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68期
2014-03-24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大地保母
  助人線上
 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
  同個屋簷下.天津
  特別報導
  慈善國際.關懷馬航客機失聯
  天涯共此情.約旦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68期
  全年不熄燈 守望花東縱谷 玉里慈濟醫院十五周年
攝影.楊舜斌 撰文.吳宛霖

十五年前,當玉里慈濟醫院點亮了燈,
就開始它守護南花蓮、北臺東居民健康的使命,
並為臺九線上南來北往的旅人提供安心的保障。

在偏鄉經營醫院穩賠不賺,唯一理由是「尊重生命」;
因此,儘管人力始終吃緊、成本負擔沈重,
仍堅持初衷,配合鄉親需求提供適切服務,
在狹長的花東縱谷,盡力扮演著救治急重症的前哨站⋯⋯

清晨四點半,鬧鐘響了起來,寒流來襲的低溫,張玉麟院長很想偷懶一下,但還是忍著寒意起身,趕著去急診室看看情況,這是他每天上班的第一站。

玉里慈濟醫院一九九九年啟用,二○○三年新院區落成。院區變大了,但人力還是很拮据,急診室沒有警衛,只有一位護理人員,剛到任的張玉麟非常擔心同事們的安全,每天晚上十點半以後才離開醫院,清晨四點多就進醫院,讓護理人員知道院長陪著他們。他維持這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的習慣,十年如一日。

玉里鎮是全臺最大稻米產地,張玉麟發現農民們常因農忙,即使身有疾恙也會延後看病,因為擔心不把稻子割完,遇到下雨,那整季的收成就報銷。為了配合他們「日出而作」的生活步調,玉里慈院在二○○三年首設全臺最早的晨間門診,從清晨六點看診到上午八點。

張玉麟體恤同仁,最初由他獨自承擔週一到週五每天的晨間門診,後來,有晨泳習慣的張鳳岡醫師主動提議分擔兩天的診次,直到張醫師二○一○年退休,仍由張玉麟維持一週四診次。

張玉麟說,有時候遇到又冷又溼的早晨,心想這樣的天氣應該沒有什麼病人,可以輕鬆一下;但是一到診間,看到有人風雨無阻來候診,讓他十年如一日,不能也不敢稍有鬆懈。

一位九十五歲的阿嬤經常從瑞穗花半個小時來看晨間門診,家人也要跟著她早起。張玉麟體貼他們的辛苦,要開三個月慢性處方箋給阿嬤,反而被家人婉拒,因為「今天是阿嬤最高興的一天,每個月這天,為了要看醫師,阿嬤都會穿得很漂亮!」

張玉麟因而體會到,看病包含了「給醫師看」和「看醫師」——「給醫師看」是看身體的病;「看醫師」則是看心理的病。而看醫師,好像比給醫師看還重要一些⋯⋯

高齡阿嬤不只給醫師看,也要「看醫師」,堅持不需要慢性處方箋,每月定時看診。張玉麟親切和藹的問候,讓病人的心健康了、家屬也放心。

聽病人說話 說病人懂的話

 

身為腦神經外科醫師,開刀,是張玉麟的「本分工作」,顱部手術是不定時、二十四小時不打烊,所以診間的診療床晚上就成為他的睡床,只要躺下去,通常「一、二、三」還沒數完就累得睡著了,但往往一睡著電話就響了,因為病人又來了。

曾經,病人說:「我心裏很快樂!」他納悶著,那為什麼要把醫師吵起來?仔細問了家屬,才知道病人心悸,所以說「心裏很快樂」。後來,有人說「悶悶不樂」,他就知道是胸悶;有的說「耳朵會唱歌」,他也不敢大意,因為耳鳴有時可能是中風的前兆;有的說「頭轉來轉去」,就是眩暈;還有人說「耳朵很遠」指的是重聽。張玉麟說:「醫護人員不僅要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說明,也要學會聽得懂病人的語言。」

