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優質典範 老校新生

◎撰文‧葉子豪 攝影‧顏霖沼

陳舊校舍不敵狂風暴雨,仰光近七成學校受損。
非常破壞之後的非常建設,正是改良老舊建築、浴火重生的契機。
慈濟承擔五所學校援建,如何兼顧古蹟保存與建築安全,
讓老校再現風華,展現全新的生命與活力,是重要且艱鉅的挑戰。


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稻米的耕作,僅需一季就可結實纍纍,但是要將孩子培育成可用之才,至少需要十年的教育養成。

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,獨立建國六十年來,仍沿襲英式學制,高中以下教育區分為十一個年級——一到五年級為小學階段,六到九年級初中階段,十、十一年級是高中;這其中,一到九年級為義務教育。

從五歲進小學就讀一年級幼教班算起,如能順利完成中小學學業,並通過大學入學測驗,可望在十六歲時成為大一新鮮人;比起台灣十八歲高中畢業進大學,足足早了兩年。

儘管緬甸人重視教育,全國識字率超過九成,但不是每個緬甸孩子都能按照標準的學制流程,完成高中、大學學業;特別是納吉斯風災讓許多學校損失慘重,學子們的求學之路更形坎坷。

教育是社會未來的「希望工程」,為了提供師生安全又富有人文的教學環境,慈濟以重點、直接、尊重的原則,與仰光省教育部簽約,援建仰光市和坤仰公鎮共五所中小學。其中位於市區的頂甘鐘第四小學(No. 4 Thingankyun Primary School)已率先動工,預計二○○九年六月完工啟用。

跟隨慈濟志工及建築團隊走訪「希望工程」學校勘察測量,看到團隊成員用心規畫設計,賦予這些校史長達半世紀甚至超過百年的老學校全新的生命與活力;也見證災後教育工作者在艱困環境中盡忠職守、克難奉獻的敬業精神。

仰光市頂甘鐘第四小學
脫胎換骨升格中學

一輛藍色卡車駛入校園,四名建築工人立即跳上車,將滿載的砂石剷下;工地的另一邊,兩個工人拿著L型鐵橇,正使盡全力鬆動椰子樹的根,準備移除以利工事進行。

自十一月二月動工典禮次日,頂甘鐘第四小學大興土木,不到一個月就完成左側新教室的地基和柱子。施工期預計八個月,承包廠商下達全面趕工的指示,除國定假日外,星期例假一律上工。

「我們從早上八點做到下午五點,必要的話,還要加班到晚上十一點。」專案工程師金壽(Khin Zaw)表達全體工作人員不辭辛勞拚到底的決心。

對於這所建校四十四年,卻在風暴中毀得只剩下一間大教室的小學來說,非常破壞之後的非常建設,正是脫胎換骨、更上層樓的關鍵。

由於校舍設計良好、符合中學標準,動工前政府宣布升格為第四中學,成為兼具小學部、初中部的新學校;落成啟用後,小學畢業班同學可望就地直升。

目前教室不足,全校五個年級、近八百名學生,不只分為上、下午兩「部」,還得分兩「地」上課——距離「校本部」不遠的歇雅都卡寺(Zaya Thu Ka),就是學生們的另一間課堂。

災後第四十二天,六月十三日第四小學師生在寺裏復課後,原本寧靜的道場,一下子多了孩子們的喧鬧聲。

「齋堂變成教室,所以我們改到大殿用餐。」法師表示,孩子來了,聲音大了,對寺裏的生活多少有些影響,於是出家眾調整生活作息,把握學生上學前、放學後的時段靜修。

第四小學校長妙善(Myaw San)女士,經常來回學校與寺廟探視,經歷過這次風災,她認為有必要加強學生的防災意識。「新學校蓋好後,氣旋風暴來襲時我們就不怕了!我會讓學生和家長全部到學校避難。」妙善校長肯定地說。

坤仰公鎮桑比雅小學
迎接新村新校

一九五九年坤仰公鎮桑比雅村建村當天,一所同名的鄉村學校也跟著成立。就在學校陪伴村民近半世紀、二○○九年即將歡慶建校五十周年前夕,納吉斯熱帶氣旋改變了一切。

教室、辦公室受風災影響,損壞殆盡,所有建築物蕩然無存……「水淹到胸口,校園全毀!為了趕在六月復課,我們花了十多天重建!」校長田溫女士說。

田溫與另一半,也就是桑比雅村村長昂基(Aung Chit),捨出自家房子旁的土地作為臨時校地,並號召家長整理舊校區能用的材料,昂基也將修補房舍的木料捐出。

村民們有力出力,從零開始拼湊出克難的教學空間——用木柱撐起支架,以帆布當屋頂,以木板做矮牆……終於讓學校恢復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半正常上課。

