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心繫故鄉 找到愛心通路

◎撰文‧葉子豪 攝影‧顏霖沼

夢回家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,
不再只有風和日麗的美好。
洪水淹沒良田與草屋,
在台的緬甸華僑出錢出力,
讓愛心直達狂風暴雨後的無依同胞……


十二月的第一個星期日上午,陽光驅走寒意,讓慈濟中和聯絡處的人氣更加暢旺,六十多位「緬甸歸僑」在中文班老師游惠晴帶領下,魚貫進入會場參加慈濟社區歲末祝福。

觀看「二○○八慈濟大藏經」影片時,緬甸賑災特別吸引他們的目光;因為對這些落腳台灣、大多已經歸化入籍的緬甸華人來說,伊洛瓦底江、仰光城,不只是地理名詞,更是他們不能忘懷的故鄉。

心繫同胞,有力出力

台北縣中和市華新街,素有「緬甸街」之稱;游惠晴在附近的緬甸歸僑協會中文班擔任志工老師。回想起今年五月風災後第一次上課,「那時我問大家,家鄉都還好吧?幾乎所有同學都哭紅了眼。」

焦慮在社區中蔓延開來,歸僑們議論紛紛,不敢相信過去四十年少有熱帶氣旋登陸的緬甸,竟會在納吉斯肆虐下傷亡慘重。

許多人心急如焚打國際電話回家鄉詢問親人安危,無奈通訊設施損毀嚴重,另一頭音訊全無。

眼看學生陷入悲傷情緒,身為慈濟教聯會成員的游惠晴,決定運用社區志工資源幫助他們。翌日一改先前的注音符號與認字課程,她在黑板上振筆疾書寫下「誠心祈三願」的歌詞,教唱幾遍後,領著全班同學到慈濟中和聯絡處參加浴佛。

「天下無災無難無號聲……」虔誠的祈禱歌像一劑止痛針,暫時舒緩了心中的苦痛;但想幫助鄉親,勢必要採取更積極的行動。幾天後,慈濟展開「慈濟川緬膚苦難,大愛善行聚福緣」行動,在台緬甸華人看到了一條可行的愛心通路。

「老師和同學十人一組,到華新街募款,有力出力,有錢出錢!」來到台灣僅兩年的吳利金,五月十八日上午跟著慈濟志工捧著紙箱,用中文、緬語挨家挨戶勸募。那天下午,緬甸歸僑協會、慈濟志工及在台弘法的緬甸與泰國僧侶齊聚一堂,為緬甸祈福。當天共為川緬賑災挹注百萬餘元。

不僅台灣的緬甸歸僑急著找幫助家鄉的通路,就連遠在美國舊金山的緬甸僑民,也緊急來電詢問歸僑協會。理事長趙麗屏說:「我告訴他們,你們捐給舊金山慈濟人就行了!」

勉力生活,認真學習

七個多月來,慈濟在緬甸的重建工作進入中長期階段,一連串積極的行動,讓歸僑中文班同學們放下心中的大石頭,學習熱情也再次點燃。

二○○六年起義務指導緬甸歸僑中文後,身為國小老師的游惠晴就沒有週休假期。「ㄅㄆㄇㄈ,ㄇ不是『摸』喔,ㄋ是鼻子發出的聲音……」初級班三十多位學員從幼童到長者都有,游惠晴放慢速度,引導他們逐字練發音。

「緬甸歸僑相當勤儉,多是在工廠工作,當警衛、開計程車的也不少。但很多人不懂中文,會看不會寫,或會聽不敢講。」趙麗屏說出在台緬甸華人面臨的一大難題。

這個困難的遠因,可以追溯到一九六○年代,緬甸總理尼溫(Ne Win)推行「國有化」及「同化」政策,讓數以萬計的緬甸華人面臨資產被充公、華文教育被限制的困境,也掀起移居台灣或大陸的浪潮。

趙麗屏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下,於一九六三年來到台灣,進入僑大先修班進修,接著考上師大、畢業後任教職,在台灣落地生根。

對移民來台的緬甸華人來說,能以僑生身分進入台灣的中學、大學念書,打好語文基礎、熟悉本地民情再出社會,毋寧是較理想的一條路。但多數人卻是一到新環境就要安家計,多半從事基層勞力工作,辛苦之餘已無心力進修;加上聚居在中和南勢角一帶形成「緬甸街」,在此小天地內生活無礙,多少降低學習中文的意願。

對於這些在家鄉受過教育甚至有大學學歷,卻因為不懂中文而發展受限的同胞,趙麗屏總覺得惋惜,因為他們的能力和工作態度絕不比別人差;於是她費盡心思鼓勵同胞上中文班補強,也找到以前的學生游惠晴擔任師資。

對於辛苦工作之餘,仍努力撥出時間來進修的中文班同學,游惠晴由衷敬佩,「我會向我教的小學生說,那些中文班的叔叔阿姨,比你們還認真耶!」

歲末祝福活動尾聲,靜思精舍德耘師父以緬甸農民受助後立即回饋、參與竹筒歲月救世界的故事,勉勵歸僑們在融入台灣的同時,也將緬甸人敬天愛地、樂於行善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。

走過納吉斯帶來的悲傷與焦慮,緬甸歸僑用實際的愛心付出戰勝不安,為自己也為受到幫助的同胞,締造了美好的善緣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