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日 永恆的歡喜
◆11‧20《農十月‧初四》
【靜思小語】風花雪月的快樂,瞬間消散;付出助人的歡喜,永恆常存。
傳功夫,更要傳法
美國勞工局日前公布十月失業率創二十六年來新高,平均每十人有一人失業;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糧食計畫署亦表示,因糧食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的雙重打擊,今年有超過十億人口陷入飢餓,比去年多出一億多人。
早會時間,上人引述這兩則新聞,慨嘆世間貧富差距愈益擴大,苦難人難以數計,然而生活豪奢、不斷追求享受者亦不少。
上人談及早期社會中,士農工商各安本分,務農者認真耕作、從工者自最基礎的技術開始學習、從商者也能講信用。「然而如今人心愈漸混亂,不守本分,為求短時間得到暴利,製造『黑心商品』……致使人心惶惶、生活不安。」
末法濁世,大、小三災不斷逼近,上人慨嘆:「不只社會生態失調,人的心理亦失調,傾向好逸惡勞——只想要享受,害怕勞動辛苦,禁不起挫折、無法承受壓力。」
因應之道,即是「清平致富」理念。上人言:「只要人心清淡平實、不畏勞苦認真打拚,就能改善失業問題。若人人能克勤、克儉、克難,認真守分,生活應不至於無以為繼。」
上人期勉慈濟人慈眼視眾生——用慈悲的心眼悲憫身心混亂、痛苦的人們。「要悲智雙運,『教富濟貧』——引導富有者提起悲憫心,減少追求享受,付出力量救助貧苦;還要『濟貧教富』——對於貧困者,除了予以生活濟助,更引導他們發揮愛,使『心靈致富』。」
慈濟美國總會社會教育推廣課程,今年七月推出居家水電維修班,課堂中除了教導維修概念,還播放大愛台影片,傳達清平觀念;十月起則推出縫紉巧藝班,運用淘汰的衣物做出新品,如袖套、環保袋等,從中學得知福、惜福、再造福的觀念。
上人讚歎美國慈濟人將善法存於心、用於生活,更能走入人群教導他人;不只「傳功夫」,尚且「傳法」。
過去美國經濟繁榮時,租一塊農地耕種被視為休閒;現在經濟不景氣,耕種成為民眾減少開銷的方式。美國第一夫人在白宮開闢菜園種菜,傳達吃得新鮮健康及減少碳足跡觀念;許多家庭紛紛在自家後院開闢菜園,目前已有四千三百萬美國人當起自耕農。
「面對景氣不佳的困境,應回歸腳踏實地的清平生活。只要用心對待土地、認真耕耘,即能得到土地的回報,自給自足。」上人殷勉眾人。
賺歡喜,更勝賺錢
幾位建築委員報告泰國清邁慈濟學校、緬甸以及大陸四川希望工程諸事;末了,上人以建築材料為喻,解說「三理四相」。
「建築用的水泥,必須從原料經過一番煉製,再加上水與沙石攪拌,才能用於建屋。正如世間萬物必須眾緣和合才能成就;成就之後,年久歲深,終致壞滅。自然壞滅的過程難以察覺,但確實不斷在變化中,此謂『行蘊』。」
一切物質皆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是「物理」;人的「生理」從出生開始即不斷變化,歷經老、病、死;而「心理」則有生、住、異、滅。
「有的人很容易受感動、選擇了正確的方向,卻沒有耐力,遇到境界考驗,發心迅即變異而消失;這不是外境障礙,其實是自我障礙。唯有認清道理,才能恆持心念堅定前行,成就利益人群的永恆道業。」
上人以在座建築委員為例,發心遠赴緬甸、泰國,看到貧苦之地的孩子在克難簡陋的環境下成長,無法擁有良好的教育機會。「起一念不忍之心,花時間、費心力投入援建希望工程;而今看到孩子們能在舒適的學校教室上課,內心油然而生歡喜之情。」
這正是「賺歡喜」,上人表示:「同樣時間,有人得到的是風花雪月的快樂,過後就消散了。慈濟人的付出,成就許多人生希望,這分歡喜恆存於心。」
人生短暫快樂或永恆歡喜,都是由自我一念心所造。上人教示:「生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則,最重要的是從生到死的過程中,是否覺悟真理而付出良能。應把握健康時發揮力量,而非在風花雪月中醉生夢死,等到生病了才喊苦、面對死亡才心生恐懼。通達道理而甘願付出,做到慈、悲、喜、捨,人生真正有價值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