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0期
2014-05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疾風勁草
  特別報導
  天涯共此情
  助人線上
  發現歡喜
  同個屋簷下
  出版書訊.慈濟道侶叢書
  生命的禮物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0期
  鄧有香 隨分隨力但有願有力
◎撰文.李委煌 攝影.林炎煌

年近七旬的鄧有香途經住家附近的廢棄鐵道,她出入桃園龜山做慈善訪視已有二十六年。

【訪視志工速寫】
人生歷程:1948年出生;1987年底受證慈濟委員
訪視資歷:26年
訪視祕訣:每個案家都是獨一無二的,助人工作正是個活藝術,不要帶著成見,才能聆聽到對方心底的苦。 志工心得:苦難人雖然救不完,但盡力而為;做不到的,就設法找更多人一起來做!

自從公公中風後,不僅行動不便,鄧有香感覺老人家連性情、脾氣都漸漸地變了,動輒罵人、胡言亂語、才剛吃完飯就抱怨肚子餓,再來連日夜時間也搞不清了。

為人媳婦的有香,有時將內心委屈跟先生吐露,卻被認為是自己聲色不好;「或許真的是自己做不好吧。」想不開的自棄念頭,偶爾跟著浮現上來,有香覺得做人真苦。

先生在市場賣水果,有香中午煮好飯菜,送便當到學校給孩子後,就趕緊騎車到市場接班顧攤,好讓先生能返家吃飯小憩。有香照顧公公之餘,也會拿些電子代工回家做,多少抓緊時間掙點小錢。

公公身高一七五公分,個兒嬌小的有香才一五一公分,卻得背著沈重的公公上上下下;有香自知腰椎早受傷了,因為使力不當就會感到痠痛,但家有老小得顧,經濟也不能不拚,只好暫擱著這個毛病。

得知有香想不開,親友莊松美藉佛法之理安慰她,讓她體會到「轉念」的重要;世間事還是要「甘願做、歡喜受」才好,否則心念之苦總是千迴百轉、揮之不去。有香淡淡地若有所悟,卻又說不太上來……

從吃飯開始學做人

有香清楚記得,那是一九八七年。當時,莊松美邀她去花蓮慈濟打佛七;她早耳聞有位師父發大願蓋了醫院,也很想親眼瞧瞧,好不容易找到保姆照顧三位稚子,也只來得及參與最後兩天活動。

一大早從桃園出門,坐了巴士到臺北再轉搭公路局,路途上磨蹭老半天,終在黃昏前抵達靜思精舍。入夜,有香估算起碼超過兩百人吧,大家肩並肩擠睡在通鋪寮房裏;眾人翌日清晨三點五十即起,準備做早課,有香拜經時難免腿痠,聽經時也不能全盤了解,卻感覺內心清淨。

隨後,大家端坐用早餐,以上人教導的行儀持箸捧碗,那是有香第一次聽聞「龍口含珠、鳳頭飲水」的形容。她見到桌角處有豆漿濺滴,一位志工旋即拿饅頭將它沾吸起,再若無其事地咬吞下;她看著盤中的蘿蔔皮,醃一醃後照樣美味可口,「大家都好惜福啊。」她若有所思。

午餐用畢,有香趕車返桃園,算算在靜思精舍還待不滿一天;先生問她:「到花蓮學了些什麼呢?」有香回答,師父教大家「用餐的威儀」,先生驚訝:「吃飯還要人教?」有香解釋,合宜的吃飯行儀,其實蘊含著「用一分感恩心、將福氣送到嘴邊」之意。

即使此行對慈濟仍是一知半解,但有香知道法師蓋醫院很偉大也很辛苦,她相信師父所說的「一善破千災」,也想捐錢做好事。有人跟她說,有錢才有辦法做善事,她不服氣,強調師父說「隨分隨力」,「況且,我雖沒錢,但我可以幫忙募款。」

先生擔心有香太迷信會被騙,或是太投入拜佛而不顧家;有香知道師父說「做志業要先顧好家業」,因此她會將家務處理好才出門忙志工事。那一年底,未滿四十歲的有香加入了慈濟委員行列,委員證號九百六十五。

二十多年前,每天賣紙箱、存銅板來捐病床的那個飲料罐,至今仍被鄧有香收藏著;當年不支持也完全不知情的先生,如今也已是慈濟志工。

發揮功能才有價值

早年慈濟事,以慈善訪視為主,有香跟著資深志工走入貧病案家;個案分布在桃園及新竹,有時候一出門就是一整天,拜訪的案家甚至超過二十戶;有香盯著滿滿寫著案家資料的複查表,在內心擔憂著:「那麼多人,要怎麼幫啊?」

