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




慈濟月刊第570期
2014-05-25
  靜思晨語
  社論
  心靈交流道
  無盡藏
  主題報導
  人間問路
  大地保母
  疾風勁草
  特別報導
  天涯共此情
  助人線上
  發現歡喜
  同個屋簷下
  出版書訊.慈濟道侶叢書
  生命的禮物
  寰宇慈濟
  百川歸海
  衲履足跡
  攝影筆記



人文志業首頁 / 慈濟月刊 / 第570期
  林榮泉打開心眼 用心做好領路人
◎撰文、攝影.杜蕙希

 

「做慈濟」對在生活上有諸多不便的我來說,是苦樂參半。「苦」來自於旁邊有許多人覺得我不自量力,「樂」來自於覺得自己還有力量幫助更多的人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─林榮泉

青春年少突發的視障,
讓賣報人林榮泉消沈度日;
沒想到捐出賣剩的報紙,
成就一段出乎預料的因緣,
他終於能用「心眼」看清苦樂人生,
要讓每個人都成為助人的好心人。

 

紅燈角十七層組屋,是馬來西亞檳城建於上個世紀七○年代、最早期的平民組屋;住在這裏四十四年的林榮泉,年已半百,每天仍然把頭髮梳得像年輕時的偶像約翰‧屈伏塔,讓自己看起來好好的;好強的個性,數十年沒有變過。

頭髮服貼發亮,走起路來行動自如,乍看和一般壯年的平凡男人沒什麼分別;下午四點,他隨身帶著沈重的手提包,和一把防備野狗的雨傘,緩緩地、小心地,走到檳城二條路,擺攤賣報紙。

不過,今日的自如可是長年累月無數次跌倒和碰撞換來的。這一點,在林榮泉父母往生後一直與他同住,彼此相互照顧的小妹林清嬌,最為清楚。

「有一次,他要走去擺攤,結果撞到鐵栓,去醫院縫了十針。還有一次,他看不見路上的貓踢到了,差點被咬傷……」林清嬌笑著述說發生在哥哥身上大大小小的受傷事件,依稀感覺到是傷在兄身,疼在妹心。

「曾經要跨過水溝,結果跌下去,真覺得是上天在作弄我。一直想,上天收走我的眼鏡,又沒有眷顧我,還讓我膝蓋受傷、瘀血。那時,老實說,很苦。」聽著林榮泉用平淡的語氣娓娓述說因為看不見所承受的身心傷痛,總會忍不住跟著心生感傷。

高中畢業時的林榮泉外型英挺、眼神堅定,勤奮打拚一心掙脫貧困命運,無奈反被命運擊倒。(相片提供/林榮泉)

明眼歲月追逐夢想

生於貧困家庭的林榮泉,國中時就在課餘賣報紙幫補家計;他知道,改變貧窮命運唯一途徑,就是努力打拚。他從小立志,將來要經商、當大老闆,於是中學畢業,馬上邁開實現計畫的步伐,從冷氣學徒到進出口貿易、產品直銷,只要聽聞可以幫助他將來賺大錢的工作,他都肯學、肯做。

他憧憬著,二十五歲買房子,三十歲結婚娶妻;只要肯努力,美好的未來一定等著他。無奈,人算不如天算,二十三歲那年患上難以醫治的眼疾,把他打入絕望的深淵;醫師診斷可能是視神經炎,卻無計可施。從正統醫療到求神問卜,他不只求不到重見光明的那一天,連錢財也用盡。

「眼睛看不見的苦,不是一時,是一世,什麼都沒了。在盲人院學習用盲人拐杖,一拿起來眼淚就一直流,完全沒辦法接受這樣的自己。」左眼全盲,右眼視力不到零點一,林榮泉做夢都希望看得見,有時候夢見自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,最後哭著醒來。

當時他已有穩定交往的女友,最後選擇放棄這段感情。他說,愛一個人卻不能讓她幸福就不要占有她,讓她往更好的方向前進。於是,自尊心強的他,把悲傷留給自己,帶著把眼睛治好的一線希望,一天又一天,過著他年輕時未曾想過的生活,賣報維生。

路邊擺書報攤勉強維生,林榮泉卻在其中賺到歡喜財,把握每個機會邀請顧客一起做好心人。

昏暗生命透進微光

一九九八年,是慈濟志工在檳城推動環保的第二年,林榮泉從志工口中得知,慈濟的資源回收所得,全數作為慈濟洗腎中心服務貧困腎病患者洗腎費用。罹患眼疾,讓他深刻了解生病的苦;於是,他決定定期捐出賣剩的報紙。想不到這個舉動,竟是他「重見」人生光明的開始。

他挨家挨戶、一層一層敲門詢問,「阿姨、大叔,請問有舊報紙、舊衣物可以捐給慈濟嗎?」藉此,他認識了更多人,也就有更多機會說慈濟、募善款。

「最初,我拿著一本《慈濟月刊》給一個朋友看;過幾天這個朋友來說想當會員,再過一個月,他去募了七個會員。」林榮泉說,《慈濟月刊》對他來說是何等重要,雖然他看不到,但是他相信慈濟在做什麼,因為他有耳朵可以「看」。

這一天,聽到民眾說:「我也是樂齡人士,我也需要人家幫忙……」他用自身經驗鼓勵對方,金錢多寡不重要,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。「做好事不能等,要快快做。新的洗腎中心再一兩個月就好了,慈濟的錢是用在對的地方呀,我們也要快快捐才行。」

