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醫玉里】從支援到承擔
撰文.林志晏
 |
玉里慈院為菲律賓海燕風災募款賑災,林志晏引領女兒捐款行善。(左圖攝影/張汶毓)
|
對每位病人用心治療、專心回報病人的信任,
讓我覺得自己離幸福更近了⋯⋯
過年期間,有位國中小男生和家人從臺北來花蓮玩,騎腳踏車摔倒,手腕直接撐地,脫臼加上骨折,直的骨頭硬生生斷成九十度。家人猶豫是否要開刀,擔心因此無法搭上隔天的火車返北,卻又怕回到北部再手術會錯過及早治療的時效。
我向家人說明後,決定替弟弟打麻藥直接進行復位並打上石膏。照了X光,發現只剩下依稀可見的裂痕;再三提醒注意事項後,一家人就安心地離開醫院了。
曾有位長年洗腎的阿嬤骨折急診,但玉里慈院沒有洗腎服務,一般狀況下只能轉到有洗腎設備的醫院動手術;但女兒說花蓮太遠了,苦苦哀求不要送到花蓮治療。我評估阿嬤才剛洗腎完,只要開刀後控制得宜,應可以早兩天出院,再到原本的洗腎中心洗腎;所幸開刀後一切順利。感恩病人與家屬的信任,這一路走來也算「關關難過關關過」。
對我來說,所謂好醫師,是對每位病人用心治療,不去辜負病人對醫師的信任。
我會加入骨科,原因和多數選擇外科的醫師一樣,希望透過自己的雙手、學習技術來幫助病人,讓病人因為這兩、三小時手術的努力,得到扭轉乾坤的治療。
考進慈大之前,家住苗栗的我只來過一次花蓮太魯閣,連市區都沒進去,也不清楚慈濟醫院和醫學院在哪裏;但考量慈濟大學是所新學校,由慈濟所創立,設備和師資應該不會太差,加上仰慕花蓮的好山好水,填志願時就決定試試看。
二○○四年大學畢業後,我到花蓮慈濟醫院骨科服務,期間聽聞玉里慈濟醫院的急診很缺乏外科醫師,只有張玉麟院長和另一位骨科學長林紹錚醫師在苦苦支撐,就決定加入支援團隊;每個月支援約兩天的假日急診,希望讓其他醫師稍微喘息一下。日子久了,對玉里慈院的同仁愈來愈熟悉,感情也很好,於是二○一○年成為玉里慈院第二位骨科醫師。
從十八歲進入慈大醫學系,到現在三十六歲,一半的人生都待在慈濟。雖然家中長輩偶爾會抱怨從西部到花蓮已經夠偏遠,還從花蓮跑到更偏遠的玉里,但我覺得自己很幸福,因為妻兒願意跟著我來到玉里定居,讓我不但有幸福的家庭,還能全心投入我最愛的醫療工作。
(攝影/黃詩雲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