慢慢地累積經驗,然後練習寫好個案記錄,漸漸地能獨當一面後,也開始領著其他志工去看個案、評估補助。有時候太晚返家,無法及時為家人準備晚餐,也因此惹得先生不快,「我就會乖一點,幾天先別出門,然後將家裏打理好。」

有香的先生周大石,在市場擺攤賣水果前,因為投資失敗而欠債,接著夫妻倆又被人倒會,每月仍得繳四萬元會錢,在三、四十年前的臺灣,這可不是一筆小錢,當時最大的孩子也才六歲左右,經濟壓力特別大。無意間,有香接觸到壽險,自覺口才與反應都不好,卻糊里糊塗地開始賣保險;但或許樸實、單純的個性給人信任感,那兩、三年間業績竟然還不差,硬是讓她們安度過那段困窘路。

外出拉保險,在家時就做雨傘支架加工,「當年的辛苦,是怎麼咬牙應付過去,其實都忘記了。」有香只知道,當身處人生艱難時,就是勇敢面對,用全副心思迎向它時,反而就不知苦了。

在這麼困頓的時刻,有香沒有忘記想做善事的心願,除了募款、當志工,她開始儲蓄捐款,請先生把每天裝水果的廢棄紙箱留給她,她再騎車載去賣,把換得的銅板投進飲料罐裏,然後將罐子藏在不易發現的衣櫥角落,免得被先生數落或反對。

一天天積攢,沒想到一年多後竟累計萬餘元,有香終究是憑著耐心毅力,圓滿了她捐贈一張病床的心願;她又悄悄將婚後翌日即不曾再戴過的項鍊、戒指賣掉,以先生、孩子、公公等人的名字捐出,「那些東西放在衣櫃裏,就像破銅爛鐵般沒有『功能』。」有香覺得讓嫁妝變成能救人的病床,比無用地靜擱著更有意義。

一九八九年公公往生,之後有香才正視自己的病痛,接受手術解除痼疾。這二十多年來,無論照顧老小或幫忙做生意,即便身體不舒服,有香也不曾停下志工腳步,因為她更能體會到,「一個人能健康做事、付出,可真是福氣啊!」

鄧有香夫妻勞碌扶養三個孩子,而今堪稱兒孫滿堂;鄧有香不享清福,反而在社區奔走,關心弱勢家庭。

(相片提供/鄧有香)

他人安居自己安心

有香小小的個兒,卻有著過人的勇氣,婚後為家庭操勞,加上這二十多年投入慈善訪視,儘管已是滿頭銀髮,但她不曾想過放棄,「看到人家苦,我就會很想伸出手幫忙……」

案主廖先生迎娶越南籍太太,婚後三個月太太就失蹤了;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,連雙手的活動都有困難,平日照顧他的母親往生後,生活立即出現問題。

有香決定先帶他去入出境管理局及移民署,確定妻子離家後已直接出境了;在取得官方證明後,有香與他再趕赴法院辦理相關證件,終於順利幫他申請到低收入戶資格。

有此身分資格後,有香即幫他申請居家服務,同時請志工送來一臺二手洗衣機並裝設好水管,再修理壞掉的馬桶,好讓居服員到家服務時,能順利幫他清潔身體和清洗衣褲,「之後,我們才放心結案。」有香鬆了口氣說。

一位鼻咽癌患者,離婚後與兒女分開居住,原依賴同住父親的老人年金當作唯一生活費,然父親往生後他無依孤苦,進食、言語不便,也日漸消瘦;因為手邊沒錢,他不敢回診,於是連殘障手冊都無法申請。有香了解情況後,先協助他繳費恢復健保資格,然後鼓勵他儘快返院就醫、申請診斷證明書,才終於取得了殘障手冊。

「能幫助案家尋覓社會資源,並協助將眼前難題一一解決,我也才能跟著很安心。」有香認為,慈濟不只是提供經濟補助,也透過拆解案家問題,並設法聯結可申請的社會福利;過程雖很繁瑣,卻真心感到助人的快樂。

藉由慈善訪視,人生平凡的有香,得緣見識了世事及人心百態;她也曾遇過案主多方重複尋找社會資源,或是志工單純不疑有他而給予補助,種種經歷讓有香自我勉勵要更提升智慧,並自我警惕:「有人努力想從弱勢中爬起,有人則是自己選擇了弱勢。」

鄧有香多年來和志工友人推廣有機素食,每天上午都忙著準備午餐便當,再準時送往鄰近學校。
 
同一個素食店面,中午前大家製作便當,午後化身為共修空間,鄧有香和志工們每週二、四下午,在此學習使用靜思電子書。

出生於花蓮的有香,四歲後給人領養,然後在鳳林成長。初中畢業後沒再升學,曾在電信局做過接線生,也在百貨行當過店員,純樸善良的她在二十四歲時來到臺北,經朋友介紹認識了老實的另一半,嫁往桃園龜山,在此定居四十餘年。