「我家屋頂全沒了、廚房被樹壓垮,但那幾天,忙到連自己的家都顧不到……教具教材都被泡溼,我們把課本一本一本攤開來曬乾。」田溫慶幸災後有教育局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單位協助,及時發放書本、文具、課桌椅等,讓全校一百九十四位學生得以繼續學業。

不過,一切援助中最令師生欣喜的,是即將擁有一所嶄新學校。

在乾季的白天,臨時教室的帆布屋頂擋住了刺眼的陽光,木柱無礙清風吹拂,師生不至於感到燥熱,但不同班級擠在同一個空間,朗誦課文難免相互干擾;加上桑比雅村居民多以拉人力車、碼頭勞力、捕魚等零工維生,學生放學後常必須幫忙家務;若有一所離家近的初中,是最好不過的了。

「到鎮上讀初中,就無法兼顧家事和學業;如果能在村裏設初中,就可以解決這個困難了。」田溫道出對新學校的期待。

慈濟人在災後協助桑比雅村規畫大愛村,即考量新學校升格為初中的可能性;政府也已徵得一塊面積約兩英畝的基地,作為慈濟中小學預定地。

緬甸文桑比雅意指「模範」,往年學生學業成就評比高居坤仰公鎮前三名,可謂實至名歸。新學校是希望的起跑點,在桑比雅村民與慈濟人群策群力下,假以時日或可再現半世紀前,新村、新校同日落成的佳話。

「願桑比雅村成為真正的桑比雅!」來訪的慈濟志工如是祝福著。

仰光市伽瑪玉第一女中
風格建築重展丰采

和損失慘重必須全校重建的小學相較,慈濟預計援助的三所中學災情相對較輕,援建工事以部分重建為主。

由於教室、場館受損,對於學生人數動輒上千、從一到十一年級都有的「完全中學」來說,分成上、下午班上課,已困擾師生很長一段時間。若能早一點修復損壞設施,恢復正常上課,學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受教權益就能多一分保障。

來到伽瑪玉第一女中(No.1 Kamaryut High School),校長清揚(Khin Kyone)女士向志工介紹,這所擁有五十八年歷史的「一女中」,學生學業表現相當亮眼,二○○八年班的畢業生,有六成七考上大學,校際競賽也是屢創佳績,其中又以籃球及武術表現最出色。

但是納吉斯肆虐後,三棟教學樓、體育館及食堂全成危樓,嚴重妨礙學科教學及體育訓練。

「這是英國都鐸式(Tudor style)建築的風格。」建築師唐永泰指出校舍建築的特色。教學樓以木柱支撐,柱與柱之間再砌上磚;漆黃色的磚牆夾著深色的柱子,整棟大樓的結構從外觀上一目了然。

危樓沒有明顯坍塌,但仔細一看不難發現,柱子裂了、橫梁歪了,天花板也出現塌陷破損,不難想見暴風雨對這些老舊教室的傷害。體育館屋頂被掀、牆面與地板破損,但木製的「五角型」結構體卻保持完好,讓三位馬來西亞建築師眼睛一亮。

「這是美學和力學的結合啊!」面對殘破卻屹立不倒的結構體,唐永泰像看到了珍寶一樣興奮。這座體育館,找不到一根與地面垂直的大柱子,全靠每個基座上向外擴張的V字行桁架作支撐,狹長的三角結構結合成骨架,X形的斜撐則增強了建築體的強度。

類似的桁架建築,在台灣及馬來西亞並不少見,但多數用的是鐵架;像伽瑪玉女中體育館以木桁架為結構體,相當稀有;志工在規畫修繕時,將盡力保留這座歷史建築的風格。

「體育館差不多是四十年前蓋的,一九八五年大修過一次,但現在不能用了。」英文老師紐紐多(Nyo Nyo Thaw)透露了師生們的惋惜之情。

風災過後,師生、志工團體及軍隊花了一個月才把學校整理乾淨。紐紐多感恩各方護持,也期待外界提供更多防災資訊,讓老師教導學生保護自己。「這些知識必須記在腦中。」紐紐多再次強調。

仰光市馬揚貢第一中學
悲願啟建 大愛重生

創校超過五十年的馬揚貢第一中學,也有著「第一」的名號,還有一段交織著兵劫與悲願的故事,校長安吉(Aung Kyi)先生話說從前——

二次世界大戰時,日軍進攻緬甸,在仰光與英軍交戰,馬揚貢區成了雙方爭奪的要地,無辜百姓放棄一切逃命去。待日本投降、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馬揚貢已是一片焦土,所有學校都毀於戰火。