募款時,他發現,這社會原來有很多想要做好事的人。「丈夫沒工作,我一個人養家,雖然只能給出一點點,但大家的付出收起來就可以幫忙別人。」印裔民眾麗拉靦腆地說。

上天關了一扇門,也必開啟另一扇窗。林榮泉透過招募慈濟會員,為社會創造做好事的因緣;有能力付出,幫助別人的同時,也淡化自己心裏的苦。

組屋住戶多半是中低收入戶,環境侷促,林榮泉鼓勵對方,金錢多寡不重要,要把握機會助人結好緣。(攝影/翁詩盈)

帶動愛心轉苦為樂

從認識慈濟到投入付出,經過十六年的歲月洗禮,微弱的視力,讓林榮泉做慈濟的過程充滿障礙,但他沒有放棄。

林榮泉目前有四百多位會員,每個月在勸募本上詳細登錄捐款資料交給基金會後,他會取回清楚打印著會員資料及捐款用途的收據,再送到會員手上。他說:「讓捐款者清楚所捐出的款項,用在什麼地方,是慈濟志工的責任。」

他很看重自己和會員之間的誠信,用心熟背會員們的資料;勸募本哪一頁寫著哪一位會員的名字,住在哪個社區,都記得一清二楚;但是數百名會員的資料,也需要有人護持他完成。

「很佩服榮泉,他還能自如的過生活,做這麼多好事,所以就盡力幫忙他。」七十多歲的林秀珠是林榮泉的老鄰居,雖然要照顧雙胞胎孫兒,忙碌間還是幫忙林榮泉謄寫勸募本、處理善款收據。

在報攤附近賣粿條湯的小販楊曉蓉,跟林榮泉認識二十多年了,她常用收攤後的空檔過來交善款。「一開始有人說,為什麼你相信他?把錢給他,他真的會拿去洗腎中心嗎?」楊曉蓉說,她成為會員已經十幾年,當時慈濟還不普遍,有質疑的聲音也是正常,但她選擇相信,而且她看到報紙有相關報導,「我們這一點點愛心,湊起來就是一分助人的力量。」楊曉蓉笑著說。

逢人就送月刊、說慈濟的林榮泉,每天出門帶的袋子愈來愈重。這袋子裏裝著的是中、英文慈濟剪報、募會員的傳單等,以便他不管在路上遇上哪個族群的人都能募愛心。問他出門究竟是賣報還是說慈濟,「生命要顧,慧命也要顧,只要招到會員,袋子再重都不辛苦。」

用心做好領路人

這天,慈濟志工到檳城利華路人民組屋區募愛心,王宗海騎機車載林榮泉一起前往。穿梭在組屋的狹窄長廊,王宗海讓林榮泉把手搭在自己肩上,為他指路,跟著林榮泉把握每一個因緣,盡力邀約民眾行善。

王宗海說,林榮泉是他們一家人的貴人。他和太太陳愛群會投入志工行列,就是因為林榮泉一直用心陪伴,希望有一天夫妻倆能親身投入善行。

「你聽得不耐煩,他也不會氣餒,一直來、一直講,不然就打電話來關心。」陳愛群對林榮泉熱心招募他們成為慈濟會員、邀約他們出席慈濟活動,至今仍非常感激。

一開始,王宗海對於林榮泉的熱心邀約不以為然,一心只想把家庭照顧好,捨不得捐款做好事,對太太的發心保持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。

二○一一年,王宗海敬愛的父親突然往生,他措手不及,子欲養而親不待,成了內心最悲痛的遺憾。也在同一年,林榮榮泉鼓勵他們在家安裝大愛臺。

「有一天,無意中聽見證嚴上人說:『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,及時行善付出就是報答父母恩。』」這句話感動了王宗海,他決心改變,把小愛化成大愛;兩年內改了賭博惡習、不買新衣,省下更多錢去幫助有需要的人,每月的環保日就是一家人歡喜付出的家庭日。

現在,王宗海也跟榮泉一樣走出來募愛心,「我以前很吝嗇,現在不一樣了。小錢不出,大錢一定難出。捐善款,善念生起,就會產生愈來愈多善能量。」他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,就是改變習氣、行善助人。

這些年來讓林榮泉感到欣慰的是,一直很照顧他的小妹林清嬌也是慈濟志工了,兄妹倆同心同志最幸福。

「做慈濟對在生活上有諸多不便的我來說,是苦樂參半。」林榮泉說:「『苦』來自於旁邊有許多人覺得我不自量力,『樂』來自於覺得自己還有力量幫助更多的人。」光明和黑暗,在一線之間。林榮泉肉眼看不清,卻有一雙明亮的心眼。對他來說,現在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用盡生命能量,接引身邊的人都來做好事。

原本平凡的報攤和面笑心愁的賣報人,現在已成為善心人的愛心加油站。「信心、勇氣、毅力三者具備,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!」他發願募五百位會員,成就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,當社會多一個好人,多一分溫暖,愛的能量就能撒播到暗角,點亮光明。

 

更多關於林榮泉的動人身影與故事

請上網收看大愛電視「大馬慈濟情」節目──

存好心的賣報人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

Copyright ©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
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,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,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。 版權註記