逾一甲子的人生,向來不與人爭,一家人雖沒什麼錢,卻也從不缺乏;有香總覺得,淡味才是美味,不缺就很滿足。這些年來,她和幾位志工好友經營有機素食店,同時推廣健康素食觀。

而除了腰椎的毛病外,有香的眼睛在去年中風,右眼視力僅剩零點一左右;而遺傳性的糖尿病,更不時提醒她要善用人身、把握時間助人,「直到身體不能動為止。」

如今先生也陪著有香做慈濟,有時去環保站為案家找尋適合的衣物或棉被等,然後再開車送過去;他有時也不免憂慮:「那麼多苦難人,怎麼救得完?」面對先生的關心,有香說:「能做多少就算多少吧。」隨後,她又補上:「做不到的,那就設法找更多人一起來做!」

 

Q&A 婆婆媽媽第一線

慈善助人不僅是補助經濟,還要為個案想方設法,積極解決日常生活的難題。

問:許多慈濟訪視志工,看起來好像只是婆婆媽媽,他們有能力幫助貧病案家嗎?

答:我也算是個家庭主婦,生活就是顧先生、顧孩子、顧家裏那口灶,家人是我的全世界,家庭外的世界我根本不懂;過去我也常思考,人生除了安定的家庭外,我一個平凡女人還能做些什麼嗎?

做了慈善訪視後,我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社會福利資源,結合起來就可以幫助貧病家庭;也察覺自己原來有助人的功能,可以服務社會,人生好像從黑白變成彩色。

正因為我們是「婆婆媽媽」,就像媽媽一樣,視案家需要隨時機動伸援,快速解決問題。有的個案買不起洗衣機,我們就趕快到環保站找尋合適的二手貨品送往;得知有哪位志工擅長水電,就請他來幫忙案家裝設管線。這些事情看起來很普通,對日常生活卻很重要。

訪視不只有前線,背後還有許多相關資源與團隊支援著;當然,民間慈善組織有所能也有所不能,志工也是得拿捏好原則,像是有案主希望幫他們找工作,這類事我們就不會隨便承諾;畢竟,做訪視要謹守誠正信實,該幫的地方就盡力而為,幫不上忙的部分也應婉拒。

問:一般來說,慈濟志工訪視助人,執行流程大概如何?

答:民眾提報個案時,多會打電話到各地慈濟會所,由諮詢志工們記錄下來,再提供訊息給基金會的專業社工,由他們視提報情況做初步評估,之後即將個案單傳到社區的訪視志工手上;志工依表單上情形,前往案家探視了解,評估給予急難補助或長期關懷。

隨著訪視經驗愈多,我現在收到個案單時,可大約判斷輕重緩急,再依不同條件來安排時間、邀約志工前往探視;若是急件的話,我會馬上放下手邊工作立即前往了解,免得耽誤助人時機。

在探視前,我會先打電話給提報人,確定他了解案家的程度,以及是否有先尊重及告知對方;我們曾遇到過,被提報的對象覺得很受傷,因為他並不知有人將他的困境告知慈濟,因此直接回絕,志工連門都沒機會踏進。

隨著社會日益重視隱私,有時人們不一定知道原來身邊即有待援個案,所以案主本人自行來求助,也是我們伸援的重要管道之一。

問:社會福利日益健全,慈濟如何善用來自各界的捐款提供合理的補助?

答:現在社會福利管道多,多半有網路聯結,志工在評估個案狀況時不難了解案主已有領取哪些資源,有的人覺得既然如此,就不應該再去訪視,但我們不能這麼做;因為有人提報,就是信任慈濟,更應該情理兼具去關心和了解,這是身為訪視志工的責任。

助人工作是活的藝術,每戶案家都是獨一無二的,不是看他們缺多少就補多少,可以先協助尋找和使用資源,具體解決眼前問題並且思考未來。所以常說,做訪視需要慈悲與智慧,缺一不可。

曾有案主申請低收入戶沒通過,但我見他領有殘障手冊,家中又有就學人口,因此建議他嘗試申請中低收入戶。在取得資格後,孩子需要繳交的學費變少了,重擔也減輕了。

金錢補助只是慈濟助人內涵的其中一環。每每看到案家人不離不棄地用心照顧臥床親人,我們感受到這分承擔,更會積極為他們設法;好比說這戶人家若有學齡的孩子,會邀約他們參加慈濟的新芽課輔班,分攤教養及學習壓力。

案家既有的福利資源、家族親友的支持、房子是否有貸款、案家人面對逆境的態度等,都是志工綜合評估的面向,務求來自各界的捐款能達到合情合理的使用,更希望協助案家找到出路與希望而能自立。

二十年前,鄧有香關懷住在臺北三峽的老人家;如今她自己也已是滿頭花白的老人,但扶助貧苦的健朗精神完全不輸年輕人。

(相片提供/鄧有香)

Q&A 只問過程是否用心

耐心、志趣、熱心,助人過程不可或缺,
更要恆持單純的善念。

問:助人者需要具備哪些個性特質?

