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05期
2008-12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【主題報導】
  天涯共此情‧馬來西亞
  慈院志工筆記
  出版書訊
  醫海慈航
  寰宇慈濟
  特別報導【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】
  百川歸海
 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(二○○八年十一月)
  隨師行腳‧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05期
  劫後童顏 仰望光明

◎撰文‧葉子豪 攝影‧顏霖沼

相對於農田在幾個月內復耕的效率,心田的復原,不是一年半載可以完成。
一夕間家園毀壞、親人永隔的巨變,也在孩子成長過程投下一記變化球。


桑比雅村的小當家

下午三點半放學,桑比雅小學五年級生蝶蘇姆(Tae Su Moe)和妹妹康斯貝通(Kain Sa Bat Tun),往離河岸不遠的家行去。

爸爸通通溫(Tun Tun Win)幫人開漁船,才從河邊的碼頭下船返家;而這一家的女主人,還在外頭做買賣。「太太每天凌晨兩點出門到仰光市批菜,大約九點多返回村子賣菜。如果一天就賣完,隔天又要一大早出門。」

通通溫表示,為了生活,太太早出晚歸;而身為討海人,按照漲退潮的時段開船,工作時間並不固定;從村子到海口,來回一趟要八小時,想要多陪陪孩子,很難。

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。蝶蘇姆很早就發揮「長姊如母」的克難精神,照顧沒比她小多少的妹妹;當父母為生活奔波勞碌,都是她煮早餐給妹妹吃。

「是媽媽煮得比較好吃,還是姊姊呢?」「姊姊煮的。」年僅七歲的小妹如是回答。令人心疼,小姊妹有多久沒有吃到媽媽煮的飯了?

‧夕陽伴讀‧

一家人能夠在風暴中全身而退,災後還能繼續念書,蝶蘇姆很感恩:「我的文具、書本全泡湯了,幸好有很多人幫我們;像聯合國兒童基金會(UNICEF)給了桌椅和書包,慈濟給我們制服和書本。」

蝶蘇姆訴說著災後重建情形。大人們忙著綁竹竿、釘竹片,她就在舊房子的殘骸中撿木料,拖出來洗乾淨交給父母。一家人東拼西湊了一個多月,總算在學校六月份開學後的幾天,「拼」出一棟看來不小,卻極其克難簡陋的高腳屋。

用稀疏竹柵構成的正面遮不了風,屋頂、背面及兩側的帆布勉強蔽雨,一家四口湊合著住,倒也平安度過大半年。

接近晚餐時間,通通溫吩咐蝶蘇姆準備柴火及白米,自己則到隔壁借水桶,然後到對面的鄰居家打一桶水。一路上,破了洞的塑膠桶不斷漏水,不難想見附近人家的生活也相當辛苦。

蝶蘇姆在屋外小土灶上擺好乾樹葉,用打火機點燃蠟燭引火,再把撿回來的樹枝及木頭擺上去。燒黑的鍋子裏,白米湯咕嚕咕嚕地滾著,通通溫眼看飯煮得差不多了,便接手做晚餐。乘著夕陽照明,姊妹倆把握時間誦讀課文。

‧克難中上進‧

做完家事、用完餐,蝶蘇姆就著微弱的燭光,摸黑讀書到九點多才睡覺,在克難環境中維持好成績。校長田溫(Than Win)欣慰地說:「她們班有二十二個人,她是在第十名左右。」

通通溫也說:「這孩子的表現我很滿意,我希望她繼續念下去。我會盡力支持她,畢業後到鎮上讀初中。」

蝶蘇姆姊妹秉燭夜讀的光影,縈繞在志工心中。桑比雅村小學被風災摧毀,孩子們在臨時教室上課;慈濟計畫援建新校舍,務必讓孩子們的努力得到應有的回饋,讓用功上進的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。


女孩與老師的午嶼鸕|

每天中午,中學七年級生伊夢周(Yee Mon Kyaw)總是餓著肚子,默默看著其他同學打開飯盒大快朵頤。

「你為什麼不帶飯呢?」導師三妙(San Myint)細問之下,才知道排行老么的她和最小的姊姊,跟著姨婆金明(Khin Myint)老太太寄宿在寺廟,生活全靠小姊姊當童工的微薄薪資及親友小額捐助支應。經濟條件不佳,小姊姊實在沒有多餘精力照顧這個妹妹。

「她住在寺廟裏,帶飯不方便,所以我就多帶一份便當給她吃。」年近六旬的三妙,心疼受災後流落異鄉的伊夢周,決定提供更多的照顧。

‧寄宿新生活‧

今年七月,伊夢周才轉進仰光的馬揚貢第一中學(No.1 Mayangone High School)就讀。

或許是災後創傷影響,加上新班級程度較高,她的考試成績多是吊車尾。三妙說:「她記性不好,常忘東忘西,一問起她的情況就是哭。」

七十七歲的姨婆金明說,小姊妹的雙親在五年間陸續過世,風災又讓她們失去一位姊姊,也毀損她們居住的竹片屋;姊妹倆只好忍痛告別其他兄姊,從伊洛瓦底省到仰光投靠她,同住在鐵路邊的廖東華寺(Nyaung Tone Khwa)。

三十三歲的廖東華寺住持達達那法師(Tar Ta Na)說:「金明阿嬤以前家境富裕,從我十八歲時就開始供養我了,後來她把財產分給子女,到寺廟長住,也像是我的母親。」