張玉麟常常和同仁居家關懷、往診,獲得民眾的信任,一改對疾病的消極態度,願意接受治療。九十幾歲獨居的阿枝阿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
阿枝阿公曾因手腫自行以草藥敷貼,差點導致蜂窩性組織炎。張玉麟親自上門,設身處地用「阿公的語言」與他對話,才讓他卸下心防接受治療。而心臟不好的阿公,必須定期下山看診,但他常常「逃醫」,後來因為信任院長,終於願意就醫。

之後阿公因為心臟衰竭,功能只剩百分之十五,喘個不停來住院。阿公不願意吃飯,兒子怎麼勸都不吃;醫護人員與他講話,他也閉著眼睛不理。由於阿公心臟功能太弱,不能給水,也不能打點滴,只能想辦法讓阿公自己願意進食。否則萬不得已,就必須幫阿公插鼻胃管或是強行約束餵食,但這絕不會是阿公想要的。

張玉麟正苦惱時,有一天清晨又去病房探視阿公,阿公還在睡覺;張玉麟看到床頭掛著一條毛巾,想起阿公的兒子曾說過,父親最喜歡以熱毛巾敷臉,於是張玉麟悄悄地拿起毛巾弄熱後,輕輕幫阿公敷上,相信這樣阿公會舒服些,熱敷後再幫他洗臉。

洗完臉後,張玉麟輕喚阿公:「天亮了,阿公,該吃點東西了⋯⋯」這時,阿公開始有了反應,他張開眼睛,看著張玉麟點點頭,接著就開始進食,之後順利完成治療。

配合鎮民務農作息,晨間門診六點開始,開診十年多來累積超過一萬九千八百人次看診,病人平均年齡約六十五歲。

難行能行 急診全年無休

 

玉里鎮位於狹長花東縱谷的中段,往南、往北各相距百公里;救護車責任範圍包括臺九線玉里北邊的瑞穗、三民和富源,南邊最遠的為富里鄉東里村;以及臺十一線公路的臺東縣成功、長濱鄉。

玉里慈院一般和急診病床約五十床,「雖然按照法規,一百床以下的醫院不用設急診,但我們的使命是要守護生命,沒有急診就很難做到;所以我們才堅持要有急診的業務。」張玉麟強調:「開辦急診對所有同仁來講,甚至對醫院的成本負擔都不小,但是為了落實上人的慈悲心,所以我們難行能行,還是要去做。」

玉里實際居住人口約兩萬人,加上附近鄉鎮,人口不到六萬。「玉里地形狹長,人口少,要維持一家醫院營運,是穩賠不賺的。我們每個月虧損三百到五百萬元,若加上人事和醫材成本,虧損超過百分之百。」

為什麼虧錢還要繼續做?張玉麟的回答很篤定:「就是尊重生命。」

急診二十四小時不打烊,醫護人員很累,但也因有這間醫院存在,可以及時搶救生命。張玉麟常說,救護車的車速,趕不上病情變化的速度,尤其是腦傷病患,一定要緊急處理。

幾年前,有位吳小妹妹跟著爸媽來花蓮瑞穗玩,不小心從司令臺跌下來,緊急送來玉里慈院,檢查後發現顱內出血。張玉麟馬上跟家屬說明情況,表達需要立刻進行手術;但爸爸一臉懷疑:「你們這個醫院可以嗎?」張玉麟表示他就是腦神經外科醫師,足以執行相關手術。因為吳小妹的媽媽是護理人員,她很清楚這種情況要搶時間、不能拖而決定手術。小妹妹手術後,很快就康復出院了。

二○○八年七月,住在臺東太麻里的大學生,在颱風來襲前幫父親進行防颱措施,結果不慎從屋頂跌落,腦部重創。心急如焚的父母要將他送到兩百公里外的花蓮慈院,但是救護車行經池上時,他已呈現昏迷、呼吸微弱現象,最後送到玉里慈院,馬上進開刀房。

張玉麟發現他顱內大小腦都有大面積血塊、血壓下降;手術後保住性命。出院時全院為他切蛋糕慶祝重生,他的父親更是慶幸在偏遠東部有玉里慈院,讓他沒有失去兒子。

玉里慈院醫護人員天天兩次帶動健康操,教導來院民眾「熱身」保健康。(攝影/陳世淵)