答:個案的訪視陪伴其實很瑣碎,許多事情也要貼心設想,所以首要有耐心。有耐心才能傾聽人家的苦,否則時間一久,往往內心會升起「再說還不是那些」、「是不是覺得補助不夠」等嘀咕,而這是助人過程中最不能抱持的想法。

個案就是遇到困難才會來求援,我們要真正去了解他的苦、思考是否還有改善的空間,適時陪伴他;其實很多人需要的不是錢,而是需要你的鼓勵。

第二,要有志趣。一己之力通常有限,但透過團體可學習如何去評估、如何減輕他們的壓力。走過這些歷程,即使辛苦,但回頭想想會覺得何樂而不為?

第三,是熱心。因為案家有時可能有就醫、辦事等需要,但他們又因行動不便、生病、不識字等因素,需要我們陪伴外出或奔波申請,這些都需要事前安排車輛和人力。

問:隨著社會風氣改變,貧病成因也日趨複雜,如何調適心態化複雜為單純呢?

答:這些年來,或許因為大環境不景氣,在我負責的龜山這一帶,個案量只有增多而不曾減少。有時志工的確也會煩惱,有些背景複雜的家庭,不知要幫到何時?也有人覺得,其實案主可以去找工作啊,真有需要幫忙嗎?但換個角度想,以當前環境來看,連年輕人都不好找工作了,何況是年長者呢?深入了解案家狀況後,有的人認為今日局面是他個人造成,不需要給予幫忙;但同樣的處境,或許也有志工認為,他自己也不想這樣。我認為,做訪視要有自己的判斷,但不應該帶著成見,這樣很容易讓情緒跟著捲進去;所以志工訪視時,大多三五人同行作伴,儘管有時看法相異,但也是種客觀的平衡制約。

問:您幼時家境不算太好,這些生活經歷有影響助人的觀念嗎?

答:其實志工也不一定家境無虞,有的人家孩子也是申請助學貸款,也有人是省自己來幫助別人。

我的小女兒讀大學時也是貸款,即使是時薪六十多元的打工也不放過;看到她願意為自己承擔起來,做媽媽的我看了也是蠻感動;我的大女兒當年也是半工半讀,她們都想減輕我們做父母的經濟壓力。

訪視時,看到有些案家父母因為家境問題,對子女充滿內疚或不捨,我會安慰他們不妨換個角度想,就當作讓孩子們早點學習獨立、面對自我責任,說不定能從中養成勤儉惜福的態度。

逆境中成長的孩子,往往更能懂得珍惜,為人父母所能做的,就是多多祝福;以我們訪視的實際經驗來說,有的案家孩子即使因為家貧得同時兼顧工作與學業,但成績依舊很優異。

問:通常一戶個案需要陪伴多久才可能結案?

答:我曾經關懷過一個家庭,先生因事業失敗而酗酒,罹患憂鬱症,太太一肩扛起債務,同時照顧先生和七個孩子,其中六個孩子都領有殘障手冊。儘管如此,我們一路陪伴下來,還是能在這樣的家庭裏看見希望。

因為這位媽媽很積極,也很有脫貧的動力;她跟我們說,只要買一包麵粉,全家人就餓不著;媽媽知道,她一定要自己站起來,不能養成依賴的習慣,她參加為弱勢婦女免費提供的創業課程學習烘焙,然後在家接訂單製作麵包,以兼顧孩子與工作收入。

欣慰的是,目前一個女兒已在速食店上班了,另一個女兒今年暑假也要從資源班畢業,屆時可請社會局協助做職場安排;唯一正常的孩子在建教班學習,而先生目前也有在打工了。我覺得再弱勢的案家,只要不放棄,一樣可以等到人生的希望;從他們身上,我們反而學習到更多。

有些案家一關懷就是十多年,至於要多久才能自立,我們無法預知,只管用心陪伴就是了。

鄧女士(右)的七個孩子中有六人領有殘障手冊,但她堅強樂觀,並在多個組織支持下習得專長,已能在家接訂單製作麵包、自力更生;宅後小院種有藍莓、肉桂、檸檬、橄欖等多種植物,全是她烘焙麵包可使用的有機食材。

 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