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一日 大慈悲是良藥
◆11‧21《農十月‧初五》
【靜思小語】人間的對立,要以愛撫平;人間的冷漠,要以愛溫暖。這分愛,是無私的大慈大悲心。
由智斷執,增長慧命
「修除一分煩惱,就證得一分智慧;直到煩惱全部去除、智慧完全展現,就能『由智斷執』。」晨語時分,上人勉眾日日自治修德、增長慧命;莫使善法漏失,又隨著凡夫心起惑、造業。
「凡夫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煩惱覆蔽心靈,我執深重,因而常起慢心、疑心而自斷善法。執心重者,對人好惡分別強烈,易陷於人我是非的迷執;唯有向內用功,提起智慧斷除執念,才能外顯德行。」
行於「靜思法脈勤行道、慈濟宗門人間路」,上人勉眾:「要堪得起身心的磨練,不僅甘於生活勞苦、清淡,還要不斷精進,貼近佛心、深入人群,才能自利己德,兼顧他利。」
上人強調,欲「自利」,就要自修德、自治心。「達到『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』,不再造作人我是非、造業攀緣,就能成就德行!」
智慧心光,遍照黑暗
人心的煩惱、執著,會造成人與人之間對立、冷漠。上人於早會時間開示:「人間的對立,要以愛撫平;人間的冷漠,也要以愛溫暖。這分愛,是無私的大愛,也就是大慈大悲心。」
慈濟人四十多年來皆是秉慈運悲,用愛、用法入人群,引導人從冷漠中解脫,為人人心靈點亮一盞明燈。上人指出:「大慈悲心猶如良藥,能治世間之苦;大智慧則是覺悟的菩提心,能治療眾生的煩惱重病。」
智慧的心靈燭光,能遍照每一個黑暗角落。上人說起一則佛典故事——
一位長者要在三個兒子當中選擇事業繼承人,遂出一考題,要兒子們以最少的本錢找到能填滿倉庫之物。
大兒子外出尋找時,看到一處香蕉園正在收割,地上堆滿了香蕉梗,他以便宜的價格買下大量香蕉梗運回家;二兒子走到樹林裏,以低價向人購買林木載回家;小兒子則是向路旁攤販,買了一根蠟燭回來。
長者看著大兒子載回香蕉梗、二兒子運回雜木叢,小兒子卻兩手空空;正待詢問,小兒子從口袋裏掏出蠟燭點燃,燭火瞬間照亮整個倉庫。父親於是決定將事業託付給最小的兒子。
「大慈悲心如明燈、如燭光,能破除眾生貪、瞋、癡三毒。」上人言,從點燃一根蠟燭開始,一燭燃一燭,漸漸點燃千萬根蠟燭,人間愈益光明,此即慈濟「人間菩薩招生」的宗旨。
「凡夫心充滿煩惱,無明黑暗。要打開心門接受佛法的智慧光明,將煩惱日漸消除,讓心宅的黑暗、髒亂日漸減少,智慧之光愈益明亮;更能為別人引燃心靈之光,解救有形的生活苦難以及無形的心靈災難。」
進德修心,自重人重
與志業體主管談話,上人深切教勉,四大志業一體,各單位就如人體的血脈,必須有足夠的連結相通;只要心無私,就能圓滿成事。
「行事重於個人主義,或執著於自己的單位,認為凡事別人應主動知會,否則就是『不尊重』;這是不對的。唯有相互感恩,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。」
上人教示,以智慧斷除煩惱,則不會「牽藤挽豆」——被不好的因、壞的緣所牽絆,而無法達至真理。
「有智慧的人心靈開闊,不會鑽牛角尖,而能成就『己利』——『利』乃指『德』,開闊心靈方可顯現『德』。」
上人引晨語所言,大阿羅漢「諸漏已盡,無復煩惱」,遂「逮得己利」,堪受供養之德。
「所謂『逮得己利』,乃因自身之德受到他人尊重,而願意為我們服務。如在自己的單位裏,同仁們都願意聽從、依你所交代去付出,可說是『行』的供養。反之,若認為同仁把事情做好是理所當然,這樣的態度難得人心;不得人心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。」
供養有「利」的供養、「敬」的供養與「行」的供養。欲得他人供養,上人提醒,須「忖己德行」。「要省思自身的德行是否堪得受供?即使靜思精舍的修行者自力更生、不受『利』的供養,仍要自省是否有德,而能受人以『敬』供養、帶動人人『行』動合一。」
希望得到他人尊重,上人教示要「自治內心」。「守戒能防非止惡,行為就不會犯錯,也才能得到他人尊敬,進而帶領大家行動。身為主管,更要做到『小事不計較,大事有承擔』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