鄉下小醫院 醫護多功能

 

二○一二年十月發生一件泛舟翻船溺水意外,傷患被送到玉里慈院時,兩肺水腫得相當嚴重,喘得很厲害,他的同伴一直想將之轉去花蓮;但張玉麟擔心肺水腫太嚴重,即使插管送到花蓮,仍可能在途中因缺氧而往生,風險太高了,所以得在玉里先趕快治療,於是將傷患收治住院,五天後順利出院返北。

救治的過程中,剛好有位西部大醫院急診部門主任,來到玉里慈院幫忙做教育訓練,很納悶院長是腦神經外科醫師,怎麼需要處理這類肺水腫傷患?張玉麟說,在偏遠地區的小醫院,一定要具備這些能力,才能夠發揮功能。「不只醫師多功能,護理團隊也是多功能;大家身兼多職,把病人當作全人照顧。」

玉里慈院沒有心臟科、腸胃科專科醫師,加護病房又因護理人力有限只能開放三床,所以遇到急性心血管或腸胃道急重症病人,仍然必須轉診到花蓮治療。

「雖然因為專科醫師不足,有些疾病在玉里慈院沒辦法治療,但只要能進行緊急處置,病人就會有更高的活命機會,我們願意去做第一線的搶救,珍惜每個生命。」張玉麟感謝全院同仁的努力。

不僅作為守護生命的前線,在這鄉下地方阿公阿嬤很多,慢性病多,也有很多關節疾病,張玉麟一直推動伸展操、健康操。「就像老爺車要熱車一樣,我請這些阿公阿嬤起床時要伸展熱身一下。因為老人家肌肉拉傷、發炎,或是關節扭傷,就常常需要吃藥,有的藥吃久了不好,所以要好好運動,保養身體。」

有病人問他:一天到晚在田裏勞動,還要運動?張玉麟說,愈是勞動的人,愈需要伸展和運動。

每天運動,知易行難。於是醫院候診區每天早晚都有醫護同仁帶動健康操,把運動習慣帶給民眾。

身為花東縱谷少數腦神經外科醫師,張玉麟二○○三年十月在玉里慈院首次執行神經外科開顱手術。也因為致力偏鄉醫療,陸續獲得多項醫療奉獻獎。(攝影/謝枝祥)

感覺幸福時 十年如一日

 

及時搶救生命,或是慢慢陪伴打開病人的心房,都是這間鄉下小醫院想辦法做好的事。這十年來,張玉麟不像一般人一覺到天亮,而是「被叫」到天亮──大到緊急事件,小到護士打針打不上,都會叫院長;天亮後常來不及吃早餐,就趕快看晨間門診,還要趕病歷記錄、巡房、急診值班、手術、開會、處理行政事務、醫病關係⋯⋯比住院醫師還辛苦。

大小瑣事都要操心,他偶爾也會失去方向;不過忙了一整個晚上喘口氣看看窗外,天亮了,就會覺得這個小鎮真的非常美。

「看看身邊的風景、看看天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,燕子不需要羨慕大鵬鳥能夠展翅高飛,燕子也能造好自己的家。感覺幸福時,十年如一日,回首遙望來時路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」

十年下來,張玉麟院長愈來愈清楚這家小醫院的重要性。「假如我們把醫院想像為一盞燈,想想看,把玉里慈院這個燈關掉,或是關山慈院的燈關掉,整個花東縱谷臺九線的夜晚就黑漆漆的。所以,這盞燈非常重要。但是,這盞燈如何能不滅?這能量來自於每一個人,有那一分願意奉獻付出的心。」

這也是玉里慈院全體同仁樂意奉獻,守護著這座臺九線上醫療燈塔的初衷。

玉里慈院居家關懷已持續十三年,區域包含玉里鎮及鄰近的卓溪鄉、瑞穗鄉、富里鄉。每趟來回少則三、四十公里,遠則一百公里,一年走訪近兩百四十戶家庭。(攝影/顏長儀)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