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8期
2014-03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
  同個屋簷下.天津
  特別報導
  慈善國際.關懷馬航客機失聯
  天涯共此情.約旦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8期
  讓正法流傳
撰文.袁瑤瑤 攝影.阮義忠

一切力量的源頭

 

第二梯次「慈悲等觀,人人協力」專案研習暨座談於三月七日舉行,我們當天中午下了火車就直奔花蓮靜思堂,靜待開營典禮。八百多位學員都是志工幹部,大部分來自全臺,少部分來自美國及大陸廣州;一大片黑壓壓的人頭,穿著同樣的藍色制服,同樣的坐姿端正、振筆疾書,分不出誰資深、誰資淺,誰來自海外、誰來自臺灣。進入慈濟大家庭雖已十二年,這樣的場面依然讓我驚歎:一個志工團體,怎麼會如此有紀律?

三月八日上午十點一刻抵達靜思精舍,去會議室銷假時,上人正神情凝重地在講越洋電話。一架吉隆坡飛往北京的馬來西亞航空班機於凌晨失聯,一波波工作正以花蓮為中心,向相關地域輻射。根據後來讀到的資料,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於九點前已展開乘客家屬的協助、陪伴,五十名前往馬航在梳邦的客戶詢問中心,十五名飛往北京的馬航協調中心,四名在吉隆坡國際機場徹夜留守。志工們輪班在現場關懷乘客家屬,當他們的情緒穩壓器。

這件舉世關注的大事,後續發展已由媒體鋪天蓋地呈現於全球每個角落,慈濟人的慈悲、堅忍與組織力也再度看在世人眼裏。八日那短短的一面,是我們此趟最靠近上人的機會,但這張照片已見證了慈濟世界一切力量的源頭。

 

讓正法流傳

 

「行菩薩道要入法,入法在人群才能自在。在社區聽聲音,思考如何讓正法流傳。我們是第一代弟子,很多事樹立起來,才能讓法脈宗門源清流長。大家一起參與,為慈濟樹立千秋正道,把上人的法與理念變成社區運作的方法。」在開營儀式中,德懷師父點出此次共聚的目的,並提醒大家,上人對弟子唯一的期許,就是內修清淨心,外行菩薩道。

「慈濟家風」這堂課,則是讓我又認識了一位常住師父。德雨師父(上圖)一開口就讓人欽羨:「在精舍安身立命,學習各種工作,過著暮鼓晨鐘的日子,是我這輩子最歡喜的事!」

接著播放的影片,讓大家彷彿走進了精舍,跟著常住眾一起作早課、晚課,隨著他們在戶外整地、種菜、做有機肥,在屋內製蠟燭、肥皂、薏豆粉,見證他們一磚一瓦,同心協力地蓋主堂……

關於上人的小故事,由常住師父說起來,感覺就是不一樣。比如說,聽到弟子要抓蛇,第一反應便是:「讓牠住在這裏有什麼關係!」看到弟子們嚇阻小鳥來菜園吃收成,便說:「牠能吃掉多少!」

有一天,一輛載著環保志工的遊覽車突然於中午抵達精舍,由於大家來不及準備,無法請他們用午餐,想不到上人聽聞此事後,看了看桌上的飯菜,筷子都沒舉就離席了……

德雨師父說,靜思家風很簡單,就是刻苦耐勞,遇到任何事都要不怕困難地完成它:「靜思家風是上人的風範,上人怎麼教,我們怎麼做,要當所有慈濟人的後盾。」

 

找回初發心

 

為了迎接即將來臨的慈濟五十周年慶,宗教處的一群年輕人深入社區傾聽,在全臺進行了一百三十場座談後,將大家的心聲匯整為廣納菁英、幹部推薦、培訓本願、法親關懷、會議增能、活動整合、社區運作、功能整合等八大工作面相類,希望藉由集體討論、建立共識,為慈濟設立全球適用的制度。

印象最深刻的就是,葉秉倫師兄提到,上人給他們的指示為:「不要急,但也不能等。」為無限量的未來樹立全球適用的制度,因此急不得;但也不能等,因為制度樹立好,大家便可做得更輕安自在。

從二○一二年十一月開始,宗教處同仁以一年時間聯誼、交流,在溫馨的聚會當中,集合眾人的智慧、創意,從制度面到運作面充分討論、草擬計畫、請示上人,並先在社區試行、實踐,取得大家的共識後再正式發布。這是人人關心的議題,除了營隊現場,靜思精舍也視訊連線,同時聆聽分享。

活力十足的曾裕真師姊強調,上人指出,最重要的就是誠與情;人人都該自問:如何回歸單純質樸,找回進慈濟的初發心。溫婉的劉家芸師姊則是以修行角度分享自身的體會:「每次變化球都是以境修心的好機會。同樣一法,眾生隨量收受;上人訓練我們,心量愈拉愈大,就能夠接受更多法,一層一層往上走。」

自二○○三年實施的四法四門四合一組織架構不變,但落實需要智慧,運作面也需與時俱進,視因緣調整。慈濟大家庭人愈來愈多,如何分頭照顧,彼此疼惜,達到人人協力的境界,並能做到慈悲等觀。

 

善的基因

 

每天傍晚課程結束後,師兄師姊都會分組討論,就著活潑、豐富的題庫進行腦力激盪,人人都可發揮創意、提出構想。大家笑言,社區有三多:活動多、會議多、教育訓練多。據說交流熱烈,可見即將實施的整合計畫令人振奮。

許多課程都相當令人受用,許玉鳳師姊條理分明、循序漸進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。原來,大家一路自行摸索,竟不知道,開會也是需要學習的。呂學正師兄談「活動整合,減少人力動員」,強調如果自我設限,不關心別人在做什麼,整合工作便有困難;而人人若是打開心胸,讓彼此的心與心靠近,不就是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精神?

邱國氣師兄在分享時提到,不要擔心上人不在了怎麼辦,上人心中有來不及,難道我們自己沒有來不及?我們要擔心自己不在了怎麼辦。他並以上人的開示提醒大家:身體處於分秒行蘊無常之中,要把握精進的因緣。佛慧人人本具,向外無法可求,要用心思考,唯有自己往內心探討,唯有自己面對環境,用自己的力量恢復,這即因緣自己來度,啟自心佛慧。能夠如此,雖然生命過一天少一天,慧命卻可日日增長。

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人人都能法入心、法入行。正如上人開示,無論多麼幼細的種子,在核的外面都有一層薄薄的殼。有了泥土、陽光、水分,種子便能破土而出,長出花草、樹木。善的基因也是如此啊!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