在寺院裏,出家眾專心修行、講經說法,日常生活的勞務就由在家眾承擔。伊夢周每天晨起先整理寮房、收拾常住女眾們的被褥和蓆子,接著下樓和姨婆、師姑們準備熱湯。

十點多,她提著鐵桶,將熱湯舀入一個個大碗,供養即將托缽歸來的比丘和小沙彌,然後出門趕往學校,上十二點到五點的課。

‧平凡女孩的夢‧

乘著勞務空檔,伊夢周回寮房念書,依循著緬甸人傳統「唱誦」課文,高低起伏的聲調像極了法師誦經;然而那滿是韓國明星照片的筆記本,卻不經意透露著一個平凡女孩的夢想。

「這一次考試,應該可以從第四十七名進步到第四十五名。」談到成績表現,伊夢周再次露出靦腆的笑。

她每天五點從學校下課後,都會在寮房讀書到晚上九點半,這段時間的努力的確帶來成果。看著伊夢周終於擺脫倒數第一名,達達那法師期盼她再精進:「要好好用功,聽姨婆的話!」

但小女孩終究會長大,不宜長期住在男眾出家寺院,達達那法師已開始為兩姊妹另謀出路:「希望有善心人士能收養她們。此外,我也想到幫她們在外面租房子,讓祖孫三人相互照顧。」

這些因為風災促成的因緣,終究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;在此之前,伊夢周能做的,就是把握每個當下。

「謝謝老師!」恭敬地接過三妙帶來的飯盒,吃著鬆軟的白米飯,年少的她,又多了一分迎向未來的力量。


奮進足球少年

下課鐘響,雅倫第四中學(No.4 Ahlone High School)的大操場上,頓時湧入數百位精力旺盛的青少年,追著足球跑,在大片綠地上展開攻防戰。跑累了,就把綠裙子鬆一鬆歇口氣,再重新綁緊加入戰局。

八年級的阿明黑(Aung Min Hein)被分在守門員的位置,不像別人可以馳騁全場,但他很清楚自己的重責大任。「當我被分到這個位置時,其實我還蠻緊張的!」阿明黑認真地說。

黝黑的皮膚,專注而銳利的眼神,這位相當於台灣國一生年紀的足球少年,讓人第一眼就感覺到,他的確是球場上「不好惹」的角色,總能在關鍵時刻讓對手的攻勢功敗垂成。

亮眼的表現,讓人很難相信,不久前納吉斯風災奪去他摯愛的雙親和祖父母。「他沒有告訴老師家裏的變故,一直到甄選上代表隊,我們呈報資料才發現。」校長帖德姍(Thet Thet San)女士不捨地說。

‧失親歲月同儕作伴‧

阿明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,即就讀雅倫第四中學;小學五年級時父母返鄉工作,就讓他住在阿姨家繼續求學。「我平均一年回家一次,平常有人要到我家鄉的時候,再託他帶信回去。」

老家位在伊洛瓦底省沿海地帶,阿明黑還記得是棟木板房,爸媽除了種田,還兼製鹽、生產蝦米等工作,稱得上是小康之家。

對於這個排行老二的孩子,父母希望他投身軍旅,成為將領。但熱愛運動的阿明黑,卻把足球場當成自己未來的戰場,他毛遂自薦加入學校足球隊,並在今年獲選為仰光市青少年男子足球代表隊的一員,是學校裏唯一加入市代表隊,並有機會出國比賽的小選手。

正在精勤苦練中,噩耗從家鄉傳來,父母與祖父母在風災中往生了。教練提山(Tin San)說,阿明黑蒙受喪親之痛,每當看到別人有父母來探班時,就忍不住掉眼淚。

「有這樣遭遇的不只你一個,過去的事就過去了,你要繼續努力。」提山如是開導阿明黑。

來自其他學校的隊友們也想辦法為他加油打氣:「以前他提到那件事就哭,我為了鼓勵他,有時還請他吃東西呢。」隊上另一位守門員明明圖(Mg Min Thu)靦腆說道。

‧向世界頂尖看齊‧

教練們觀察,阿明黑的表現看不到所謂的低潮。

「難過的時候,我把力量全部投注在踢球上,成績表現反而更好。」那一段哀痛欲絕的日子裏,阿明黑踢球總是特別猛;而緊湊、嚴格的訓練,也讓他無暇傷心。

「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,先拜佛然後出去訓練,八點吃早餐,九點到下午兩點四十五分上課,再接著練球……」為了爭取勝利,小選手們集中在一所專門學校讀書及訓練,每兩週回家過一夜。精力充沛的阿明黑,體育與智育均衡發展,學業成績亮眼,「我是班上前十名喔!」

身著仿巴西隊的黃球衣及藍短褲,小將們展現了向世界頂尖足球勁旅看齊的決心。阿明黑不惜沾染一身塵土,仰躺在黃沙地上接教練投出去的足球。逐漸接近比賽日期,阿明黑加強訓練;花時間去想悲傷的事,似乎已成為一種無意義的浪費。

「要用心,不要操心、煩心喔!」來訪的慈濟志工,送給阿明黑一張緬文的靜思語卡片。乘著夕陽餘暉,滿頭大汗的他看著卡片上的文字,專注神情似乎若有所悟。

或許對這位球場戰將來說,這短短的隻字片語,就是決戰時刻臨危不亂、克敵制勝的秘訣吧!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