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苦 照顧爸爸很幸福
◎撰文.吳月君、洪素養 插畫.泳子
爸爸的大手牽著她慢慢成長,
陪著她克服腦性麻痹的障礙,
造就她堅強樂觀面對人生。
而今,她以彎曲變形的手,
照料病重失智的老父親,一點一滴反哺親恩,
「希望爸爸不會忘記我!」

「阿娟,我們去散步。」這是阿娟幼時最喜歡聽到的話,爸爸的大手牽住她的小手,漫步在田園間或鄉村街道,「雖然我一拐一拐地,但跟著爸爸的腳步,心情雀躍無比。」
孩提時代,她還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經常失去平衡而跌倒,手腳或額頭因擦破滲出血漬,她意識到自己行動不方便,難過得哭泣起來……
這時,總有一雙強而有力的手拍拍她的肩膀:「好了,沒關係,再爬起來!」「你要勇敢、要堅強、要獨立,因為你無法依靠別人,一切靠自己!」父親是訓練她勇敢面對人生的導師,也是造就她獨立堅強且樂觀的巨人。
阿娟患有腦性麻痹,聽從父親的安排,到彰化和美實驗學校念書;十餘歲的她不願意離開父親住校,依依不捨流著眼淚。「老師會教你很多事,未來才能獨立生活,爸爸每週都會來看你。」父親信守承諾,每週帶著她愛吃的蘋果和餅乾來探望;而她也完成國中課業,學會做家事、照顧自己。
而今,阿娟四十一歲,父親八十三歲,角色互換,她照料著老病的父親,十餘年來不假手他人,不離不棄、無怨無悔。
靜心不會累
忙就忘了痛
每天清晨,阿娟梳洗乾淨,就開始幫父親洗臉、刷牙,接著騎三輪車前往市場買菜,雙腳吃力踩著踏板,身體自然跟著搖擺。
提著早餐回到家裏,她將父親喜愛的麵線糊倒進碗中,攙扶父親慢慢享用,她在旁邊默默地看著。問她為什麼不一起吃,她只淡淡回應:「等爸爸吃完。」
她自幼喪母,爸爸自軍中退役後擔任管理員,身兼母職、相依為命;十餘年前,父親罹患巴金森氏症,逐漸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,她雖然行動不便,但靠著無比的毅力照顧父親。
晚上她睡在父親旁邊,只要父親發出聲音,就能意識到他的需求。阿娟說:「有時候半夜爸爸不願意起床上廁所,都是我拉他起來!」她捲起袖子露出結實的手臂炫耀,「這是被爸爸訓練出來的。」
近年來父親病情加重,常在半夜叫醒她;住在隔壁的嬸嬸說:「他會拿拐杖打阿娟,還向她潑尿。」阿娟笑笑地說:「那是因為爸爸身體不好又神智不清。我不會生爸爸的氣。」充分表白對父親善解的真情和包容的摯愛。
每天的換洗衣物,阿娟親手洗滌,她說:「手洗衣物比較乾淨,還能節省水電開銷。」收下屋外晾乾的衣服,她一件件摺好,井然有序地收納整齊。
阿娟左手粗糙無比,五根手指頭彎曲變形,「沒辦法,右手沒有力氣,做家事只好用左手使力。當我專心做家事時,體會到『靜心就不會累,忙就忘了痛』,因此做家事成了我的興趣,也是專長。」
國中畢業後,阿娟曾在飯店當了四、五年的清潔工,這也是她唯一的工作經驗,她相當珍惜;雖然動作較慢,但她盡心盡力地做,並且將薪水全數存起來,以備不時之需,她說:「凡事要想遠一點,為將來打算。」

我不苦,我還可以助人
二○○八年,卡玫基颱風造成臺中烏日區嚴重水患,阿娟家也成受災戶;慈濟志工走入社區協助清掃,也因而與這對父女結緣,每月居家關懷迄今。
阿娟說:「有次晚上飄著細雨,爸爸感冒全身無力,我就打電話給陳師兄。」志工陳金盛趕到阿娟家,背著老爸爸,送到慈濟人醫會陳文德醫師的診所看病。陳師兄不僅專車接送就診,也不定期來阿娟家為老人家修剪指甲。
阿娟的家是簡陋的平房,但她將屋內屋外打掃得一塵不染;只是房舍年久失修,雨水滲漏非常嚴重,每個房間牆上都有斑斑駁駁的壁癌;二○一二年初,陳金盛邀約三位志工粉刷牆壁,在農曆年前合力為屋子換新裝。
陳金盛有感而發地表示:「阿娟雖然身體殘缺、行動不便,卻是這麼堅強、勇敢、孝順和勤勞,是我們學習的典範;也提醒我在照顧年邁父親時,需要更用心,以善解和包容相待。」
阿娟身體向右傾斜,骨骼長期磨損,必須接受手術;她與外婆商量,療養期間暫時將爸爸安頓在竹山親戚所開的安養中心。
她非常不習慣沒有父親的日子,當志工來訪時,她像小孩般號啕哭訴著,去看過父親了,「老爸已經不認得我了,我好後悔!」句句顫動不捨的話語,讓人心疼。
「等你手術後恢復健康,我們再一起把爸爸接回來照顧,好不好?」陳金盛安慰著阿娟。
鄰居陳太太說:「十年來阿娟對爸爸這麼孝順,我們看在眼裏都很感動。她是個善良的孩子,所以有空我會來找她聊聊天。」不只陳太太常來探訪,包括扶養她到六歲的大舅媽、住在隔壁的嬸嬸、明道中學的師生、社區發展協會、慈濟志工等,都是阿娟的好朋友。
數年來,阿娟每月捐款給慈濟,也不時將零錢投到竹筒;她笑瞇瞇說:「每天發好願、做好事,可以幫助更苦的人。我不苦,我有手有腳,還可以幫助別人。」
雖然行動不便,但阿娟掛著笑容、樂觀度日,心寬念純結好緣,竭盡心力行孝,也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