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醫玉里】不老兄弟
撰文.白如璐 攝影.楊舜斌

哥哥七十七歲,弟弟六十五歲,
自願來補玉里慈院醫師人力之不足,
看門診、值急診,合力照顧偏遠鄉親。
翻開玉里慈濟醫院門診表,一般外科李森佳醫師一週開四診,每週四下午則固定外出居家關懷,轉眼也四年多了;他的弟弟李晉三醫師也是一週四診,包括腸胃外科、一般外科加上痔瘡特別門診,還開設戒菸門診,其他時間值急診班。兄弟合力護持偏遠醫療。
李森佳出生在日治昭和時期,孩提時經歷二次世界大戰,走過躲空襲、吃地瓜果腹的年代;他能成為家中第一個醫師,是靠著父母辛苦種田、養豬,還有大妹、二妹犧牲升學的機會換來的。所以他雖然木訥寡言、看來嚴肅,但其實樂善好施,行醫助人的熱情完全展現在生活中。
在花蓮慈院啟建打地基時,李森佳和太太李呂鶴,應老委員吳陳玉梯的邀約,到花蓮參訪靜思精舍後深受感動,回高雄就開始募心募款。那時李森佳每月協助太太抄寫七、八本勸募本,也跟著太太於一九八九年受證委員,夫妻的法號是「惟謙」與「慮讓」。
每當志工要出門訪貧,卻苦於沒有車子、沒有司機時,李森佳總是把診所門一關,載著志工到處跑。其後成為慈濟人醫會的醫師,只要聽到哪裏要義診,門一關就去了。二○○二年,六十五歲的李森佳結束診所營業,退休專心做志工。
二○○八年初農曆春節,年逾七旬的李森佳與其他高雄慈濟人醫會醫師,一起返抵靜思精舍為來訪民眾做衛教;得知玉里慈院欠缺外科醫師,他就隨順因緣,於二○○九年四月重披白袍到玉里慈院上班。
在玉里小鎮的生活簡單平靜,他沒有適應問題,甚至有讓他回到孩提時代的懷舊感。看到醫院急診人力不足,也擔心自己年紀大,若遇到大量傷患恐怕使不上力,李森佳便開口邀約比他小十二歲的弟弟李晉三加入。
李晉三聽從哥哥的建議,二○一一年元旦從嘉義來到玉里慈院服務。一位資深外科醫師要值急診夜班,可真是一大負荷與挑戰;但是當他親眼看到兒子揹著骨折的爸爸,走了五、六個小時山路到救護車可到達的地方,送到玉里慈院急診,他終於了解上人為東臺灣民眾籌建醫院的悲心,願意繼續留下。兄弟倆同師同道同志業,還可以相互照顧。
 |
玉里慈院居家關懷團隊由醫師、護理師、社工、行政人員和志工組成,訪視的醫師由張鳳岡、張玉麟到現在主要是李森佳醫師,十三年不輟。
|
二○一一年底,李森佳發現罹患第四期肺腺癌,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副作用,讓他長了許多疹子,不時化膿;無法控制的腸胃道反應,也曾讓他走進了廁所還是來不及;儘管如此,每星期四下午他還是忍著身體不適,跟同仁出門做居家關懷,為照顧戶服務。
就如《無量義經》偈頌「譬如船師身有病,若有堅舟猶度人」,李森佳覺得只要身體還能動、還能看診,就決心把握因緣自度度人。同為醫師,李晉三明白哥哥清楚自己的病,也知道哥哥隨分盡力地付出,已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。
天色已晚,李森佳在醫師辦公室,一如往常地把握空閒時光,揮毫抄寫《妙法蓮華經》,靜靜等待李晉三看完下午診最後一位病人,兄弟兩人一起用餐後,散步回宿舍。也許下一秒鐘救護車聲響起,這寧靜的夜晚就會變調,但守護生命的責任與使命就如日常規律,早已深深落實在他們的生活中,他們會以歡喜心,迎接每一個黎明日出。
 |
忙碌於外科工作外,李晉三去年參加慈濟菲律賓海燕風災賑災義診,返回玉里時在車站受到慈院同仁及志工們歡迎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