不忍孩子失學,善地瑪(Saidimar)法師發願興學,變賣財產,帶動弟子捐錢建校。

一九四六年開學後,學生人數日增,學校規模也愈來愈大;一九五四年,善地瑪法師及弟子們把學校移交給政府。改制為公立後,發願建校的前人並未被遺忘,校方在禮堂一角供奉了法師的全身法像,讓這位已故的恩人,歲歲年年陪伴著他摯愛的學子。

興學於烽火後的馬揚貢第一中學,在二○○八年先後碰上火災及風災——四月,一棟教學樓因電線走火燒燬,損失十二間教室;五月,納吉斯風災又重創已經殘破的樓宇。

面對建校五十多年來罕見的大難關,風災後到職、接任校務僅三個多月的校長安吉,以回饋家鄉的心,承擔起復原重建的任務。

「我是馬揚貢在地人,很多學生都是我的親戚,我的兩個孫子也在這裏就讀。」現年五十九歲的校長「阿公」語氣堅定表示,馬揚貢第一中學將是他三十四載教職生涯的終點,雖然已屆退休之齡,但他一定會把學校重建完成,方才功成身退。

「以往熱帶氣旋都侵襲若開邦(Arakan State),但今年路徑卻改變了。」指著走廊上掛的緬甸地圖,安吉校長為慈濟人上了一堂地理課。

原來孟加拉灣的氣旋往緬甸進發時,通常是在伊洛瓦底三角洲西北方的若開邦登陸,高聳的山脈足以破壞熱帶氣旋的結構,保護內陸。然而納吉斯行進路徑卻偏南、偏東,繞過若開山脈天險,直撲低平的三角洲地帶,讓居民在沒有防備的狀態下蒙難。

大難過後,馬揚貢中學損失慘重,三千位學生被迫分成上下午兩部上課,卻仍發揮克難精神,收容五十名來自伊洛瓦底省等地的受災學生,讓他們不致因受災而中斷學業。

慈濟人計畫拆除危樓、重建新教室。「一九四六年,因一位法師的悲願而成立,二○○八年,因另一位法師的大愛而重生。」在歡喜相見的當下,慈濟志工與師生們彷彿看見了校史的新頁。

仰光市雅倫第四中學
再現百年人文風華

談到歷史,雅倫第四中學絕對稱得上是緬甸全國學校中的「老前輩」。一八六四年由英國教會於仰光市雅倫鎮創立,已邁入第一百四十四個年頭,厚實的磚造主體建築,在狂風中屹立不搖,但屋頂瓦片及地板、橫梁等木結構,還是蒙受不小的損壞。

校長帖德姍女士表示,全校五十九間教室中,有二十二間不堪使用,全校兩千三百多師生分成兩部上課。

「這裏的建築比較像是維多利亞形式,但有因地制宜的設計。」黃木錦建築師指出,為了因應緬甸雨季多雨溼熱的熱帶氣候,英國人設計校園時,加長屋簷、增加屋頂傾斜角度,並將走廊寬度增加為七到十英尺寬,使教室涼爽舒適;寬大的綠色操場,更讓活潑好動的青少年盡情奔馳,強健體魄。

優越的學習環境,加上一百多年人文的薰陶,讓這所學校成了無數優秀人材的搖籃。帖德姍校長表示,亞倫四中畢業生考上緬甸本國大學的錄取率達七成,甚至遠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留學。在體育方面也不遑多讓,校長室裏特大號的獎牌,就是板球校隊獲得全國冠軍的標記。

「有那些傑出校友?」「很多心臟外科醫師都是從這裏畢業的。緬甸的電影巨星卓黑(Kyaw Hien)也是我們的校友喔!聽說他最近才息影,現在出家了。」聽到學校出了個大明星,慈濟志工不禁莞爾一笑,或許這就是百年校史養成的多元人才之一吧。

如何兼顧古蹟保存與建築安全,讓百年老校再現風華,是校方與慈濟建築團隊眼下最艱鉅的挑戰。

探勘危樓時,看到塵封已久的教室、教具設施都蒙上一層灰,陰暗處還隱約傳來小動物的吱吱聲。當修建工程開始後,破敗陳舊的場景將不會存在太久,因為慈濟人要做的,不只是讓學校恢復舊觀而已。

「上人的意思是,我們要蓋可以作為典範的學校。」陪同馬來西亞建築師團隊勘察的慈濟檳城分會執行長郭濟緣,道出了慈濟援建雅倫第四中學等五校的原則——建立屹立千百年、為仰光培育人才的典範學校。

在白米、稻種、肥料等緊急援助告一段落後,繼之而起的「希望工程」,將持續發揮帶動與教育的功能,讓善遍灑佛國學子的心田。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