不好!」
潘明水說,祖魯族的傳統是由酋長畫地,酋長已允諾提供三千多坪土地讓慈濟志工種菜;希望種植技術提升後,未來能收成充足的蔬菜照顧更多孩子。
碧翠絲的菜園有十多位志工一起耕種,來台灣之前,她們已將土壤翻過,準備施以新的農耕技術作為示範菜園;第一批將種植高麗菜、蕃茄與萵苣。碧翠絲說:「這是我的使命,也是為更多愛滋遺孤帶來希望的時刻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